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师应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建立在平等、理解、真诚、关爱、尊重、宽容原则基础上的师生间有意无意的"闲聊",既能增长教师自身知识,也能加深师生情感,取得学生心理认同,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一、教育,需要教师走进学生心灵。平时,我们时常能听到有教师在埋怨:"真不知道现在的学生是怎么想的?""我真的耐下心来跟他们交谈,推心置腹地摆事实、讲道理,可他们就是当耳边风,一点作用也  相似文献   

2.
班级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就是这个家庭的家长,如何让这个家庭和谐,让每一个成员都发挥作用。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平等、公证的对待每一名学生。不要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要和学生平等的交流、共同学习,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对待特殊学生更应本着一颗尊重和关爱的心,走进他们的心灵,洒下爱的阳光,让他们的幼小心灵里充满爱,健康茁壮的成长。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生活,创造自己五彩斑斓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走进聋生的心灵世界,用一双可以洞察学生心理的眼睛去扫描他们心里的每一个角落,用一颗挚爱的心去读懂他们,宽慰他们,帮助他们。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懂得学生的心,才谈得上教育。用"心"育人,给学生以自尊心、上进心、责任心、自信心,这样才能真正走入学生心灵世界,唤醒每一颗善良的童心,使每一位学生都承受阳光照射,雨露滋润,从而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5.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回答肯定而明了,那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因为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孩子的心灵是一方奇妙的净土,只有在他们有效的心灵里播下健康、美好、快乐的种子,他们才可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教师,就应该处处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精心地培育,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达到心灵的沟通。  相似文献   

7.
孩子的心灵是一方奇妙的净土,只有在他们有效的心灵里播下健康、美好、快乐的种子,他们才可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教师,就应该处处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精心地培育,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达到心灵的沟通。  相似文献   

8.
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用一颗热情的心,把无微不至的关爱时时送到每个学生的身边,以真挚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时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时时感受到努力得到的肯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相似文献   

9.
人的心灵是一个极其复杂、多变的世界。面对性格各异、不断变化发展的孩子,怎样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找到属于他们的那片沃土,播下适宜他们成长的那粒种子?在《教师艺术应对学生问题36记》这本书中,作者林志超用这么一句话予以诠释:"心灵的教育,在于细处摄神,一叶知秋,唯有处处见心、时时用心、以心换心的教育,才能让细节成为经典!心要跟爱一起走,教育才是真教育。"是的,志超如此阐述,如此  相似文献   

10.
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有效的沟通,架起了师生心与心之问的桥梁,让学生相信我们,愿意与我们交流,愿意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是摆在我们辅导员面前的一门必修课.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小学高年级班主任,要做好这份工作,首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而日记则是最有效的方法,日记是教师洞察学生心灵的窗口;日记是学生自我反思,纠正错误的心灵场所;日记是融洽师生情感的纽带;日记是教师自我比照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在关 注教学效果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与 学生心灵的沟通、良好品德的培养 和良好性格的塑造,往往会取得出 奇不意的教育效果。在实践中,利用 周记与学生笔谈,是开启学生心锁, 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沟通的钥匙。 周记本是学生袒露心境的绿 地,但很多老师仅把它当成学生练 习写作的一种手段。对普遍害怕写 作文的学生来说,强制他们去完成  相似文献   

13.
心灵是一个生命场。心心交融,彼此走进;心心相背,彼此陌生。善待学生,塑造和构建学生美好的心灵,教师就应该要用“心”,用好“心”。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走进学生的心灵。特别是单亲学生,能否走进他们的心灵,显的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真正的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与融合。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心理世界里,每颗心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教育成功的前提是教育者必须能够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任何在学生心理世界之外的呐喊、勤劳、焦虑都是徒劳的。有没有一种快乐学习的方法?答案是肯定的。怎样在平日的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可以天天快乐学习呢?我从教十几年来一直坚守的原则就是:多给学生一点权利,让他们去选择;多给学生一点机会,让他们去体验;多给  相似文献   

16.
主题班会课的魅力与生动要从走进学生的心灵开始。教师通过贴近学生的心,使学生获得充满关爱的心和健康向上的心,让学生自由自在地用心去创造爱,去体验幸福,去感悟人生,从而获得启迪,并受益终生。  相似文献   

17.
<正>但凡上品德课的教师,都会觉得没意思,因为无话可说,无事可做。其实,品德课能洗涤人的心灵,只要心存爱心,心藏爱意,品德课就会似绵绵细细的春雨,滋润新生的嫩芽,似和煦的微风,安抚幼小的心灵。那么,上品德课的教师怎样通过教学来触动学生的心弦,让品德课走进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感受到爱呢?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用爱心去感化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礼。一、从教材入手,让学生感受"得到爱"  相似文献   

18.
提高《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效率,发挥品德课程实效性的关键是:《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在学生乐于接受的丰富活动中,使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熏陶、感染,从而使他们的道德心灵一步步成长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起到能导致行为的改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龚程颖 《时代教育》2009,(9):183-183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只有爱学生的人才会真正教育学生,对于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是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用爱心、耐心、信心--这把能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去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快乐的成长.让他们更健康,更聪明,更快乐.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而学生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相似文献   

20.
读懂学生     
教育的魅力是教师和学生心与心的交流碰撞而产生的火花!然而,走进学生的心灵,解读学生内心世界又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学生语言和行为的背后,又蕴涵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先从一则故事谈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