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到碘,人们大概不会陌生。因为从医院、诊所到每个家庭,普遍使用着一种叫作碘酒的药水,它就是用碘与酒精合成的。而碘是怎么发现的呢?说起来像是迷人的童话,但又是确凿的事实,碘是由猫“发现”的。19世纪初,战火烧遍了整个欧洲。战场上需要大量的黑火药,许多化学家、火药商趁机研究、制造起黑火药来。黑火药的成分有硫磺、炭灰和硝石。当时硫磺和炭灰很容易搞到,但硝石却十分缺乏。巴黎一个叫库尔特瓦的药剂师,他正在研究利用海草灰来制取硝石。法国紧靠大海,海草异常丰富。库尔特瓦把收集到的海草烧成灰,把灰泡在水里,再用这些泡灰的水制…  相似文献   

2.
元素碘是由法国的化学家库尔特瓦在1811年发现的。可是,当时很多人都传说碘是由一只小花猫发现的。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进入19世纪后,拿破仑发动了许多战争,而战争中需要大量的黑色火药。黑色  相似文献   

3.
1903年11月的一天,法国化学家别奈迪克在实验室里整理仪器时,不小心把一只玻璃瓶掉到地上,便连忙伸手拾起了这只瓶子。然而奇怪的是,这只烧瓶虽然遍身裂纹,却没有碎,连瓶中的药水也没有漏出来,整个瓶子还是原来的形状。别奈迪克想,这件事情很不一般。一般的玻璃瓶一摔就碎,碎片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猫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猫咪也能成为科学家?读完下面这个故事你就会明白了。碘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元素,它的发现者是法国化学家库尔特瓦。但他的猫咪在碘元素的发现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正值法国拿破仑战争时代,需要大量的黑火药。大家都知道,黑火药的成分是硫磺、炭粉和硝酸钾。当时,硫磺  相似文献   

5.
碘的发现     
法国化学家库特瓦Courtois,1777~1838年)出生于法国。他的父亲是硝石工厂的厂主,并在一所学院任教,还常常作一些精彩的化学讲演。库特瓦一面在硝石工厂做工,一面学习。他很喜欢化学,后来又进入综合工业学院深造。毕业后当过药剂师和化学家的助手。 在法国、爱尔兰和苏格兰的沿海岸,当春天风浪大作的时候;海生  相似文献   

6.
碘的发现     
法国化学家库特瓦(Courtois,1777~1838年)出生于法国.他的父亲是硝石工厂的厂主,并在一所学院任教,还常常作一些精彩的化学讲演.库特瓦一面在硝石工厂做工,一面学习.他很喜欢化学,后来又进入综合工业学院深造.毕业后当过药剂师和化学家的助手.  相似文献   

7.
碘的自述     
碘的自述湖北郧阳地区卫校(442000)王先义19世纪初期,法国化学家古多瓦在制造硝石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具有腐蚀性的物质,这种物质提纯时,是坚硬的晶体。泛着黑色的金属光泽,易升华。1811年,法国药剂师别尔恩加尔特·库尔图阿在海藻灰中也发现了这一物...  相似文献   

8.
1715年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驾崩,生性好赌的苏格兰人约翰·劳被找来处理路易十四留下的烂摊子。劳大量发行纸币和股票,一度让法国经济复苏,孰料此举却引发金融投机狂潮,经济短暂繁荣之后即迅速崩盘,约翰·劳被迫逃离法国。虽然他重振法国经济的计划最终失败,但他的金融理论却启迪了后代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9.
2010年4月8日下午,虽然室外下着淅淅沥沥的雨,但厦门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厅内的气氛却温馨而热烈,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田昭武先生作客厦门大学“名师下午茶”活动,与同学们分享他的治学之道与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最早关于氧气的记载是在八世纪我国的《平龙认》中。约十个世纪后,与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同时期的荷兰化学家德兰贝尔、瑞典化学家舍勒,以及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都发现了氧气。但是,这些遇到氧气的人由于观察不全面,忽视了新生事物,没有取得发现氧气的殊荣。  相似文献   

11.
《留学生》2006,(9)
出国之前,一位朋友听说我要去的是法国,惊叹到:"去法国呀?老浪漫的地方耶!"语气中甚是羡慕。到了法国,有当地人好奇地问我:"在中国人眼中我们是什么样子的呢?"我在尚存不多的法语词汇库中搜索一番,斟字酌句地回答他:"我想应该是——很浪漫。"没想到法国人迷惑地望着我,仿佛很不理解的样子,一点也没有预料中听了好话后的惬意。也许对浪漫的理解各有不同,有人觉得是恭维,有人觉得是含蓄的批评。也还有中国人愤愤地评价法国人的浪漫:什么"浪漫"!分明是浪得虚名,自由散漫!说起浪漫,大多数人会首先想到云端上的爱情。我却是从日常生活中一点点的小细节上积累起对法国人之"浪漫"的观感,虽然无关爱情,可那种不切实际、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说过:“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的途径行进,往往当真理碰到鼻子尖的时候,还是没有找到真理。”初三化学课本中提到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曾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其实在这一研究中,拉瓦锡的贡献远不止这些。他们三人都作过如课本所述的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而得出的结论却不相同。拉瓦锡提出了科学的燃烧理论,被科学史家称之为一场“化学革命”。而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却不能摆脱传统的…  相似文献   

13.
李晓明 《化学教学》2007,(10):6-7,40
著名的胶体化学家傅鹰教授曾讲过:"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然而,很遗憾的是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的一些伪真理却长期流传,而这些伪真理要想打破它、戳穿它只要我们教师走进实验室亲自动手做实验即可,下面就列举一些长期当作真理的伪真理.  相似文献   

14.
肖洁 《科技文萃》2005,(12):51-52
10月5日,200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尘埃落定.法国化学家伊夫·肖万、美国化学家罗伯特·格拉布和理查德·施罗克三人分享了这一殊荣.  相似文献   

15.
法国学者阿诺尔德·范热内普曾提出著名的"过渡礼仪"理论,即将仪式理解为"分隔——边缘——聚合"三个递进的阶段。虽然过渡礼仪理论有着很宽的适用范围,但基于不同的文化内涵,对过渡礼仪中各个阶段的分析却不能一概而论,方法论也需要针对不同的背景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佛教受戒仪式为例,运用过渡礼仪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时提出"阈限"的重要性,在不同阈限下,过渡礼仪理论三个阶段的划分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而通过过渡礼仪分析而得出仪式中的核心因素,也恰恰反映了仪式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性。  相似文献   

16.
邵昂 《初中生辅导》2012,(Z3):84-86
孔子在其《论语·乡党》中曾说过"食不言,寝不语",其意思是"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不讨论"。这句话虽然很古老,但却有着科学的道理,体现了我国古代伟人的高度智慧。  相似文献   

17.
为了增强学生对周期律的指导作用的理解,我给他们介绍了元素镓的发现轶史。元素镓是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于1875年8月在比利牛斯山的闪锌矿中发现的,并测定了镓的一些性质。当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获悉后就写信给他:“……镓就是我预言的类铝元素,原子量接近68,比重在5.9左右,而不是4.7……。”可布瓦博德朗却认为比重为4.7是对的。他想:你在千里外的彼得堡,而且只有我手中才有世上第一块  相似文献   

18.
十七世纪下半叶到十八世纪,化学进入实验化学时期,它开始同思辨哲学相分离,并从实用化学中脱胎而出,近代化学由此开端."怀疑派化学家"波义耳以他的元素新概念和实验新方法,把化学开始确立为科学;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则以他的化学革命完成了由波义耳开始的将化学变为科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一、绿色化学及其内涵绿色化学是化学家对传统化学反思的结果,传统的化学虽然可以得到人类需要的新物质,但是在许多场合中却既未有效地利用资源,又产生大量排放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从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史上,与机遇走了个对面,却鬼使神差般地擦肩而过,被后来人捧了个“金娃娃”的现象,不在少数。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加热盐得到了氧气,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加热氧化汞也得到了氧气,但他们被流行的“燃素说”蒙住了眼睛,真理碰到了鼻子尖竟毫无反应。此后不久,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做了加热氧化汞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能助燃的氧气,推翻了“燃素说”,阐述了著名的物质不灭定律,完成了化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此外,德国化学家维勒痛失“钒”的发明权;英国细菌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