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性对自我的书写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个人化写作潮流中的一个突出的现象,作为"女性私人化写作的代表"的陈染,她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带有作者自身经历的某些印痕,可以说,陈染是用其笔下的人物来代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文章以陈染的小说创作为例,探讨其小说中,作家创作与个人经验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总结女性小说创作中的特色和局限。  相似文献   

2.
将陈染的小说创作历程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加以把握,从嬗变的角度来考察陈染创作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征,并由此反思女性"个人化"写作在当代多元化格局的文坛下面临的困境和发展图景,进一步讨论如何建构本土女性写作的理论根基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乔叶是新世纪文坛涌现出来的一位优秀的女性小说家,她的小说创作已经汇入到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艺术谱系之中,并且有着鲜明的艺术定位.乔叶坚持心理治疗型的小说观,她的小说创作以“心理现实主义”见长,尤其长于女性心理现实和心理细节的描摹.乔叶的女性写作属于自审型写作,不同于惯常的自恋型写作和自渎型写作.与铁凝深受西方宗教影响的自审型写作相比,乔叶的自审型写作偏重于中国化的日常生活叙事,人物的自我心理拷问更加自然,不露痕迹.从题材类型和精神取向来看,乔叶迄今的小说创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沦落风尘的城市妓女的变态心理拷问,揭示了隐含在当代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小姐意识”或“妓女心理”;二是对当代都市白领丽人的畸形婚恋心理透视,实现了对当代中国城市文明病的批判性审视;三是对家族题材中不同代际女性的历史心理挖掘,凸显了她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心理现实或潜意识场景,隐喻了她们在历史悲剧命运中的精神关联性.围绕这三个方面的深度心理书写,乔叶的小说传达了强烈的当代女性自审意识.乔叶的女性时间观在其“家族历史小说”创作中起着关键作用.乔叶的小说有写实性和写意性两种类型,后者接近散文化或诗化小说.  相似文献   

4.
林白的写作往往呈现了她对女性生命意识的隐秘思考,这种写作内容的私语化和写作动机的私人化使小说带上强烈的个人化色彩。《青苔》保持了她的个人化写作特色——继续她对女性个体生命意识的探索。这种个人化写作策略主要表现在作者对写作载体、对象以及叙述方式的选择上。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小说创作繁荣但精品不多。先锋之后的小说失去了80年代的激情和喧哗渐趋平静,小说向边缘漂移,市场化对文学开始发挥作用,现实主义在调整中发展,晚生代异军突起,女性写作自成风景,新小说家们大多面对当下写作,个人化写作渐成时尚。作家群体既分化又互容,小说思潮总体上是淡化的。  相似文献   

6.
林白的小说创作是一次次从虚构到呈现的过程,即通过其独特而自由的、充满自省和批判意识的自白式书写,完成了个体与世界整体的沟通,完整表达了其创作的自白意义。林白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文本从女性意识、生命残缺者以及历史文化语境三个方面,展示了作家从虚构到呈现的创作流变和创作意图,以其特有的自白意义揭示出个人化写作所代表的审美取向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7.
傅军 《文教资料》2011,(34):17-18
海派作家施蛰存在现代都市小说创作中一直擅长抒写女性心理体验和妇女命运。他的小说文本明显蕴含和突出时代都市女性的主体意识和形象.关注和表现理想女性与现实女性、传统道德与都市文化的碰撞、消解和平衡。本文通过对他前后期代表小说文本和人物的解析,从作家创作态度、视点。手法比较分析其女性主体意识的独特内涵和表现。并从作家创作素养和背景局限分析这种意识成因与特质。  相似文献   

8.
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写作的核心因素.张欣选择个人化的叙事立场,立足于城市女性自身的生理经验和心理意识,书写了女性的生存体验和生命存在的本真,在展示城市女性心路历程的同时,也展示了创作主体自身女性意识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曹梦扬 《文教资料》2013,(25):18-20
本文将林白的小说《万物花开》与其以前作品进行比较,发现有女性主人公向男性主人公的转变,个人化写作向社会现实写作的转变,都市文化视角向乡村生态文化视角的转变,进而分析《万物花开》与她以前作品的不同之处,分析林白在小说创作上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作为个体逐渐受到了重视,个体的人在觉醒中被确立。由于女作家远比于男作家的敏感性,九十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率先走向了“个人化”的创作倾向,在作品中逐渐转向对女性自身的发现,对女性的生命形态的描述。在一些创作中,由于过分突出女性的女性意识、个人化意识,而陷入了狭隘的境地,完全脱离“宏大叙事”的“束缚”,走向了一种超性别意识的边缘化写作中。他们的这些个人化写作无外乎只是对男性中以话语的一种消解与对抗,并非女性文学创作的价值日标。我们应该营造一种多元化的、关注社会与人类的、突出女性意识与生命体验的创作格局。  相似文献   

11.
1990年代女性个人化写作是上世纪末中国文坛热点话题之一。它在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的基础上,以其独特的文本对固有的男性权威发起强有力的挑战,从而发出女性自我的声音,因而这种先锋实践是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然而,由于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接受与挪用时产生了错误与偏差,女性作家在创作上过分期望通过走类似西方女性主义斗争之路来谋求中国女性解放之路,从而导致了与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抵触。虽然1990年代的女性个人化写作在前后两个阶段存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但都有现代性的特点,这也是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后现代式解构性思维的困惑;其次,是专注自我的后现代模式;第三,是后现代的精神困境。其教训是包括个人化写作在内的所有女性作家应当正视自己,正视现实,以个性生命展现时代精神,关注现实,关注人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写作位置,以达到时代性与个人性的高度统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当下女性个人化写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女性个人化写作是世纪末中国文坛热点话题之一。这种写作在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的基础上,以它独特的文本对固有的男性权威发起强有力的挑战,从而发出女性自我的声音.因而这种先锋实践是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然而,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西方女性主义的表面化理解以及出版等因素都造成了这种写作在短暂繁荣之后的困境:我们是通过女性个人化写作与后现代具有共同点这一全新视角来揭示这种困境的。而这种操作的目的就是希望在对女性个人化写作进行反思之后.建立真正属于中国的女性文学。  相似文献   

13.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代表作。小说中,麦卡勒斯充分利用了民谣体的叙事特点来展开写作,不仅因为民谣体的重复结构、"概要式"特点和叙述者所体现的"非个人化"特征有助于其对创作主旨展开充分论述,还因为她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要求作者与文本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林白小说中的镜象设置为切入点 ,以女权主义批评理论为依据 ,解读了镜子在林白文本中作为特殊意象的内涵。指出镜象设置是个人化写作的最佳选择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世俗化小说、反腐败小说、新历史小说和女性个人化叙事小说创作中存在的同质平面现象,进行了深入、准确的理性分析,指出了平面的审美活动,对文学创作与接受产生的巨大危害性。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主义叙事学主要研究叙事话语与性别及身份的关联,是西方后经典叙事学发展的前沿理论。《刺猬的优雅》通过看门人荷妮和富家少女帕洛玛的交替视角,展示了巴黎一栋高级公寓里发生的故事,揭露她们的经历和心路演变。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为理论依据,围绕小说的叙事声音、叙事视角及叙事结构特点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探讨芭贝里身为女性作家在写作中如何通过女性叙事策略,建构起女性叙事声音和女性话语权威。其写作尝试也对中国的女性主义小说创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情爱小说的《911生死婚礼》和已获得茅盾学奖的《无字》,在艺术和内容上,在作家的内在修养和对作品的驾驭能力上,二各具特色。但从以下方面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或说探究到以个人化的女性经验为写作视角的创作模式在当前女作家创作中的彰显,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不同经历、不同年龄段的女作家对爱的思索。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小说的创作主要呈现出两种新的走向,即以林白、卫慧等为代表的“逍遥”式写作和以铁凝、方方等为代表的“拯救”式写作。尽管持这两种写作姿态的代表作家的创作风格不尽相同,但这两个创作群体对以往女性小说写作的冲击以及对当下女性小说的拓新是不容抹煞的。这两种走向对女性小说的创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在开始流行“代际”命名之前,最后一个有特色的命名就是“个人化”写作。而从1993年之前的创作情况看“,个人化”写作与“新写实”小说交叉互动,占据了当时文学创作主流。后来“,个人化”写作的代表人物陈染的写作日益陷入困境,而“新写实”的干将都纷纷投诚影视。仔细考量,陈染与“新写实”小说之间的现实联系、与现代作家郁达夫的历史联系千丝万缕。“个人化”文学思潮成为反思当代文学批评、反思当代文学史书写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20.
自传体小说由于兼容小说和自传的语调,成为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一种较普遍方式,女性小说家们通过自己的自传体文本,不仅用自已的个体经验表现了时代生活,而且也展示了对独立人格精神的追求。通过对中国女性自传体小说主要创作的考察,发掘出女性独立人格精神从确立、构建到迷失重建的复杂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