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朝多送别诗,韩愈的《送董邵南序》是其中的佳作之一。本文从诗歌的行文背景出发,探究诗人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以求得其诗趣,奇文共析。  相似文献   

2.
<正>高三复习回归课本时,我让学生将《唐诗宋词选读》上的诗歌按照题材进行归类,学生提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好归类,不知道归在哪一类诗歌中。我的回答是:这首诗应该归在送别诗。只是学生不信服:判定诗歌的类型,我们可以参考诗歌的题目,送别诗的特点往往题目上有"送"、"别"等字样,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李白的《送友人》等均在标题上有"送"、  相似文献   

3.
李莎 《湖南教育》2013,(1):28-31
教学目标:1.自主读懂诗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重点难点: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2.对诗歌意象("酒")的理解;正确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通过"更""尽"把握诗人的心境。一、解读诗题,了解作者(课前板书古诗,"浥"字暂不写)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送别诗?(生背诵《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有时候,离别是一种"千帆皆不是,唯有孟浩然"的无限惆怅,有时候又是一种"桃花潭水深千尺,  相似文献   

4.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一作《渭城曲》,后人又称"阳关三叠"。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长安任职时为送别友人元二出使安西都护府所作,是著名的送别诗。  相似文献   

5.
【课文品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简明评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诗,七言古诗,咏雪诗,送别诗,边塞诗,军营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所喜爱。  相似文献   

6.
时空艺术是诗歌艺术表现的一种重要手段,李颀的送别诗《送魏万之京》通过静态时空与动态时空交错并举、物理时空与心理时空的闪转腾挪、宏观时空与微观时空的相互比照,为诗歌创造了一个交错融合的时空背景,抒发了自已对挚友离去的依依不舍,同时表达了对好友积极进取的劝勉。本诗是李颀熟练运用时空艺术的典型。  相似文献   

7.
诗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特征是创造意境。所谓意境,就是情景结合。诗的意境可以激起人们的情思,令人神往,从而感染读者。著名诗仙李白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所创造的意境,是感人至深的。诗题的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点出了诗的主题——为友送行。可以想见,诗人是要通过送别场景的描绘,来抒发离别之情。为了创造出这种情景交  相似文献   

8.
徐兴华 《文教资料》2010,(21):58-59
抒发送别的诗歌在唐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引导学生领略唐诗中的送别之情、别离之怨和相思之苦,并从中可以看到唐人表达伤感的送别之意象,感知不同的送别情感,能通过众多的送别诗感知唐代不同时期的社会境况。  相似文献   

9.
王昌龄在唐代诗名很盛,以“缜密而思清”著称,被誉为“诗家夫子”。他擅长七言绝句,可与李白“争胜毫厘”。他现存的一百八十多首诗中,绝句占了一半;而送别又是他七绝诗中的一个主要题材,八十余首七绝诗中,送别诗又几乎占了一半。而《芙蓉楼送辛渐》又是他送别诗中的上品,因此历来被人们所推崇。这首短诗不象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单纯地抒写送别时的伤感和凄凉,而是借送别来申述自己的志趣,表明自己不改初衷,坚贞顽强的情怀。构思巧妙,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0.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送别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生背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案例与策略解析]一、一比送别诗,提炼相同点1.出示古诗背诵单元目录,锁定学习内容。2.指导学生读正确整首古诗,并读出一定的节奏。3.明确这是一首送别诗,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并随机出示:《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4.讨论并发现送别诗的共同点:送什么人、怎么送、到哪里去、看到什么景物、抒发诗人的什么情感。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炼送别诗的一般特点:送别诗一般都包括人、景、情,并附以板书。6.聚焦《芙蓉楼送辛渐》一诗。(1)指导学生联系课题、作者,明确送别的人物。(2)出示前两句诗,抓住"夜"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 送别诗的共同特点就在一个"送"字上,因为同是送别,心情自然有相似之处.但是又由于送别的背景不一样,心情又会有所不同.以此为切入点,将两首送别诗进行整合教学,在对比中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相似文献   

13.
一、教材简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千古流传的送别诗,诗中叙事、写景与抒情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14.
紧扣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按照新课标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的教学要求,以王昌龄《送魏二》、辛弃疾《鹧鸪天·送人》两首高考送别诗为例,综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探究古代送别诗学习任务群阅读的路径,以此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1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是历代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而超越历代送别作品之处,在于对视角范围的集中描写,并由此而表达出李、孟二人的深厚情谊,其深厚情谊的内在相通因素有相貌脱俗、侠肝义胆、政治理想、淡泊金钱四点。  相似文献   

16.
<正>一、教材内容《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S版十二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二、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二)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三)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二)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安排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7.
《芙蓉楼送辛渐》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部分中的一首诗。"古诗词背诵"部分共有八首诗和两首词,包括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爱国诗等。我个人认为教材编者选择这些诗词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增加积累,另一方面是想对小学阶段学生学过的诗词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归类,引导学生发现某一类诗词(主要是诗)的一些基本特点。基于以上理解,我对《芙蓉楼送辛渐》的教学主要分成两  相似文献   

18.
北宋送人使辽诗是为送别友人使辽而作,既是送别诗,又具有与一般送别诗不同的特质,是宋代诗歌中的特殊类别,也是令人研究宋辽交聘的重要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代表作之一,它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六月西湖美丽的景色.这首看似单单描写风光的古诗,“隐藏”着杨万里和林子方的深情厚谊.从送别时间的长短来看,可谓很久;从送别距离的远近来看,可谓很远;从诗歌描写的内容来看,可谓情深.基于这样的解读设计教学,学生的感受焕然一新,在欣赏西湖美景之时更深一层地品味了这首诗所表达的送别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一、分散式诗歌欣赏。所谓分散式诗歌教学欣赏,就是选取同一题材的诗歌若干首,然后每节课教给学生一首。如送别诗选择《芙蓉楼送别辛渐》《、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几首诗歌。每天把一首诗抄到小黑板上,上课时把小黑板挂上,组织学生朗读几遍,然后稍作讲解,学生通过朗读和听讲,基本上能够掌握诗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