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公元九○七年朱全忠废唐建梁(史称后梁),至公元九六○年赵匡胤陈桥兵变,代周(史称后周)建宋,这段时间,历史上称为“五代”。与此同时,南北各地又曾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史称“十国”。所以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社会动荡的年代,政治上是分裂割据的局面,也是中国社会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进一步南移的重要时期。刻板刊印经籍则是这一时期雕版印书史上的一桩大事。  相似文献   

2.
线索梳理一、线索与特征第三章从公元220年曹魏建立到公元589年隋灭陈,包括三国、西晋、东晋与十六国、南北朝的历史,这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两大鼎盛时期之间的过渡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1.从政治上看。(1)封建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东汉末年,军事集团割据混战,汉政权名存实亡,曹操统一北方后挥兵南下,企图统一全国,但兵败赤壁,三国鼎立局面初现雏  相似文献   

3.
宋元时期的历史特点是:由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对外贸易更加发达;文化高度繁荣。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割据时期。  相似文献   

4.
鲜卑拓跋族于公元386年在代北建立北魏政权后,经过近六十年的兼并战争,于公元439年统一中国北方,结束了五胡十六国分裂割据局面。而拓跋族是五胡十六国时期进入中原最晚、文化最落后的少数民族。为什么它能够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呢?笔者认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拓跋族依靠了汉族士人的谋略。  相似文献   

5.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经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之语,此话不一定放之四海皆准,但却反映了自先秦三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从黄巾起义失败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到隋朝灭陈天下重归一统,这是中国古代史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大约四个世纪的漫长时间里,除了司马氏所建立的西晋王朝统一中国短暂的三十多年外,历史长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呈现南北纷争、政权多嬗的局面,先后出现了34个政权,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战国”时期。这段历史既争夺惨烈,又精彩纷呈,而士族兴衰和民族交融,是这段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也应该成为学习这段历史的两个重点。  相似文献   

6.
秦隋之比较     
秦隋两朝是中国古代史上两个非常相似而又极其重要的朝代。为此,许多复匀资料和考试试题经常涉及其有关内容。所以,对秦隋两朝历史进行综合比较极有必要。以下简列两朝宏观之比较。 一、建立统一政权 (1):统一全国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统一全国;都符合人民愿望,有利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 ②秦: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统一中国;隋:公元589年,灭陈统一中国。 (2) 建立集权 ①都开创了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秦:确立皇帝、三公、郡县制;  相似文献   

7.
拉杰普特一词,源于梵语的rajan和putra,意思是“王子”。7世纪中叶,一度统一过北印度的戒日帝国解体后,北印度各地独立的王公多以“王子”或“王孙贵族”自居,相互混战,割据称雄,导致大部分地区的分裂局面一直延续到13世纪初。许多史家因此而将北印度历史上这段政治分裂的时期称为“拉杰普特时代”。  相似文献   

8.
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二十五章,集中讲北宋时期的历史。本文想就教材中有关北宋的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北宋的经济发展以及北宋的阶级矛盾和王安石变法等问题,谈谈个人的理解。 (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后周的大将赵匡胤,掌握着全国最精锐的军队,早就有夺取政权的野心。公元960年,谣传辽兵入境,赵匡胤奉命率军出征,军行到陈桥驿,他发动了兵变,军士们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高呼“万岁”,拥戴他为皇帝(史称“陈桥兵变”),接着他回师开封,夺取了帝位,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赵匡胤的庙号是太祖)。在此后十多年里,宋朝先后灭掉了许多独立割据的国家,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晚唐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一、培养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是历史基本知识教学的任务之一。学习历史,如果没有时间观念,则无从分析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无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因此,标志历史发展的重要年代,是应要求学生记忆的。以中国历史为例,要注意记忆的年代有以下几种:1.具有关键性和决定性的重大的历史年代。例如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的局面2589年暗的统一,结束了西晋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960年来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等等,从中看出我国封建社会分裂和统一的基本情况。2.推动历史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天下大势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 ,曾多次出现过“分”与“合”的历史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和群雄兼并 ,出现了秦、汉王朝的统一 ;而秦汉王朝统一后却又出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隋唐王朝统一后 ,再次出现了五代辽宋夏金分裂割据的局面 ;不过分裂并没有长期存在 ,最后是元、明、清三朝的统一。造成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 ,公认的有几种 ,而中国地理条件之局部的独立性和整体的统一性 ,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 ,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认为在学科研究综合化趋势越来越加强的今天 ,古代史教学中应把…  相似文献   

11.
自公元581年隋王朝开国至公元960年赵匡胤代周建宋,其间凡三百八十余年,历史上一般称作隋唐五代。隋唐五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典型发展时期。其中唐前期政洽清明,经济富庶,文化昌盛,尤为中国古代的骄傲。唐后期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变化的先河,也颇值得注意。总之,隋唐五代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隋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自东汉末年董卓之乱起,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分裂状态持续达三个半世纪,到公元589年隋灭陈,中国才重新归于统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认识隋朝  相似文献   

12.
从公元1250年(也有主张1254年的)起到1273年止,以德意志为主体的神圣罗马帝国经历了一段大混乱的时期:帝权失坠,诸侯群立,国土分裂,经济倒退……,帝国形存实亡。以这个时期为界,德意志成为由大大小小的封建势力割据而成的领邦君  相似文献   

13.
隋朝的建立以及统一全国,是建立在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社会发展趋势之上的,自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以后,统一的东汉王朝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已经瓦解,直到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589)隋王朝重新统一中国为止,在将近四百年的历史进程中,统一的中国处在分裂割据、军阀混战以及周边各族上层分子侵扰中原的局面之中。但统一始终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趋势。 三国时期。魏黄初元年(220)前后,全国各地的军阀在频繁的混战中,逐步形成了三支强大的统治势力,并且在北方、东南和四川地区分别建立起三个封建国家,开启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由于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到589年陈朝灭亡,历时369年,其中只有西晋短暂的35年统一时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秦以后分裂时间最长、动荡最剧烈的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乱世。然而,正是这段乱世,使中华民族获得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为之后的隋唐盛世积蓄了力量、准备了条件,也为后来的文化高潮奠定了基础。因此,研究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有助于理解此后千余年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明嘹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5.
崔银锁 《考试》2004,(6):46-47
纵观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统一始终是主流(1600多年),分裂只是支流(700多年);即便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出现局部的统一。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内容比较复杂。这段历史既有短暂的统一时期,又有较长的分裂时期;既有汉族地主建立的政权,又有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政权。这段时期先后出现过近三十个政权。不仅学生学习这段历史感到困难,就是历史教师讲授这段历史也感到吃力。为了讲授好这一时期的历史,使学生易于接受,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两点体会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历史上,在公元二世纪后期,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黄巾起义,摧垮了推行儒家路线的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客观上为法家路线的推行开辟了道路。接着,一批地主阶级革新派,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实行法家路线,消除了豪强割据和混战局面,建立了鼎足而立的魏、蜀、吴三个国家,使中国从分裂逐步走向重新统一。诸葛亮是出现在这个时期的法家政治家、军事家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一生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后,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是实行适应统一集权要求的郡县制,还是实行有利于分裂割据的分封制,一直是儒法两家斗争的一个焦点,是主张历史倒退还是提倡进步的两种历史观斗争的一个焦点。唐朝中期的法家柳宗元在他的《封建论》这篇尊法反儒的政治论文中,用进步的历史观,热烈赞扬秦始皇,充分肯定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建立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的革新进取精神,驳斥了顽固守旧派复辟倒退的谬论,表达了作者要求前进、反对倒退的进步政治主张和坚持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爱国主义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大变革时期,由于奴隶起义的不断爆发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奴隶制逐渐崩溃,封建制逐步确立。秦始皇适应封建制一定要代替奴隶制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用革命暴力统一了中国,并继承和发扬法家的理论,大胆革新  相似文献   

19.
<正> 恩格斯说过,“任何一次历史的灾难都是以历史的进步来补偿的。”①社会的动荡常为文化思想展示出相对广阔的驰骋原野。魏晋南北朝时代,其政治、经济乃歪社会,较之秦汉、隋唐虽显失落,但在文化思想领域由于中印文化的且争且合,一时奇峰竞起,异彩迭现,而成为中国文明的史页上,一颗辉煌而沉甸的“怪叹号”。本文试就此时期儒、佛交融的历史原因做一大致的探讨。一、灾难的历史环境与两种力量相当的文化态势。魏晋南北朝是个分裂割据的年代,战乱频仍,政权交替频繁。从公元185年到公元589年,长达四百余年的历程中只有西晋为时仅24年的短期统一(公元280—304年),而在这仅有的二十来年的统一中又包含了长达十六年(公元291—30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这种长期的分裂割据和随之而来的诸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给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黄巾大起义被镇压后,北方“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人”②。官渡之战后,中原“百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③。八王之乱,所致祸难,更是振古未闻。据《晋书》卷59《传论》载,其时西晋“帝京寡弱,狡寇凭陵,遂令神器劫迁,宗社颠覆。数十万众,并垂饵于豺狼;三十六王,咸陨身于锋刃”。继之而来的“永  相似文献   

20.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曾多次出现过“分”与“合”的历史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和群雄兼并,出现了秦、汉王朝的统一;而秦汉王朝统一后却又出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隋唐王朝统一后,再次出现了五代辽宋夏金分裂割据的局面;不过分裂并没有长期存在,最后是元、明、清三朝的统一。造成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公认的有几种,而中国地理条件之局部的独立性和整体的统一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认为在学科研究综合化趋势越来越加强的今天,古代史教学中应把地理条件渗入到“分”与“合”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