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作者简介:王实甫,名德信,元代著名戏剧家。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情园林的生活。王实甫的杂剧有《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等,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崇,被称为"杂剧之冠"。故事梗概:《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主要故事情节是: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国之女  相似文献   

2.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语言方面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不同语言风格之间的融合和转换能力上。西班牙汉学家雷林科的译本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她的翻译大多忠于原文,采取直译加脚注的方法进行翻译。当然,在一些比较特殊的地方也运用了其他的翻译技巧。我们可以通过几处经典范例来研究和总结雷林科在对于《西厢记》这类古典文学翻译上所运用的处理手法。  相似文献   

3.
我国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是文学史上先后出现的两部题材相同的优秀作品。它们虽然都是承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演变而来,但无论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超过了元稹的《莺莺传》。这里谈一下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的情线景衬特色。  相似文献   

4.
杨柳青 《文教资料》2012,(25):12-13
王实甫的元杂剧《西厢记》是文坛上的一颗明珠,几百年来一直上演不衰,它巨大的成功跟其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是分不开的,而曲中典故的运用更是为其增添不少色彩。都说"诗词尚雅,曲语尚俗",运用典故彰显文采并不是元曲的惯用手法,人们研究元曲也很少会从用典这方面着手。《西厢记》可谓是元曲中特立独行的代表,它不仅有着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也有着如同唐诗宋词般的语言,曲中多处运用典故,凸显了文采之华美,但同时,它的典故运用也有独到之处,符合元曲的特色,不会出现"曲高和寡"的现象,虽文采华美,但使得常人易于接受,得以传诵不绝。  相似文献   

5.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其中《长亭送别》一折已选入高中教材。《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高峰之作,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明代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吊词《凌波仙》中高度评价《西厢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相似文献   

6.
《西厢记》作为元代著名杂剧之一,剧情内容虽是爱情故事,但观其思想,也可窥见一些元代时期的理学理念。许衡作为当时理学名家,他的思想理论多为士族熟知,《西厢记》作为元代红极一时的杂剧作品,其思想内核自然也在理学范畴之中。《西厢记》通过崔莺莺及丫鬟红娘的形象,塑造了追求自我的形象,通过对老夫人形象的塑造强调遵守三纲五常,这些人物形象的言行都可以与许衡理学思想相对应。  相似文献   

7.
《西厢记》ABB式三音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燕 《现代语文》2002,(4):150-151
ABB式三音词最早出现在《楚辞》中,在其产生之后,就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和文学样式的选择,涓涓细流式地向前发展着,历经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始终未出现激增和暴涨,而到了元代,这一情况则出现了质的变化,ABB式三音词在元代语言中蔚为大观,大有独领风骚之势。ABB式三音词只所以会在元代出现如此剧烈的发展,除了语言内部规律和各种外因激荡交加的结果外,它与元杂剧、戏曲这样的文学样式在元代的兴盛是不无关系的。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的上乘之作,是能够代表元代语言的书面作品之一。本文拟对《西…  相似文献   

8.
王实甫是元代富有才气的杂剧作家。他的作品不但有极强的戏剧性,而且有优美的曲词,情文并茂,美在其中,让人百读不厌。下面笔者以《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一折为例,谈谈《西厢记》中的美。  相似文献   

9.
尹圆圆 《考试周刊》2012,(27):18-19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众所周知的四大经典剧之一,其中红娘这一角色塑造得颇为成功。她身份卑微,虽只是一个丫鬟,但语言、行为却很令人赞赏,她支持崔张恋爱婚姻,反对封建家长干预,是剧中最富光彩的人物。  相似文献   

10.
《春香传》是朝鲜古典小说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是韩国三大古典名著之一;《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代表了同类题材作品的最高水平。作为才子佳人文学作品的典范,二者在主题思想、人物语言和叙事手法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本文以文学他国化理论为基础,拟通过《春香传》和《西厢记》间的对比,分析《春香传》对《西厢记》的接受与发展,及其在接受和发展过程中过程中所突显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1.
《西厢记》是我国元代杂剧的代表作之一,其结构紧密,思构巧妙,各折之间环环相扣,深刻的戏剧冲突、鲜明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巧妙的艺术手法、优美的艺术语言、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12.
据王季思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喜剧集》,我国的十大古典悲剧是: 元代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 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 元代高明的南戏《琵琶记》; 明代冯梦龙的南戏《精忠旗》; 明代孟称舜的传奇《娇红记》; 清代李玉的传奇<精忠谱》; 清代洪异的传奇《长生殿》; 清代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 清代方成培的传奇《雷峰塔》。我国的十大古典喜剧是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救风尘》;元代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元代康进之的杂剧(李速负荆》元代郑廷玉的杂剧(看钱奴补元代施君美…  相似文献   

13.
《西厢记》与《倩女离魂》是元代影响力较强的两部爱情剧作,它们展示了作者进步的爱情观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两部作品在某些情节上有许多的类似之处。  相似文献   

14.
元代著名长篇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从清代评点家金圣叹主观臆断为四剧后,一直成为文学史上一个争论问题。 本文只想从今传的《西厢记》的五剧考证,金说是不成立的,肯定其五剧的存在。 金圣叹善于“腰斩”,他曾腰斩《水浒》,成为奇迹,得到世人好评,但用其法去腰斩《西厢记》却不可以。 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剧本本身找原因,是最有说服力的。  相似文献   

15.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最宏伟的优秀作品.它演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自从问世以来,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元末明初戏剧家贾仲明称赞“西厢记天下夺魁”.清代伟大作家曹雪芹通过《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西厢记》作出了高度评价.林黛玉是“越看越爱”“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贾宝玉是“看了连饭也不想吃!”《西厢记》象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在中国文学史上放射着耀眼的光辉.  相似文献   

16.
《西厢记》的语言成就很高。《红楼梦》大量地接受了《西厢记》的语言,但是这种接受是创造性的、批判性的接受,不仅吸收了精华,而且巧妙地克服了瑕疵,可谓兼顾了锦上添花和点石成金。详细地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欣赏《西厢记》和《红楼梦》两部名著,而且,对今人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曲韵韵书,对后代的戏曲创作影响很大,对汉语音韵研究也有重要价值。分析周德清的汉语通语观,探究周德清对元代汉语通语是如何评价的,对于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元代语音情况,有重要意义。本文指出周德清对元代的汉语通语给予了很大的重视,是十分重视元代通语即中原之音在戏曲创作上的运用的。有的学者认为,周德清在编撰《中原音韵》时,其家乡方言对他是有一定影响的。本文对这一观点作了否定。本文还比较了《中原音韵》与元代戏曲语言的关系,讨论了《中原音韵》的音系性质。  相似文献   

18.
历代的文人骚客对枫树的红叶留下了一串串赞美的诗句。元代剧作家王实甫在他的《西厢记》里所作的秋景描写:"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  相似文献   

19.
《西厢记》是一部优美抒情诗剧,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瑰丽的名珠。鲜明的人物形象,浓烈的矛盾冲突,巧妙的艺术手法,优美的戏曲语言,构成了《西厢记》独特的风格。尤其是在戏曲语言上珠玑满眼,精美华丽。曹雪芹赞誉曰:“词句警人,余香满口”(《红楼梦》),明代何良俊说:“才情富丽,真辞家之雄”(《四友斋丛说》)。所以说,《西厢记》在语言上堪称古典戏剧的范本,而叠字在其中大量地运用,形成了《西厢记》一大语言特色。本文仅就叠字的构成和运用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诗词曲有一个共同特征: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戏曲和曲同发于一源,所以戏剧的抒情性是中国戏剧文学的民族特色。《西厢记》是元代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大型爱情戏剧。从生动的抒情内容、优美的抒情话语、个性化的抒情动作、典型的抒情环境四个方面可以了解《西厢记》的抒情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