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第4期刊发李如燕老师的文章,认为《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是指凌晨。对此,笔者有些不同看法。我们知道,探究词语的义项,最基本的便是结合时代,拿它和同一时期其他文章中的相同词语进行比较。如果作者不止一次用过此词,探究起来则更为方便。《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其中"更定"一词在《陶庵梦忆》中共出现了5次,除《湖心亭看雪》外,还出现在《闵老子茶》《炉峰月》《虎丘中秋夜》《过剑门》四篇文章中。引《炉峰月》部分原文: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如何教?如何让"言"与"文"的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肖培东老师执教《湖心亭看雪》一课时,重视文本的文体,注重巧设问题,以学生为主本,以语言教学为主,将言与文的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语文第五册《积累·运用三》中的“读读背背”有这样一组词语: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色迷人金桂飘香秋菊傲骨果实累累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北风呼啸瑞雪纷飞冰天雪地天寒地冻教学这组词语时,我改变了以往“读———说———背”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从中感受到学习语言的乐趣,收到良好的效果。一、开放性理解语言师:同学们,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大家读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歌或文章?能背背或读读吗?生1:我们刚学过元稹的《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投影:秋菊傲骨)生2:我从课外书中…  相似文献   

4.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内容之一,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描写西湖雪景的一篇文质优美的小品文。笔者通过对《湖心亭看雪》教学的实践和对作品的分析,认为《湖心亭看雪》阅读教学可以采用多角度切入的方法深入文本,拓展文本。一.难点切入法《湖心亭看雪》是作者记西湖雪景的小品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而其中高超的素描技巧及景中情、事中情的特点引人玩味、耐  相似文献   

5.
吴蔚 《辽宁教育》2004,(3):29-30
“读读背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教科书》重新改编而增设的“积累·运用”中的部分内容,它的选材新颖别致,有人们喜闻乐见的成语、谚语,有富于警示教育作用的格言名句,有充满童真童趣的儿歌、古诗词,有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对对子等。可以说,“读读背背”的出现,是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打破了原有教材为考试而教、为升学而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标的指导思想,由过去比较单一枯燥的字、词、句的训练,转为多元的鲜活的语言积累和运用,重视了在整合训练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和实践语言的能…  相似文献   

6.
孙伟伟 《考试周刊》2023,(10):37-40
《湖心亭看雪》是晚明散文家张岱所写的一篇广为流传的佳作,同时也被选入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有着“小品圣手”之称的张岱更是运用简洁凝练的语言,生动传神的描写,赋予作品以山水雅趣与故园深情,读完令人感到意蕴深长,回味无穷。文章拟从古代文学理论中审美范畴的“味”的品鉴出发,以《湖心亭看雪》为例,初步对文言文教学中的语言、内容、情感、意境四个维度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过程中,有三个词语已经或正在被忽视和误解,笔者认为不可不细察。一是语文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影子"。因为"简单",所以人们很容易就把它等同为现代汉语里"镜中、水面等反映出来的物体的形象"之"影子"。甚至连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43页的"参考译文"也翻译道:"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  相似文献   

8.
2010年12月18日,《华西都市报》以《最“潮”语文老师用网络语言教文言文》为标题,详细报道了成都外国语学校初二语文老师周密研究的新教法一用网络语言教文言文。此后,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以及一些语文专业网站纷纷予以转载,一时成为热点话题。 周密老师用网络语言教授明朝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确实很“雷人”:“给力”、“哥上的不是课,是寂寞”、  相似文献   

9.
《湖心亭看雪》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九上第三单元中的课文,笔者翻阅众多教学笔记和教学设计后发现,大部分教者往往都是抓住文中的“痴”这个词来展开教学,分析张岱对于雪景的痴迷和看雪背后的“痴情”,而略处理了文中另一个至关重要的词语——“独”。笔者认为,“独”字才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一句“独往湖心亭看雪”,用笔极简却意蕴无。  相似文献   

10.
在中学教学中,文言文的翻译是个难点。初中阶段实词是重点,一词多义是个难点,其中有不少词的翻译有相当大的争议。本文就《核舟记》中末二段"船背稍夷"的"背"的译义,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望能引起争鸣。  相似文献   

11.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教材中文字相对浅显的一篇古文,但是作者作为明朝遗老,写《湖心亭看雪》时清朝的文字狱已鸣锣开场,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文本的情感表达深沉、朦胧,给学生的情感解读带来很大障碍。另外,张岱是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擅长"细琐处见真情",这同样造成情感解读的障碍。结合教学实践,就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解读《湖心亭看雪》的情感提出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科大概念是语文学科的事实概念、核心概念,是教师教学从浅表走向深刻的重要抓手,是学生学习从表层走向深层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以《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为例,探索大概念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正>《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散文家张岱的小品文代表作之一,历来深受读者喜爱。但文中有两处叙写似乎互相抵牾,前后矛盾,让很多细心的读者不得其解。具体表现为:文章前面叙述云"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明确交代是"独往",即作者独自前往;而在下面的描写中,却云"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言其舟中有两三人,而此前并未交代有他人登舟。表面观之,两者之间不是存在抵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中,笔者越来越发现,课堂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一个场,而且课堂的智慧火花往往出现在“教师教者无心,学生学者有意”的地方。笔者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课时,  相似文献   

15.
<正>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湖心亭看雪》选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陶庵梦忆》。短短不到200字却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文笔清新、浑然天成。尤其让人称道的是一个"痴"字画龙点睛,让众多语文教师在教授此篇时作为重点来突破主人公张岱的形象,而笔者认为这个"痴"字不仅仅指的是张岱一人,《湖心亭看雪》共三个"痴"人形象。  相似文献   

16.
“情”是散文的灵魂,语文教师在解读散文时,可从多维度提供阶梯,为学生与作者的心灵沟通铺设道路,搭建桥梁,感知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湖心亭看雪》是一篇精致的小散文,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前往湖心亭看雪这一事体,在这苍茫寂寥的天地间,包含了作者独特的人生况味,笔者以《湖心亭看雪》为例,探微钩沉,例举解读文本的多重维度。  相似文献   

17.
魏磊 《课外阅读》2011,(4):219-220
初中阶段文言文中写景抒情类文言小品所占篇目不在少数,八年级上册的《三峡》、《湖心亭看雪》;八年级下册的《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都是写景抒情类文章的名篇。在教学过程中,对此类文章的教学有自己的一点感触,下面以《三峡》为例,谈一谈写景抒情类文言小品的教学。  相似文献   

18.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常常过于功利,教学重心放在文言知识讲解和解题能力培养上,忽视了文言文对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提升的作用。以《湖心亭看雪》一文为例,从增强学生审美体验的角度出发提出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从而提升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与品味,让学生体验文言文之美。  相似文献   

19.
《湖心亭看雪》堪称是一篇运用白描手法的典范之作。本文对《湖心亭看雪》的白描手法进行了简要赏析。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费时甚多,收效甚微。究其实是教学要求偏高偏难,结果“欲速则不达”。对此,新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90年修订本)对初中文言文教学降低了过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不对古汉语知识提出要求,降低了实词教学的要求,突出了以诵读为主的文言文教学。也就是读读背背,对课文中的文言文能熟读或背诵就可以了。新《大纲》对初中一年级没有提任何要求,将原《大纲》(87年春季审定并实施)初中二年级要求“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改为“阅读文言课文,能了解基本内容”,将原初中三年级要求“能够翻译文言课文的一些片段”“掌握一些常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了解一些文言句式”改为“能顺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