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人云:"文以载道",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通过语文常规活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挖掘语文的人文底蕴,力求让语文贴近学生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在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精神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接受人类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的熏陶,引导他们求真、求善、求美,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健康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教学之中融入美育,能够净化学生心灵,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美育,教师要有"美"的教学观念和"美"的修养,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因素,要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教材中的"美",以达到培养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同时,更要借助语文教学这一平台,使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受到德育的熏陶,从而端正他们的人生道路,修正他们的人生轨迹,纯洁他们的心灵,升华他们的人生境界。只有在这样的层次和视野下,教师才能自觉完成角色的转型,真正变"教书匠"为"灵魂工程师",学生也才会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深入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资源,而现行语文教材正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富矿。具体而言:  相似文献   

4.
正注重人文关怀是指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情感精神世界,促进他们自由全面的发展,让他们拥有健康强健的体魄,更拥有健康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在这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关怀,可以让语文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让学生愿意、喜欢学习语文,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得起学生反复揣摩,学生也在反复揣摩之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精神世界的丰富,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说教学,是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只看见分数,却看不见孩子;只看见功利,却看不见真理,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心灵的灌输、压制、束缚甚至戕害,取代了对他们心灵的开启、点拨、净化和提升。其实,我们应该让语文教学成为一种惬意的享受,应该让学生在享受中理解文本、丰富文本并超越文本。回眸语文教学,我的感受是;享受语文,才能让语文教学绿意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首先,教师要重视留守儿童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其次,课堂教学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为留守儿童学习语文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再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双基"教育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心理教育,"成材"与"成人"并举。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句话:做文先做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首先关照的是学生的心灵,关注他们是否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语文教育该承载更多的德育功能,应该着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与学生的情感、生活贴近。语文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读书写字的工具,更应该是工具和人文教育的统一。我们可通过语文常规活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挖掘语文的人文底蕴,力求让语文贴近学生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在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精神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接受人类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的熏陶,引导他们求真、求善、求美,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健康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9.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主旋律。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核心之一是"人文素养"。"读"和"写"是学生丰富情感、陶冶精神、净化心灵的平台,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沃土。小学阅读教学中要实现"读写有效迁移"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中,既要有效指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使他们受到人文熏陶,又要引领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悟自得等方式,领会课文在遣词造句、结构、表达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读写结合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要怎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中古诗文为传统文化的植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充分发挥古诗文教学"立德、启智、怡情"的教化功能,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结合,以此来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师可以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中凸显道德教育,以增强学生心灵世界的厚度;以传统文化启智,开掘学生心灵世界的深度;以传统文化怡情,拓展学生心灵世界的广度,从而引领学生去鉴赏传统文化瑰宝,汲取精神营养,完善心灵世界,让他们诗意地栖息在这个美好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黄金玉 《教师》2014,(30):27-27
正一、情感上予以倾斜,开启学生封闭的心灵大多数学困生在学习上存在着自卑心理,觉得在校园生活中低人一等,成了"二等公民",这样的消极心态对其语文学习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心病还须心药医",笔者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以无私的师爱去逐步化解学生心灵的坚冰,开启他们封闭的心理。在教学工作中处处渗透人人平等的理念,教育学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迈向成功之路也并非只有读书这一条捷径,有意识地表扬学困生在其他方面的  相似文献   

12.
健康健全的人格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达到目的,语文教学中逐渐渗透、潜移默化在人格培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的优势,语文教师可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语文教学,融知识教育、情感陶冶、人格培养于一体的语文学科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性情得到陶冶,健康健全的人格得以培养。 一、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坚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阵地。 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是我们教育目标之一,语文教材中一部分具有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的课文是政治课本不能替代的,是我们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主阵地,在常规的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词华章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这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情感有着重要的意义.爱国情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用爱国情感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使命,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呢?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特别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广大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话题.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同学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其中原因虽然很多,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是捧给他们一杯杯醇香的"酒",而是端给他们一碗碗索然无味的"水".  相似文献   

15.
赵志静 《中学文科》2009,(16):64-65
古人云“文以载道”。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通过语文常规活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挖掘语文的人文底蕴,力求让语文贴近学生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在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精神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接受人类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的熏陶,引导他们求真、求善、求美,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健康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16.
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其核心是人格发展,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要在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结合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具体文章内容,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的心灵,使他们逐步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7.
<正>一、心智语文教学的缘起(一)教育是心灵的转向教育要立人,立人要从"心"开始。《大学》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也说:教育就是使人"心灵从朦胧的黎明转到真正的大白天。"这些话都强调了教育就是心灵的转向。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应当将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的心智的建构上,教学要向心灵最深处的漫溯,让深刻的教学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教学的过程就是心智转换和建构的  相似文献   

18.
<正>《小学语文标准中》中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既要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同时,还要对学生们的身心发展起到有益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注意维护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关注学生们对问题的质疑态度。同时,留给充足的时间供他们去思考问题,总结学习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减负",从而松绑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9.
付晓兵 《考试周刊》2013,(54):47-47
<正>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20.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古人云:"文以载道。"可见,高中语文教学与道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最能深深震撼我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成功的道德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