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愈是唐宋散文家之一,其《原毁》论述了毁谤产生的原因。该文从翻译《原毁》感想出发,讨论古文翻译中的问题,并在古文英译方面提出了探讨,从而逐步提高古文翻译和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2.
以明清散文《板桥杂记》一书的英译为例,探讨古文英译中常用的翻译策略。笔者在翻译此书的过程中,针对古文英译中遇到的难题,借鉴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采取了增删重组的翻译策略,力求译文流畅、易读。  相似文献   

3.
<正>"翻译"原为两种语言系统间的转换。现今的语文教学中,翻译只是作为古文阅读理解的练习,但"翻译"曾是公认的一种作文练习。回顾历史,最先提出"作文用翻译"的是胡适先生,这个主张一经提出便得到了语文教育界的积极响应。后来,"翻译"的作文练习在1932年的《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1940年的《修正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和1941年的《六年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草案》中都有提及。在二十多年的课程编写史上,"翻  相似文献   

4.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郦道元的《三峡》。教材对"清荣峻茂"作了注释,而未对"良多趣味"作注释,或许是编者认为这句很简单,所以未作注释。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这句的翻译是:趣味  相似文献   

5.
在古文教学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有三种方法:把"翻译"换成"讲述",以消除学生对语言的障碍心理;把"翻译"换成"画图",让枯燥无味的古文课堂有了一些具体可感的东西;把"翻译"换成"蜻蜓点水"式的阅读,索然无味的使古文教学有了一些趣味。  相似文献   

6.
正《咬文嚼字》杂志社发布的2013年十大语文差错,"冒"字当选"天下第一易错字"。初闻不以为然,细读不禁大汗涔涔,如此简单的字半数国人都写错,而且还包括作为语文教师的自己。如果说《咬文嚼字》年年咬出语文差错,是出于对中国语  相似文献   

7.
古文记栽着中华文化,要向世界介绍中国,古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古文有其特征,这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了难处。以《道德经》译文为例,分析古文的特征后,认为古文英译应以“忠实”为基本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中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然而就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串讲,"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学生记词义、记译文,考试考翻译和字词,学生对这种"满堂灌"的文言文学习感到厌倦,使文言文的教学跟素质教育相距甚远。而我们学校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种问题就更为凸显。如何让学生摆脱文言文的束缚,本文以《核舟记》为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挖掘文言文中的有利因素,通过趣味古文、古字分析、画画学古文等形式吸引学生读古文,诵古文,记古文。希望能为古文教学提供新的学习范例。  相似文献   

9.
方苞的散文名作《左忠毅公逸事》,是其"义法"说的典范之作,因此,对原文"义法"的梳理与掌握,是翻译《左忠毅公逸事》的必要环节。谢百魁对《左忠毅公逸事》的英译,紧扣原文讲究"义法"的特色,用词简洁准确、句章连贯、内容前后相应,但同时因囿于对原文"义法"的再现,谢译存在着些许的疏漏与遗憾,这些对于我国古文译介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甬剧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对甬文化的对外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甬剧《半把剪刀》为例,从地方方言、古文词汇以及戏曲唱词结构出发,探讨甬剧字幕翻译过程中的难点。本文还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式,探究甬剧字幕翻译是否能被英语读者所理解。  相似文献   

11.
解放日报一月七日《新论》第六十二期载王垂芳同志《对“翻译”一词的浅见》一文,认为《新论》第五十八期包敬弟等《试谈古籍今译工作》的文章“几次把古籍今译,称之为古文翻译成现代语”,“用‘翻译’一词,似乎不太确切”,最后“建议,今后改写古籍书,可单用一个译字”,“而在语文教学中或通俗读物里,不如把‘翻译’易为‘改写’,这样通俗易懂,比较确切”。我觉得,王文反对把古文今译称之为“翻译”,并主张把“古  相似文献   

12.
《说文解字》是汉代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收录500多个古文,开启字书传抄古文的先河。《类篇》为宋代官修字书,继承《说文解字》的传抄古文传统,收录古文900多个。我们通过对比这两本字书中所收录的"古文",比较汉代古文和宋代古文内涵和外延,从而构建宋代古文观。  相似文献   

13.
在吕祖谦《古文关键》之后,南宋后期陆续出现了多种性质相近的古文选评本,其中,楼的《崇古文诀》、真德秀的《文章正宗》与谢枋得的《文章轨范》最具代表性。本文以为,《古文关键》和《崇古文诀》、《文章正宗》、《文章轨范》可谓中国散文评点的"一祖三宗"。三宗继一祖而起,各有继承和发展。《崇古文诀》以文法为中心,是文章家的评点;《文章正宗》以义理为中心,是理学家的评点;《文章轨范》则文法与义理并重,是传统文士的评点,它们三足鼎立,代表了古文评点的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迦茵小传》和林纾的古文翻译①张世涛一、从清朝举人到著名翻译家“译才并世数严林”〔1〕。说到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就不能不提林纾,他的古文翻译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在近代中国都是绝无仅有的,说他是“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2〕毫不夸张。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15.
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师说》一文中最后一小节"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书中注释第22翻译为"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传,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通,普遍。"笔者觉得这个解释很值得商榷。尤其是  相似文献   

16.
胡京华 《海外英语》2014,(10):149-150
作为中国古代儒家哲学的典范,两千多年前,《大学》以其深刻思想内涵默默地影响着华夏民族的性格心理以及行为处事。一百多年前,《大学》已被作为东方哲学名著翻译为英文,该文选取了辜鸿铭以及林语堂的英文译文,试图在文化语境的的背景下,分析随着文化语境的改变,词义改变对翻译产生的影响。目的是为了能够给古文翻译提供一些翻译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学习古文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所谓阅读能力,就是准确理解古文的能力,而古文翻译正是全面检测阅读能力的最好方法。古文翻译是指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古文翻译的过程是全面运用和加深理解文言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过程,所以学习古文必须掌握其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中西文化大融合背景下,探讨汉语文学作品标题英译意义重大。《古文小品译英》的标题翻译,林语堂先生应用了直译、意译、另拟标题、一题双译、增译法和省略译法等方法。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分析,容易造成文化内涵缺失的翻译方法有意译法、另拟标题和省略译法,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源题文化特色的翻译方法是直译法、一题双译和增译法。林译《古文小品译英》为汉语文学作品标题英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辅导员》2012,(5):14-15
2011年12月21日,素有"语林啄木鸟"的《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2011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副主编王敏接受记者采访时称,2011年许多社会新闻事件中的语文差错非常引人关注。故宫"撼"事,位列"十大语文差错"榜首。2011年5月,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  相似文献   

20.
上月,《咬文嚼字》"围观名家博客"活动"围观"对象是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近日,《咬文嚼字》杂志社公布了"围观"结果。编辑部发现,综观其长长短短的博文,笔误颇多。比如他在《让文化"落地"为文明》一文中说:"孔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们常会陷入这样的误区,以为经济发展上去了,就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了,这是有问题的。""仓廪实而知礼节"出自《管子·牧民》,它不是孔子说的,而是管子说的。再如《〈红豆生南国——一个城市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