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小学品德课程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注重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评价形式的多元化。著名的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提出:"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通过评价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以良好品德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发展中不断发现、探究与成长。而在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教学中,落实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尤为重要。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评价观是发展性评价观,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将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融合,以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因此,品德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发展性评价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当敏锐地感知从学生那里反馈的信息,重视对教学过程的观察,通过有效的即时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使评价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学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行成有着规范作用,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意识的形成具有启蒙作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评价体系,是课堂教学活动品质提高与教学反馈的重要凭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元评价体系,不仅是品德与社会学科发展的需求,更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本文以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多元评价的探索为题,对多元评价体系的可行性以及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几点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5.
董继荣 《广西教育》2014,(41):22-22
正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学评价意义重大,教学评价是否科学、公允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品德培育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开展品德与生活教学评价时,应该客观、公平地表扬学生在日常表现、品德等方面的优点,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意见或者建议。在教学中,笔者经常使用发展性评价和开放性评价。一、发展性评价教师进行品德与生活教学评价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以及学生的成长、变化,不要一成不变,不能总是用老眼光看待事物。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是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课堂,品德与社会是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然而,由于师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导致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表现不够积极,教师评价不够及时。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持续低迷,课堂评价长期低效。面对如此窘境,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迫在眉睫,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实施有效评价刻不容缓。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简单论述了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评价策略。  相似文献   

7.
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能够对教学活动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对于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意识的形成更是具有启蒙作用。教学评价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反馈和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依据。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是科学发展的需求,同时还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如何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品德教师,该如何在品德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一、确立发展性评价理念,让品德课堂更具生命力 在我们的教学评价活动中,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的甚至是忽略的地位,教学评价成为管理者的“专利”活动,这样的教学评价结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9.
课前进行调查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生联系生活、储备学科知识的载体,是课堂深度对话的基础,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课前调查在常态教学中形式化、走过场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影响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提高课前调查活动的实效?让过程性评价贯穿调查活动始终,落实于各环节,借"柚子"建立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细化过程性评价,重视评价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是以小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其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和社会性发展是该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对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公民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一、注重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学科评价已成为改革的焦点。在小学品德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努力探索多样化评价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小学品德学科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2.
张建君 《教学随笔》2016,(7):144-146
课前进行调查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生联系生活、储备学科知识的载体,是课堂深度对话的基础,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课前调查在常态教学中形式化、走过场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影响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提高课前调查活动的实效?让过程性评价贯穿调查活动始终,落实于各环节,借"柚子"建立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细化过程性评价,重视评价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20,(14):113-114
"星级评价"作为一种现阶段被广泛应用的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将其与教育相结合,则可以让其发挥更大的价值。本文笔者将"星级评价卡"的模式运用到教育评价中,主要对学生的品德与生活进行评价,并分析了该模式对于学生品德及学习生活的影响,以及在教师实践教学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学生品德评价关系学校德育的导向和操作,是德育研究的核心部分。做好品德评价工作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渗透落实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去,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新发展,本文在总结国内学生品德评价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学生品德评价的原则和内容,并构建了品德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提高学生品德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5.
正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中,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新修订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对课程性质的描述中也提出了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并在评价建议中倡导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为此,笔者在品社课教学中就作品评价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主要分析了在品德教学中,如何利用档案袋评价,希望通过几点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品德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7.
教学评价作为新课标背景下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对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做好教学评价,是实施有效性教学、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关键一环。立足于新课标教学实际,提出了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评价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是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其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课堂评价既是实施课程评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其中适时、准确的评价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使教学过程更趋完善,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考试》2008,(Z3)
发展性评价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评价机制。本文通过总结《品德与生活》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探讨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内涵、特征及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各方面的教育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我们实践有效的课堂评价激励机制能提升《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在道德认知、生活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能力的提高。一、以鼓励为主的评价,发挥教师的激励作用激励性评价是“教师在道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寻找闪光点,为学生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激励学生不断增强成功愿望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