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昆虫、节肢动物以及某些软体动物的头上长着长须,生物学上将其称为"触角"。触角与电器上的天线十分相似,因此我们不妨把它称为"生物天线"。触角似"天线"科学家发现,昆虫的通信能力,与它们触角的形状、大小及构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昆虫触角上感觉毛的长短与电磁波的波长相比可知,它们对2~80微米的红外线特别敏感,具有接收微弱红外线的能力。红外线是电磁波的一种,则昆虫的触角可能是一种微弱电磁波的接收  相似文献   

2.
<正> 昆虫是动物界中种类数目最多的一种动物。被描述的昆虫种类数目现已有780,000种以上,占已知动物的种类数的五分之三到五分之四,大多数昆虫的头部都生有一对触角。不同种类的昆虫,其触角的形状大小是不同的(有羽毛状、丝状、锯齿状……)。同一种类的昆虫,雌雄个体的触角在形态上也有差别。因此,触角的差别在昆虫的分类上和性别的鉴定上也是一个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昆虫世界里,除了生活在土壤里的原尾目这一类之外,几乎所有昆虫的头额上都有一对触角(少数种类已退化),有的还有耳朵。昆虫的种类繁多,它们的触角也形形色色。蝗虫的触角象一根丝线,蜻蜓的则犹  相似文献   

4.
射电望远镜也称无线电望远镜,是接收宇宙天体向外发射和反射无线电波的仪器。它的构造、原理和用途与普通的光学望远镜相似。我们知道,宇宙中各天体都向外发射各种频率的电磁波或者反射电磁波。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可以了解天体的化学组成,判断天体的温度、压力,有否磁场等各种物理方面的性质。这是目前人们积累天体知识的唯一来源,是天文学家所观测的对象。然而,由于地球大气对电磁波的吸收,使得地面上只能接受到天体向外发射的电磁波的一小部分,即可见光、一部份红外线和紫外线,以、  相似文献   

5.
陶诗秀 《少年月刊》2011,(18):34-36
你知道吗,在昆虫头部的眼睛上方,有两根"须",昆虫学家称它们为触角,这就是昆虫的"鼻子",昆虫就是靠触角来闻气味的。  相似文献   

6.
《小学自然教学》2005,(10):65-65
触角上的1.6万个“鼻子” 昆虫是没有鼻子的,但大多数昆虫却进化出其它感觉极其灵敏的器官,用以感受气味。比如鳞翅目的飞蛾(家蚕就是该目的昆虫),它的一对触角形似鸟羽,这种触角被称为羽状触角。其上有16万个接收器。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是最先研究气味在鳞翅目昆虫世界中的重要地位的科学家之一。  相似文献   

7.
昆虫是没有鼻子的,但人们常把昆虫头上的一对触角叫做昆虫的鼻子。这是因为,昆虫的触角上密布着数以千计的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微型“鼻子”——嗅觉器,而每个嗅觉器内部分布着许多与脑神经中枢相连的神经末梢,它们就像人的鼻子一样。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为花朵授粉的蜜蜂、蝴蝶等昆虫越来越少,那它们都去哪儿了呢? 最近,美国研究人员发现,越来越污浊的空气把蜜蜂“熏走”了。 蜜蜂是一种嗅觉十分灵敏的昆虫。虽然蜜蜂视觉也很发达,但是要找到远方的花朵,主要还得靠嗅觉。蜜蜂头上有一对触角,触角上生有灵敏的嗅觉器官,能迅速侦测出植物花粉的芳香。另外,蜜蜂相互之间的交流也需要嗅觉来参与。  相似文献   

9.
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波长在0.76~1000微米之间,在电磁波谱中位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红外线是两百多年前由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发现的.当时他想研究太阳光里各种色光的能量分布,于是他用棱镜将透过小孔的太阳光分解为彩色的光带,并使用温度计去测量光带中不同颜色所含的热量.为了与环境温度进行比较,赫歇尔用在彩色光带附近放几支作为比较用的温度计来测定周围环境温度.实验中,他偶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放在光带红光外的一支温度计,比其他温度计显示的数值还高.经过反复实验,他发现位于光带最边缘处红光的外面,总是存在一个高温区.于是他宣布太阳发出的辐射中除可见光线外,还有一种人眼看不见的"热线",这种看不见的"热线"位于红色光外侧,叫做红外线.  相似文献   

10.
家电(例如彩电)遥控器是由一块编码集成块和一个455kHz的晶体与红外发射二极管构成的红外光遥控装置,利用它可演示中学物理教材中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电磁场屏蔽、红外线的性质及应用等实验,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问:花蜜在100米之内的近距离时,蜜蜂是如何向同伴通报的?答:花蜜在100米以外时它们会犹如8字形飞行,如果花蜜在50-100米的近距离处,它们会以圆形来飞行。被人们所知晓的蜂在全世界超过了10万种,作为昆虫界中最为庞大的群体,它能够制造蜂蜜、传播花粉,并捕食农田中的害虫,是一种对人类有益的昆虫。触角:感觉十分灵敏的一对触角可以起到嗅觉的作用,也可以丈量蜂巢的大小。眼睛:有一对复眼和3只单眼。翅膀:两对翅膀,翅膀脉纹比较简单,前翅稍大。尾部:有能够分泌毒液的蜂刺。后腿:此处有能够运输花粉的毛囊。蜂…  相似文献   

12.
针对超声波微弱信号接收和处理问题,进行了基于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开发板的采集前端分析与优化设计。采用下变频技术,充分利用了开发板上的音频编译码器实现微弱超声波信号采集。通过与普通ADC(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采集方案的噪声系数进行对比,表明系统在微弱信号情况下,仍然可以获得较高的信噪比。该方案应用于一种便携式的超声波接收系统,使用户随时可以进行超声波信号的接收与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
在所有的感觉中,视觉具有重要意义.至少有70%以上的外界信息是由视觉系统接收、处理和感知的.视觉系统实施各种功能,使我们能够分辨万物,感知它们的大小、亮暗、形状、颜色、动静、远近.视觉系统所感受的能量形式是电磁波.人和大多数哺乳动物所能感受的只是电磁波中波长为380~760nm的部分,这一区域的电磁波通常称为可见光.但其他一些动物情况有所不同,例如昆虫能感受紫外光.光源或在各种物体的表面的反射光进入我们的视觉器官——眼睛,由眼的屈光系统成像在视网膜上.在视网膜的光感受器中光能首先转化为电信号,这种信号经视网膜神经元所组成的复杂网络编码、处理,由视神经传向中枢作进一步分析,最后形成视知觉.  相似文献   

14.
图片科学     
《小学科学》2020,(1):2-3
昆虫受伤也会痛昆虫受伤后也会经历慢性疼痛,和人类感到的疼痛不同,是一种类似于疼痛的感觉。科学家用果蝇做实验,他们弄伤了果蝇的一条腿,待伤口痊愈后发现,果蝇会更努力地保护自己的腿。"疼痛感"存留在了果蝇的记忆中,并改变了它的行为。科学家说,昆虫受过一次重伤,会变得非常敏感、警惕,它们想在余生中保护自己以免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15.
在黑暗中,蚊虫同样也看不见人,然而蚊虫又是怎样发现你的呢?原来,不是你呼吸发出的声音,也不是你的气味,更不是蚊虫瞎碰乱撞,而是蚊虫对你身上发出的热有感应。人和所有温血动物一样,体温都相对恒定,也就是说肌体所产生的热和散发的热基本相等。人体散热主要是皮肤的辐射热和汗腺的蒸发热,其次是肺通过呼吸散发部分热。温血动物的辐射热其实是一种红外线,亦称红外光,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光,但是它有显著的热效应。在自然界,有不少动物具有能接收红外线信息的结构。雌蚊虫的红外线探测器是它的触角,呈环毛状。雌蚊虫觅食时,不断地转动一对触角…  相似文献   

16.
我们可以想象一种外星生物,它没有手,没有脚,也没有五官,它长得就像一个皮球,有着乌龟那样的坚硬外壳,行动起来就是“滚蛋”。停下来时,外壳中出现裂纹,裂纹中伸出几个触角,这些触角可以分别感受温度、空气分子结构、电磁波和红外线,也可以吸收星光为自己补充能量。没有敌害能威胁它的安全,当然,它也不是高等动物,因为这种体形使它不能改造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17.
绿草地上,不知谁掉了一块面包渣。两只小蚂蚁正在草坪上捉迷藏,玩得可开心了!突然,他们发现了面包渣,一起扑了上去。“放手,我先发现的!”一只蚂蚁说道。“让开,是我先发现的!”另一只蚂蚁吼道。两只小蚂蚁吵得不可开交,吵着吵着就动手打了起来,打得难解难分,最后它们的触角都被对方扯掉了。天黑了,没有触角的蚂蚁闻不到气味,回不了家,它们坐在草坪上伤心地哭了。最后它们的妈妈循着声音找到了他们。从此,两只没有触角的小蚂蚁只好天天呆在洞里。不然,它们一出门就会迷路。没有触角的小蚂蚁$四川省南充市五星小学一(5)班@…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说清楚,先从红外线谈起。红外线是指波长比光的波长要长,比微波波长要短的电磁波,即波长在0.75至1000微米(1微米等于百万分之一米)的电磁波。我们通常说的热射线中就包含有红外线成分。红外线按离开可见光区的远近分为近红外线、中红外线、远红外线和超远红外线。远红外线的波长是5.6至25微米。各种波长的红外线都可用于加热物质,用红外线加热物质的过程称红外线加热。我们把所用波长扩展到远红外区(一般波长达15微米到25微米)的红外线加热过程称远红外线加热。  相似文献   

19.
鲨鱼早在恐龙出现前就已经存在于地球上.它们的生存史超过四亿年。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号称"海中狼"。鲨鱼除了拥有与人类相同的五种感觉外.还具有独特的第六感——感电力,鲨鱼能借着这种能力察觉到物体四周一定范围内的微弱电场。鲨鱼头部有个能探测到电流的特殊细胞网状系统,人们称之为电感受器。  相似文献   

20.
当一种生物的运动受到光刺激的影响时,根据受光的吸引与否,分别被称为正趋光性和负趋光性,这是千百万年演化出来的昆虫导航系统。它们以星光或月光为坐标,使眼睛始终与某一光源成一角度,以便在夜晚保持直线飞行。它们无法抗拒光的吸引,哪怕是很微弱的光刺激它们也会做出反应。现在的夜晚,火光或灯光的强度明显超过了月光和星光的强度,于是,昆虫在夜间飞行时就会感到人造光的“强刺激”,纷纷以直线或螺旋线路径扑过去。由于这些光源距离太近,无法为昆虫正确导航,最后使昆虫落个死路一条或者被狠狠地撞一下。(摘自《科学世界》)为什么许多昆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