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茅盾的《风景谈》是一篇体现了茅盾美学思想的出色散文。作为散文,《风景谈》达到了一种以真情实感为基础的艺术境界,展示了多层次的内心图景,表现了丰富复杂的思考内涵。作者以延安之行为线索,把自己的心理感受融进了自己的描写对象,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幅色彩鲜明、意蕴深厚的画面,使读者从中受到感染,得到启示。从表现方法来看,无论它的结构、描写、语言,都有非常突出的特色。无怪作者  相似文献   

2.
《风景谈》的对照艺术兰州市二十七中白辽玲《风景谈》是1940年茅盾在延安生活了近6个月后,写下的一篇“见闻录”式的散文。它是茅盾散文的力作,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白杨礼赞》脸炙人口,蕴意鲜明,感情激越,得力于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风景谈》朗朗...  相似文献   

3.
《风景谈》这篇散文是茅盾先生一九四○年延安之行后所写的一篇观感。这篇散文的思想境界很高,语言艺术水平亦很高。一、运用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人物、事物和景物作者在描绘人物、事物和景物时,多用具体、形象化的语言,使得被描绘的对象鲜明可见,如在  相似文献   

4.
《风景谈》写于一九四○年十二月,当时作者从新疆途经革命圣地延安返回重庆不久,写了不少记事写景散文,均收于《见闻杂记》.作者曾说,在写这些作品时,“国  相似文献   

5.
如何正确理解《风景谈》第五节的思想内容?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中说:"这篇散文共写了六个风景画面",认为这节文字描绘了一幅风景画"石洞雨景".我所看到的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大多持与此相同的看法.要正确理解这节文字的思想内容,是离不开对  相似文献   

6.
初四册第一五课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记一辆纺车》是吴伯箫的代表性作品,是当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作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在延安生活了 8年,度过了我青年的后期。我热爱延安,把延安看作革命的故乡。" 1961年,我陆续写了一组反映延安生活的短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还有这篇《歌声》。前三篇从衣食住和生产劳动方面写延安,写延安是怎样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歌声》从精神生活方面写延安,写延安那种'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吴伯箫《就〈歌声〉…  相似文献   

7.
教学设想:《风景谈》是一篇散文。散文要通过写景或记事表现出一定的主题。本文即通过六幅“风景画”,赞美了“自然伟大,人类更伟大”,进而歌颂延安军民所表现的民族精神是“伟大之中最伟大者”这一主题。理解这一主题的难点在于把握六幅画面,如何处理六幅画面是授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启发学生分析画面结构及其特点,从而完成对全文主旨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的《风景谈》,是一首革命的赞歌。这篇散文写于一九四○年作家延安之行以后。那一年的五月,作家离开新疆回重庆途中,从西安转道前往延安,应邀在鲁艺讲课,在延安住了几个月的时间。他在延安,亲眼看到了新的天地、新的世界,从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前途。对比国统区的腐朽、黑暗,作家坚信未来是属于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的。  相似文献   

9.
《风景谈》是茅盾在亲眼看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感受到他们的崇高精神后,而写下的“见闻录”式的散文。他在《回忆录(27)》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可见,“政治”是这篇作品的“神”。而这个“政治”应是优良的革命传统。在《风景谈》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外,还应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下面谈谈笔者《风景谈》教学的几点做法: 阅读课文——体现革命传统教育 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凭借语言  相似文献   

10.
《风景谈》是茅盾先生的代表作,也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这篇托物言志类的散文共写了六幅画面,其主旨在于借写风景来写人,写人的精神世界。关于这六幅画面的命名,教材的编写者在课文后面专门设计了一道练习题予以检测,可见这一问题是很重要的。然而,这道练习题提供的六幅画面的命名,笔者认为有些不妥,故谈一下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浅见,以求正方家。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那么给这六幅画面命名应依据什么基本原则呢?现行高  相似文献   

11.
吴伯箫同志在六一年和六二年,陆续写了一组反映抗战时期延安生活的优美散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歌声》。前三篇是侧重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延安,《歌声》是从精神生活方面写延安。关于写作这组散文的动因,作者自己说过:“四篇都是想体现一点延安的革命传统和作风”。他还说:“《歌声》,是从唱歌谈起,以唱歌结束的。不过歌声只是一条线,用它串起来的大致是三项内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毛主席教导的青年的奋斗方向;为实现理想、达到方向应当遵守的纪律和注意事项。”十分清楚,《歌声》这篇抒情散文,作者命意于延安军民所爱唱的“歌声”,热情讴歌延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作风,抒写作者自己“作为一个亲身接受过毛主席的教育、延安教育”的革命者的真切感受,  相似文献   

12.
《风景谈》是茅盾先生在特殊的年代里写成的一篇较特殊的散文,其特殊之处在于,它是茅盾先生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对付国统区国民党的书报检查官,使文章免遭“斧削”之灾。采用曲笔形式写成的。整篇文章写的比较隐晦,没有明确指出文章的写作对象,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出茅盾先生的良苦用心和真实用意。 翻阅《风景谈》全文,通篇看不到“延安”、“解放区”、“共产党”等字样。然而你若再细心一点,了解一下文章的写作背景,弄清了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指的  相似文献   

13.
茅盾同志四十年代初期写的《风景谈》是和《白杨礼赞》一样驰名的散文。看这篇散文,如入画廊,一幅幅具有特色的西北黄土高原壮丽优美的风景历历地呈现在眼前。 第一幅进入我们眼廉的是猩猩峡外的沙漠风光。这儿炎热单调——“强烈的返光会使你眼睛不舒服”,一望无边的沙漠竞“纯然一色”、连“半间泥房”也没有。这种地方,自然算不上什么“风景”。可当画面上出现一队队排成整齐方阵的昂然高步的骆驼向你走来的时候,这不就是一幅别有风味的风景画吗?紧接着从第二幅起我们看到的是西北“黄土高原”的画面。第二幅“画”的是三两个掮着犁晚归的种地人,牵着牛,带着小孩,愉快地唱着粗朴的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二四年朱自清先生任教于浙江温州,以那里优美的山水风景为题材写了一组散文,名叫《温州的踪迹》。《绿》就是其中的一篇。它描写了温州附近梅雨潭的风光。这是一篇把诗的抒情浓厚、画的境界优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熔于一炉的写景佳作。任何事物都有它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点,风景也是这样。为了把某处风景准确、清晰地告诉读者,就必须抓准风景的特点来写。《绿》这一篇写梅雨潭就是如此。作者通过自  相似文献   

15.
《记一辆纺车》是吴伯箫同志反映延安生活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与《歌声》、《菜园小记》、《窑洞风景》等为一组。通过对延安风物的描述,热情歌颂了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高度赞扬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6.
茅盾的《风景谈》是一篇具有深刻哲理的优秀散文。文章撷取六个风景画面,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画廊,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延安和整个抗日根据地欣欣向荣、积极向上、抗日卫国、创造美好未来的社会风貌。作品从“人与自然”的哲学命题的高度,通过具体画面,赋予抗日军民以更深刻更恒久的内涵。现在,我们品读这篇作品,并不因其历史背景的变迁而觉得其意义黯然失色。  相似文献   

17.
何为同志的《第二次考试》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曾选入一九五六年《散文小品选》,后由作者收入散文专辑《第二次考试》(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五八年).它和《两姐妹》、《千佛山上的小树》、《白鹭和日光岩》以及作者近年写的《临江楼记》、《风雨夜航图》等,都是优秀的散文,在散文百花坛上较有影响.作者以精巧的构思,美妙的意境,生动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现实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旖旎画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些散文,在读者中广为传诵,颇受喜爱.  相似文献   

18.
《记一辆纺车》是吴伯箫同志一九六一年写的一组反映延安时代战斗生活的散文中的一篇,收集在一九六五年出版的他的散文集《北极星》中。去年,在篇目上经过增删的《北极星》重新出版,该文仍收集在这个集子中。吴伯箫同志在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生活了八年。他曾是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亲身参加过当时延安蓬勃兴起的歌咏活动,参加过纺线劳功,而且是纺线能手。延安的生活,是他散文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源泉。他的散文,朴素、严谨,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过多的雕凿。它以对老革命根据地的深厚感情,对社会主义新事物的热爱,打动读者的心弦,令人久久不忘。《记一辆纺车》就是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是一篇富有艺术特点的记叙散文。  相似文献   

19.
读朱自清的散文,如同观赏和品味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荷塘月色》宛如一幅色调朦胧的水墨风景;《绿》又仿佛一组颜色明丽的水彩;而《威尼斯》却又如同一幅颇具西洋风格的油画。三篇散文,给人的审美感受不同:《荷塘月色》表现的是朦胧之美,文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躯体,感情是血肉。何其芳的散文《我歌唱延安》就象优秀的诗一样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一股激越而真挚的诗情象一条河奔涌在文章之中,使这篇散文表现出强烈的诗意美. 作品意在通过对延安的崭新风貌和革命精神的展现来表达作者对革命圣地的热爱之情.那么,这情怎样抒发才能淋漓尽致,才能使读者领略一种诗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