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眼中钉”人们常用“眼中钉”比喻心目中最憎恶的人。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被百姓称为眼中钉的人是五代时后唐的赵在礼。《新五代史·赵在礼传》记载:赵在礼在后唐明宗(李嗣源)时任宋州(今河南商丘)节度使。他依仗自己是皇帝国戚而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百姓受尽欺压,十分痛恨他。当他被罢免时,宋州人奔走相告,相互祝贺:“眼中拔钉,岂不乐哉!”此后,人们便常用“眼中钉”来比喻心目中最痛恨、最厌恶的人。“破天荒”唐代科举制度规定,凡是要考进士的人,都必须由地方解送应试。每当会考之年,地方上总要解送一批考生赴京应试。当时荆州南部地区四…  相似文献   

2.
应声虫:指随声附和的人。糊涂虫:指不明事理的人。眼中钉:指令人痛恨讨厌的人。摇钱树:被人利用来进行谋财的人。炮筒子:喻性格爽直爱发议论的人。老古董:指思想陈旧的人。小广播:传播小道消息的人。笑面虎:外表善良、心地凶狠的人。变色龙:见风使舵的人。  相似文献   

3.
释“带砺”     
"带砺"一词在清代时期的文献中最多见,前人未曾详细考释,词义残缺,易被人误解,给人们的阅读理解带来了困难。笔者试对"带砺"的意义进行考证,认为它有长久、永存之义。  相似文献   

4.
李清照漫议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女词人,其生活、创作经历以"靖康之难"为分水岭,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她的词能将个性化的抒情和完美的意境结合在一起,自成一家,被后人誉为"易安体"、"婉约正宗".  相似文献   

5.
宋朝有个叫丁谓的人,费尽心机爬上了宰相的宝座。他利用职权,干了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生怕老宰相寇准揭发,于是与太监勾结在一起,在真宗面前大进谗言,极尽污蔑诽谤之能事,硬是把寇准排挤出了京城。老百姓痛恨丁谓.希望朝廷把寇准召回,于是编了一首歌谣:“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钉;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这里“丁”即丁谓。后在流传中发生语讹,“丁”成了“钉”,人们把仇人称为“眼中钉”即源于此。  相似文献   

6.
"一"是中学古文中常见的一个词,在学习中往往被人忽视。其实,"一"的词性、词义及其运用有多种情况,同学们必须掌握。1."一"作数词。"一"作数词时,有时后面跟着量词(绝大多数是物量词)。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先秦以后的古文中,先秦时期极为罕见。如:  相似文献   

7.
"可怜"一词产生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较多地使用。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可怜"一词出现的频率很高,仅唐宋诗词中就有一千多处。在这些诗词中,"可怜"一词的含义极其丰富,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下  相似文献   

8.
"羽毛"是语言中最核心的词之一,在斯瓦迪士(M.Swadesh)的《百词表》中居第36位(feather),考查魏晋传世文献,研究魏晋时期"羽毛"语义场的构成、使用及演变情况。魏晋"羽毛"语义场共有5个成员:羽、毛、翮、翰、翎,代表词为"羽"。  相似文献   

9.
西格弗雷德·萨松(Siegfried Sassoon)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记录了普通士兵和他们眼中的那个年代。这些诗歌既有对战争的讴歌,也有对安定平和的后方的思念;既充斥着恐怖、血腥的描绘,也闪烁着对和平的憧憬。尤其突出的是诗人并没有局限于简单地抒发对战争的痛恨之情,而是一步一步深入挖掘这愚蠢的战争是因何被拖延,而年轻的士兵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幻灭的。  相似文献   

10.
释“落构”     
"落构"一词在唐五代时期文献中多见,前人未曾详细考释,词义常被人误解。本文试对"落构"的意义进行考证,认为它有坍塌、倾倒义。  相似文献   

11.
阿桑奇终于被"俘虏"了。他一手创办了维基解密网站,并且在网站上公布了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的许多政府机构的大量机密文件,给这些政府尤其是美国政府的脸上抹了无数块灰。就因为这,他成了美国政府的眼中钉。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料库的基础上研究"给力"这一新词的词汇搭配范式与语法搭配范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人民网作为语料来源基础,建立了一个"给力"小语料库,并使用Michael Barlow研发的语料分析工具MonoConc Pro和collocate对语料进行分析。通过观察分析"给力"一词的词汇搭配和语法搭配范式,发现"给力"主要作为形容词被使用,多与"很"、"最"、"太"、"真"、"更"、"够"、"超"以及"不"、"的"、"啊"等词共现。通过三词和四词词频表可以看出,"给力"的最高频语法范式是"副词+形容词(+助词)"。"给力"一词也可以作为名词、动词、副词来使用,但使用频率明显低于其作为形容词的身份。  相似文献   

13.
《花间词》与《草堂诗余》在明代广为流传,清初依然是文人作词所取法的对象。纳兰性德对"花间草堂"的继承与创新,使得他的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被誉为"国初第一词手"。他的文学活动最频繁的时期正是阳羡派渐趋衰落,浙西派还未形成鼎盛局面的时期,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应该成为继陈维崧之后的词坛盟主。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出师表》有三处误解,一是误解虚词为实词,二是误解文化词,三是望文生义。一、误解虚词为实词。“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的“痛”,教材把它注为“痛心”,与下文“恨”一起译为“痛心遗憾”。从字面上看似乎说得通。但这个词在古文中还可以当...  相似文献   

15.
在现实生活语境中,"中庸"一词往往被视作"保守",甚至有"骑墙"的意味。至少,我们在课本上读到的"中庸",是一个不太好的词。就如我,中学时代也曾认为"中庸"是比较负面的。实际上,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当今的社会事实来看,"中庸"都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么简单。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中国统治者用儒家思想治世,中庸之道因此备受推  相似文献   

16.
元好问词中有大量的"酒""醉""梦"的字眼和词句,这些写酒和梦的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词人当时的情感以及心理状态。研究这些纪梦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遗山在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所作出的心灵选择。笔者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是元好问在词中直接表明的5首"纪梦词",来窥探元好问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7.
在背后议论他人的行为通常都为人所不齿,在很多人心目中,这种行为都是"粗鲁"、"卑鄙",和"小人"挂钩的。而喜欢将背后议论的内容告诉、传递给被议论者的人更为人们所厌恶和痛恨,这种人通  相似文献   

18.
<正>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在理念上有诸多突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对语文课程实践性的反复强调。据统计,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实践"一词出现了19次,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实践"一词更是被使用了57次之多。如此高频度地使用"实践"一词,足以看出新世纪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教育"实践"问题是多么重视。如果说"工具性""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两大属性,那么,"实践性"可称为语文课程的第三重属性。一、作为哲学概念的"实践"及在中国古代教育  相似文献   

19.
"忐忑"一词,大家都不陌生,用来形容心神不定,最常用的词是"忐忑不安"。这个词的写法,让人很容易就能望文生义。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这个词源自古希腊神话:腓尼基国王Tantalos是宙斯神的儿子,因泄露天机且又得罪奥林匹亚山上的众神,而被其父罚站于齐下巴深的水里,头顶悬有结满果实的树枝。但当他  相似文献   

20.
宋代词学思想在神宗、哲宗朝步入成熟期,创作主体论的发生则是词学思想成熟的标志。"才情并重"是这时期词学创作主体论的主要特点。所谓"才情并重",一是强调"多情对景易感"的心性;二是讲究学问与功力,即"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学问与功力在创作中主要表现为征引故实与化用前人诗句。这时期词学创作主体论多为零星散漫的议论,但它构建了创作主体论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