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泛传播的观念——基于传播趋向分析的理论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Internet的新的传播时代 ,在模型建构和总体理念上对传统的传播思想形成了调整 ;使用分散化、全景化、扩展化与一体化等概念 ,可以描述这一被称为“泛传播”(pan communication)的新传播观念中最为重要的属性。有关“媒介成为人”、“人成为信息的一部分”等泛传播的学理意义 ,可以经由对泛层级 (pan step)、泛媒介(pan media)和泛网络 (pan net)的讨论而提出。其中 ,有关泛层级的描述 ,富有辨证意义的分析了在泛传播中 ,中介性与非中介性在技术及人文层面是共生的。在结语部分 ,文章试给出了有关泛传播的理想化的模型图  相似文献   

2.
信息高速公路,是指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或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它的内涵包括:(1)它是一个通讯网络:有“路”,即信息网;有“站”,即计算机、音像……;能传播,如光纤技术等。(2)终端与千家万户相连。(3)信息瞬间都在传播交流。(4)它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为加快特区经济建设,厦门市提出了建“信息港”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在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之间关系即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传播的基础上,文章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传播学分类”,即根据对象人数是“一”还是“多”将思想政治教育分为“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和“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再根据对象是否特定,将“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分为“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和“大众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对“大众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播、“组织思想政治教育”与组织传播、“个体思想政治教育”与人际传播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影响体系:“网络传播概论”课程研究的主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传播概论”(或曰网络传播“引论”、“导论”)课程,属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网络传播学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该课程的建设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一系列问题和不足之处也同时凸显出来。因此有必要观照中国大陆学者网络传播研究历程,讨论“网络传播概论”课程在其中的位置与角色扮演,探寻学习与研究的有效路径。一、中国大陆网络传播研究历程的粗略梳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与迅猛普及,利用网络进行传播以及在线生存日益成为大众化的日常体验,人类传播开始进入“第二媒介时代”(波斯特)-网络传播时代…  相似文献   

5.
网络新闻的编辑思想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翔 《青年记者》2004,(3):53-53
“编辑思想”是传统编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传播中喧嚣一时的“技术至上”的观点以及传播、受众双方主体身份的多元化,导致对网络编辑工作理解上的错觉与误读已经并且正在给现在的网络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从源头上重新认识网络编辑的编辑思想将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良性发展。本提  相似文献   

6.
孙昊亮  吴凯 《青年记者》2017,(22):76-77
近年来,版权纠纷层出不穷,给立法和司法实践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怎样区分作品中的思想和表达,怎样在版权侵权纠纷案件中正确适用思想表达二分法原则,是当前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思想表达二分法原则在版权创意产业中的应用 最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审结了《美食大冒险》的版权人广州易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动公司”)诉《吃货宇宙》的版权人北京圣壹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壹门公司”)、北京天工异彩影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工异彩公司”)侵犯其版权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一案.最终,法院驳回了易动公司的全部诉讼请求.①这一结果引发了关于著作权法不保护思想是否正确的讨论,也关系到思想表达二分法原则的基本内涵——版权法只保护思想的表达而不保护思想本身.  相似文献   

7.
从传统人际传播角度观瞻CMC人际传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早在1964年就提出“地球村”的概念,认为通信卫星、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以光速传播信息,使世界和地球人们之间的时空骤然缩短,整个地球重新“部落化”(retribalization),仿佛变成一个村落。如今,以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技术以及应运而生的网络传播更加速了这一过程。它兼容了传播类型中人际传播、团体传播、大众传播各自的优点,彻底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性,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对话空间“塞伯空间”(Cyberspace)。一种新型传播方式C…  相似文献   

8.
和谐理念的伟大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12月24日,由中国传播学会和《文明》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中国首届(2006)文明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这是传播学界首次在跨学科的语境下,以文明、文化与传播关系的对话为主题,以交流与传承中国文明传统与和谐思想为进路,首次使用“文明传播”、“和谐传播”的理念,阐述传播研究的学术与实践意义。以下一组文章反映了这次论坛的部分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地球村”概念着眼 ,评介麦克卢汉的主要传播思想。以国外麦克卢汉研究的最新发展为基础 ,对麦克卢汉传播思想重新评价。笔者提出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并不能简单地归类为“技术决定论”。他的传播思想贯穿着“技术乌托邦主义” ,正在得到传播学研究界的重新评价。他的媒介观点也被逐步发掘出向批判学派阵营靠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12年两会期间,百余名两会代表委员致信《中国科学报》,呼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升科普工作地位,代表委员们认为:“科普工作关系着我国社会的科学发展与和谐稳定,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像重视科技创新那样重视科学普及”.①科普工作“这个关乎民族兴旺发达的大问题”由此再次引发公众关注.科学传播的载体很多,但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公众获取信息的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作为“社会公器”的大众媒体成为科学传播的主要渠道.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87.5%)、报纸(59.1%)、与人交谈(43.0%)、互联网(26.6%)、广播(24.6%)、一般杂志(12.2%)、图书(11.9%)和科学期刊(10.5%).②大众传媒已成为向公众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普及科技知识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1.
提出新闻媒介的四重出售模式,有两个理论前提,一个是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可划分为“新闻信息”和“宣传、广告信息”,另一个是人们所接受的新闻信息,既有提高自我的“讯息”作用,又有恢复自我的“按摩”作用。 突变论(catastrophe theory)的创始人,法国数学家托姆(Thom Rene)曾经用下面两个图分别表示“新闻学意义上的信息”(图1)与“宣传和广告技术意义上的信息”(图2):  相似文献   

12.
陈长松 《编辑之友》2016,(11):58-63
文章认为空间是传播技术演化的一个重要维度,运用文献分析与思辨推理的论证方法,从“空间”的“原初地位”,传播学的时间“偏好”,媒介对空间依赖的历史表征,以及当下移动传播技术对“空间”维度的“复活”四方面分析了传播技术演化空间维度的正当性与必要性,为深入认识传播技术的发展演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一、界面:媒介人性化趋势的技术载体现代意义的“界面”(Interface)概念和许多技术词汇一样是个“舶来品”,在传播学以外的领域早已是一个常用词,泛指“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①,在物理、化学领域,“界面”表示不同质物体间的接触面,如液体/固体界面.后来应用到信息科学领域,指的是“两种或多种信息源面对面交汇之处”②.在包括媒介传播在内的信息传播领域,“界面”可以界定为: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关系赖以建立和维系的接触面,包括呈现信息的物质载体的硬件(硬界面)和支撑信息系统运行的软件(软界面),其主要功能是实现信息的输入和输出.  相似文献   

14.
栾轶玫 《今传媒》2005,(10):14-15
如果说自1920年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KDKA诞生就是技术的产物的话,那么基于网络的“播客(Podcasting)”技术则是广播进化的一个全新转折点。“播客(Podcasting)”是一种新技术,也是一种新兴的传播理念。它可以使“人人皆为(广播)播者”成为可能,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制作  相似文献   

15.
传播不仅是人的表达与交流的工具。也是人性生成的过程。人际传播中的人是在言说与倾听交替存在的对话中 ,沟通心声的人。将人际传播定位于个体间的交往 ,定位于人的建构和“我与你”的传播关系 ,是基于人与人的相遇 ,相知与相交。无疑 ,本书旨在张扬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 (MartinBuber)的传播观点。 6 0年代以来 ,一些传播学者接纳了布伯的传播理想 ,布伯被推崇为传播哲学家。本书可谓是发展布伯传播思想的一个范本。  相似文献   

16.
(一)多年来有关”新闻有学无学”之争,在读了《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之后,我认为应该作肯定“有学”的答案了。据该书介绍,早在先秦,就有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信息传播活动和传播思想的记载。诸子百家,周游列国,著书立说,游说争鸣;他们在频繁的交往中,表达了一些有关传播的思想观点,比如劝服传播,政治传播,教育传播等等。特别是劝服传播,被视为治国之道。劝服的对象是民。“民为邦本”,把民与传播的关系提到很高的地位。那时有“议事以制,政乃不迷”的说法,知识分子可以自由地评议国事,陈述政见,并且有一定的舆论独立性。这个国家不欢迎,可以去另一个国家,来去听便,这就为思想自由创造了较为通畅的舆论环境。从有关陆驿、水运的记载看,准确和迅速两条信息流通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则,这时也提出来了。至于对传者言行一致,“举实”、“求实”及本身的学识、品行等要求,也都为后人所仰服。  相似文献   

17.
若以对话的观点反观传播,现代世界流行着两种传播样式。一种表现为“自我中心的谈话”,另一种为“讯息中心的传播”。前者被思想家们称作。独白”,后者为“技术的对话。。’”它们被视为我们这个时代传播问题的主要症结。按照马丁·布伯(MartinBuber)的说法,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双重的关系世界里。这种关系用两对人称代词表示:“我与它”的世界和“我与你”的世界。“独白”与“技术的对话”是属于。我与它”的那一重世界。这是一个分离的、不相连的、各自的世界。“我与你”的世界则是一个相遇的、共生的、创新的、息息相关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传播史与传播理论试题(满分100分)一、谈谈苏联与东欧剧变以来世界传播格局的变化及当前传播全球化的特点。(30分)二、试论社会媒介化、数字化趋势下“客观现实”与“虚拟现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35分)三、试论大众传播媒介的隐性(latent)功能。(35分)传播实务(满分100分)一、简论大众传媒进行新闻传播的系统思维。(50分)二、简要论述视觉传播的特点及当前应用中值得注意的问题。(50分)传播学基础考题(加试)解析下述多个问题(每题10分,共100分)一、谈谈奠定传播学学科基础的美国芝加哥学派“三杰”的大体情况。二、辨析以下两段话中,哪一…  相似文献   

19.
王刚 《新闻界》2023,(12):66-74
受文明等级思维和线性历史观主导的发展主义迷思影响,非洲国家在发展问题中的能动性被长期忽视,其作为发展传播理论范式更新的主体角色之一,也被主流学术话语霸权所遮蔽。对此,本文通过挖掘发展传播历史流变中的非洲思想与实践以作出回应。研究发现,基于西方现代化范式失败的实践效果,非洲学者从“传统”与“现代”的论争开始,发生强调以“媒介”为中心到以“关系”为中心的发展传播路径转换。随着“现代”在通信全球化语境下的归来,围绕技术乌托邦的探讨呈现出非洲发展传播研究否定之否定的态势。此外,本文将现有发展传播理论体系中缺位的发展新闻也纳入研究视野中,既是跨越新闻研究与传播研究二元对立分析思维的尝试,也能够在非洲发展新闻思想的衰落与复归中,更深刻地理解非洲行为体在面临发展问题时反“线性历史观”、克服媒介中心论和传播本质主义、创造“另类”模式的能动性。以非洲发展传播的历史流变来观照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闻传播思想与实践,有助于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推进有中国视角、全球视野、发展中国家立场和南方主体性的新闻传播理论创新,这也是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一个诠释典范:霍尔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英国著名的传播学者斯图亚特·霍尔(StuartHall)在《制码/解码》(Encode Decode)一文中提出了观众解读已制作好的电视讯息可能出现的三种立场,他称之为“三个假想的解码立场”(又译“解码地位”),分别为:主导-霸权立场、协商立场、对抗立场,由此三种解码立场而来的信息解读相应为:“优先解读”(又译“优势解读”或“偏好式解读”)、“协商解读”(又译“妥协解读”)与“对抗解读”(又译“抵抗解读”)。这就是著名的“霍尔模式”(Hall model)。霍尔模式是传播批判学派的一种受众视角,它是一个“诠释性典范”(Interpretive Paradig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