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某种需要,将某副对联的上下联增加或减少一些字词,使联意发生变化,营造新的意境,组成新的对联,这种制联方法叫做加减法。用加减法制作对联要求联意不做作,不牵强,字生趣,意通神。这种对联多含诙谐、戏谑、讽刺意味。1.加字又称续字。传说有一年除夕,王羲之连续写了多副春联均被珍爱墨宝之人揭走,最后只得撰一联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因联语不吉利才没有被人揭走,晚上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后各添三字,初一的早上,大家看到的春联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王羲之仅在联尾续上“今日至”“昨夜行”,联意即由原来的晦气变成…  相似文献   

2.
合辙押韵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其中有一种对联用韵奇巧,称做同韵联,即对联中上联的字都押甲韵,下联的字都押乙韵,或两联的字基本都押同一韵。例如下面这副对联:  相似文献   

3.
对联的出句和对句,多为两字以上,其中以五字和七字的对联居多,一字联则是字数最少的对联,属对联园地中的珍品。一字联看起来简单,但要对得工巧却很不容易。[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对联只有上下两联,要在此极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一个相对独立的韵味深长的意思,要求每一个字都发挥潜能,因此,炼字炼句炼意十分要紧。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到了一个作为联络点的理发店,看到了冯云山写的一副开张联:  相似文献   

5.
杭州西湖天下景亭有这样一副叠字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联意取自苏轼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以“水、晴、好、山、雨、奇”6字,相叠而成。该对联的奇妙在于通过断句、变位、简化等方法  相似文献   

6.
对联中有一些可以一联多读的佳作,读法不同,意则有异,仔细品味,妙趣无穷。如: 此屋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这副对联,上下联不停顿读来是一种意思,若从中间断开,意思则相反。  相似文献   

7.
1944年至1947年这段时间,西安莲湖公园里曾设有一“奇园茶社”,门上贴一副对联: 奇乎?,不奇,不奇亦奇 园耶?是园,是园非园 这是一副十分奇巧别致的对联,对联把“奇园”二字四次嵌入,提得突出,喊得响亮;更为奇特的是,有问有答,答得巧妙,含意深邃。游人至此,品茶吟联,细心玩味,反复吟诵,但不解这副对联含义。直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个对联的王国,千百年来不知产生了多少对联,在浩如烟海的对联当中,号称“千古绝对”的对联就有不少。把它们收集在一起,集中地加以欣赏,不也是一大乐事么?烟锁池塘柳,茶烹凿壁泉。这副对联的巧妙,除了一般的对称外,上联的左偏旁,下联的下半边,都含“金、木、水、火、土”五行。上联句子清丽雅致,简直就像是五言诗句;下联句子相对而言要差一些,下联据说是北大一位阎姓教授所对,他把五行分置于底部了,其中“凿”字繁体下部是“金”字,整联不失趣味。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远避迷途,返还莲迳达逍遥。这副对联,巧在上联11个字,都用“宀…  相似文献   

9.
有一年春节前,书法家王羲之先后写了几副对联贴在门上,都因为他的字写得好,对联的意思又新颖吉利,被人悄悄地揭走了。到了大年夜,门上仍空空无联。最后,他精心构思了一副对联,将对联拦腰剪断,先贴上半截:  相似文献   

10.
有一种对联,正读、倒读文句都通顺,意思都完整,这种对联称为回文联。例如桂林有一副风景联:斗鸡山上山鸡斗,龙隐岩中岩隐龙。这就是一副回文联。又如,最近海南省海口市望海国际大酒店的征联也是回文联:  相似文献   

11.
言志联品赏     
俗话说言为心声,对联也不例外。少年时代的苏轼,由于广读诗书,博通经史,又擅长于作,因而一度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并得意地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并将其贴在门上。从联中“遍”、“尽”两字,就可以看出当时的苏轼还是比较狂妄的。对联贴出没几天,一位老专程登门“求教”,  相似文献   

12.
一副对联,片言只语着墨不多。然而在这一狭小空间之内,如果为着某种目的对词句巧作变化,有时便可生出无穷的意趣。添字。明蓟江总督洪承畴于松山之役降清,后充任清廷鹰犬镇压江南义军,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贰臣”。据说,其人变节前,曾撰一述志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变节后,有人于联下各添一字云: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各添一个虚词,顿改原联意味。改动后的联语,对洪氏深受崇侦帝知遇之恩,却背主求荣屈身事敌的无耻行径,讽刺得入木三分。删词。韩信墓前原拟的一副对联是:“十年生死一知己,六尺存亡两妇人。”…  相似文献   

13.
先看一幅对联:鹅黄鸭绿鸡冠紫;鹭白鸦青鹤顶红。此联由带颜色的字和词组组成,不仅色彩俱全,而且和谐雅致。像这种在联语中嵌入带有颜色的字或词,便构成不同性质的“色彩对联”。这种对联,融形与色于一体,往往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4.
高四冊《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对联是谁写的呢?这副对联是明代著名学者解缙的创作。解缙是有三亿七千万字的巨著《永乐大典》的总编。他很小的时候就能吟诗作对,被誉为神童。上面那副对联是他同一位自视甚高的秀才要找他联对一比高下的戏作。这位  相似文献   

15.
除夕,若有雪,最好。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瑞雪兆丰年”的期盼。灯火辉煌中,信步走去,一任瑞雪飘飘落满肩头,一任目光有意无意地观赏着那大门、小门上大红的春联。间或一两副字好词妙的春联跳进眼帘,必驻足欣赏,品味再三,如小酌一杯,乐在其中。于是,春节观春联,平时观对联,大凡行业联、婚联、寿联、挽联、名胜联、庙祀馆堂联都在我的兴趣中。 随着天南地北的见闻,名山大川的游历,风俗民情的考察,看到的对联多了,渐渐地感触到了对联背后那丰富的文化底蕴。譬如,同为帝王古都,北京的对联雍容华贵,西安的对联格高千古,开封…  相似文献   

16.
谈读书的对联 邓拓以知识广博著称,在他的《燕山夜话》中,就有许多提倡读书的文章,其中一篇《有书赶快读》,提到清代的一位著名学者包世臣,说“他曾经写过许多对联,一直流传至今。其中有一副对联,我忘了他写的上联,只记得下联是‘补读平生未见书’,这一句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是清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安徽泾县人。这副对联的上联我也记不起了,只记得他写的另一副对联,也是关于读书的,联云:  相似文献   

17.
大观楼长联     
对联可长可短,短的五七字,长的数十字都有。长联中最出名的当推昆明滇池大观楼那一副。此联共180字,是曾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的。(不过,若以字数来说。则后来已有比大观楼长联更长的长联了。)  相似文献   

18.
一字联     
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以五字和七字居多,一字联则是字数最少的对联,属对联园地中的珍品。一字联看似简单,可要  相似文献   

19.
庞中书 《成才之路》2010,(20):M0003-M0003
这副对联很怪。初一看,怎么上联和下联完全相同,都是八个字:好读书时不好读书。这能叫对联吗?仔细品味,这真是一副绝妙对联。多亏我们古人的聪明才智,想出这么一副好联,送给天下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20.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这是过去的一位穷文人贴过的一副对联:此联从一到十这十个数字中藏去"一"和"十"两字,影射"缺衣少食",表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这是以前人们常用来讽刺奸臣坏蛋的对联。此联上句隐"八"字,意为"忘八";下句隐"耻"字,暗指"无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