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5 毫秒
1.
一张报纸要吸引读者、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东西. 县市报更是如此.在各路大报压境,五花八门的小报满天飞的情势下,县市报要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着力追求个性特色,以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和吸引力.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县市报报道普遍存在着一般化的问题,缺乏个性、缺少特色的报道充斥版面.县市报报道一般化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环境看,传统的“正统”观念,还是社会上不少人衡量县市报的一把尺子.另一方面,有些领导同志把报纸作为文件的载体,采用违背新闻规律的手段干预新闻报道.从报社内部来分析,造成报道一般化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思维方式简单化、公式化.在家想点子、出门找例子;领导讲话强调什么,就到下面去找什么、“概念十例子”,依样画葫芦.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报道一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报道角度单一,不顾新闻价值而单从工作角度着眼的报道比比皆是.第三,采编队伍素质不高.第四,采编人员作风不深人.那么,县市报报道要克服一般化,凸现自己的个性特色,该从哪里人手呢?第一,围绕社会热点,精心策划组织战役性报道,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冲击波.县市报小,但小报也可造大势.在一段时间里,围绕某一社会问题,集中版面,集中力量,全方位、多侧面地开展战役性报道,可使报纸宣传有声有  相似文献   

2.
追求个性特色克服一般化徐友俊一张报纸要吸引读者,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东西。县市报更是如此。在报业竞争中,要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着力追求个性特色,以增强县市报的可读性和吸引力。然而,从现状来看,县市报报道普遍存在着一般化的问题,缺乏个性、缺少特色的报道充...  相似文献   

3.
报纸被称为“新闻纸”,当然应该每天都是新的.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时候,一些读者会觉得某一报纸天天都是“老面孔”,没有新意.究其原因,当然不是该报纸的内容天天都在那儿“翻烧饼”,而是因为这张报纸的内容绝少有特点,版面很少有变化,从形式到内容都显得平淡,缺乏新意,以致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明眼人心中有数,这其实就是新闻宣传的“一般化”所产生的负效应.新闻宣传的“一般化”是办报人的大忌.怎样认识“一般化”的危害和克服“一般化”的现象,《随州日报》正在探索和实践.“一般化”报道不深不透,不痛不痒,可有可无,难以给读者留下印象,严重地阻碍了“报纸每天都是新的”这一命题的实现.因此,去年下半年以来《随州日报》着手疗治“一般化”现象,对“一般化”不宣而战.1、制度规范,从运行机制上克服“一般化”去年下半年,《随州日报》对原有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增加了克服“一般化”现象的一系列条款,其中明确规定,每个记者每月要有2—3篇深度报道;限制新闻稿字数,消息不超过800字,通讯不超过1200字,特殊情况下采用1200字以上的长稿,要经社长、总编辑同意.还要求每版要有4个以上的栏目、4种以上新闻样式;所有稿件经群工部登记,个人不接受稿件,以限制关系稿的产生.这些规定从制度上“堵截”了“  相似文献   

4.
会议报道是一种基本的新闻形式,在报纸上会经常出现.如果记者在采写会议报道时只在一堆会议材料上勾勾划划,改头换面,轻车熟路地凑成一篇"消息",很容易落入俗套,还会引起读者的腻烦.如何让会议消息"鲜活"起来,使其变得信息丰富又有指导性?  相似文献   

5.
克服报道一般化、表面化、增加深度与力度,是新闻单位的工作要求,也是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追求。 要克服新闻报道的一般化,就要克服一般化的思路、习惯和作风;要增加新闻报道的深度与力度,就得不断下真功夫、苦功夫、硬功夫。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在这方面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中国记者》杂志今年第七期以《增加报道的深度与力度》为题,刊登了七家省报老总在座谈会上的发言,介绍了各家抓报道深度与力度的做法和体会,可谓条条都精彩,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陈建明 《东南传播》2016,(3):125-127
电视媒体最具魅力的地方在于它最大限度地呈现了新闻事实的"原态"。然而,由于电视记者的新闻报道惯性,急功近利思想以及非正即反的刻板思维方式,却容易使电视报道"失衡",陷于"浅表化",流于一般化,还有失公允。那么,如何克服这种电视新闻采访写作弊病?笔者认为,记者要善于寻找事实的"中性"地带,把握"均衡点",让新闻报道更加接近事实真相,更加客观公正。本文着重就这一话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新闻报道中如何论"虚".有的同志为很困难;也有的同志认为写文章还好论虚,写新闻报道则无法论虚.其实井非如此,我们常说的要加强新闻报道的思想性、政治性,也就是论虚.我们在写新闻报道的时候,就应当首先考虑到,那些是合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方向是对头的,是合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合乎这些标准的,就加以表彰;违反这些标准的,就加以批判.通过对于丰富生动的事实的报道,来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明确指出工作前进的方向,这就是新闻报道中的"虚",这样的报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基本的报道形式,会议新闻在报道中不可或缺,但长期以来,由于此类新闻报道过多过滥,加之报道手段枯燥,语言干瘪,往往让读者失去阅读的"胃口",也大大削弱了报纸的指导性.因此,如何改进会议新闻的采写,使其真正鲜活起来,成为读者与新闻工作者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9.
刚刚工作的时候,有前辈提醒,编辑更多要会做"减法",同时谨慎做"加法",说的是编辑工作需要去芜取精、删繁就简,在有限的版面空间内帮记者洗练信息,升华稿件,但因为没到一线采访,编辑不能轻易增加新闻事实,以防出现偏差或错误。几年工作下来,觉得前辈所言确实有理。但笔者最近也在思考,编辑不仅要会对来稿做"减法",也需要做好更多的"加法",为报道"赋能"。这里的"加法"不是说编辑要凭空增加报道内容,而是说在采写编评排的新闻生产全流程中做增量,创造融媒体时代新的新闻范式。  相似文献   

10.
克服新闻写作一般化,是摆在县市报采编人员面前的一个老题目。正是因为“旧话”常提,说明这个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克服新闻写作的一般化问题,是个大题目,它涉及到作者思想认识。新闻采写水平等等方面的因素,本文试结合《汉川报》的实践,从增强新闻的情趣、思想,提高新闻的品位上,作些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一、变化表现形式,让新闻有情趣。 1、题材变硬为软。作为党报,县市报对于会议报道任务很重,而且往往还要登载在重要位置。如何改进这类新闻的报道方式,增强可读性呢?在会议报道方面,汉川报作了些探索:一是除了县“四大家”召开的少数具有全局性的会议讲究份量努力报道好之外,其它方面的会议择其重点报道;二是行业性的、系统性的工作会、业务会、表彰会,注重从会议中发现新闻信息,择其一点进行深入采访,加以报道,或者跳出会议抓“活鱼”。汉川报去年6月发表过一条消息《变卖原材料为销售深加工产品,庙头镇林木资源转换增值10倍以上》,原来是记者参加庙头镇农业产业化现场会暨中宝有限公司开业庆典来访,从会上获及有关信息,会下又进行深入采访后,从人们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销售这个关键环节上切入,把开业投产、客户订货和现场会情况作为新闻的次要内容交待,使读者既能知其  相似文献   

11.
宣传与信息     
自治区党委领导同志谈改进会议报道和领导人活动的报道最近自治区党委领导同志指出:我们会议的方式要改革,要突破;会议报道也要改革,要突破。会议报道也要注重会议提出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不要只从形式上考虑。开会,不一定每会必报;即使要报,也不一定开幕、闭幕等进程都报道。还是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他进一步谈到对领导人活动的报道也要改一改。他说:“领导人活动不一定每有活动都报道;即使需要报道,也不一定要写领导人的讲话;即使需要写讲话,也不一定要写是某个人讲的,可以写会议强调的精神。”他还说:今后,凡是专业性的会议,自治区领导人不一定都去陪会,而由具体负责那一方面的领导人到会,报纸报道也要注意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如何报道会议新闻?这是报纸工作的一个难点问题。笔者所在的《联谊报》是浙江省政协主办的一张综合性大报,与“会”相遇自然不计其数。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得出一点体会,就是会议报道,要有“为会增辉”、“为稿增色”的思想准备。去年,我参加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的采访。三十  相似文献   

13.
新闻写作一般化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克服了新闻写作一般化问题,报纸就能成为读者喜闻乐看的新闻纸。报纸中最能吸引读者的是标题,克服标题制作一般化的问题,是克服新闻写作一般化问题的首当其冲的问题,因此本文结合丹江口报的实际,就如何克服消息标题制作一般化的问题作一浅显的探讨。 一、标题制作要新颖别致 在报纸这个巨大的信息源中,读者对新闻的选择过程,首先是通过对一个个标题的浏览来实现的。一则好新闻,如果标题作得不精彩动人,同样会与读者失之交臂,使新闻的作者和编者所耗费的心血付之东流。 新闻标题一般化、公式化,是报纸尤其是县市级报纸存在的普遍问题。如:  相似文献   

14.
新闻工作要很好适应市场经济大发展的新形势,就必须克服一般化。我认为,克服一般化,主要不是政治立场问题,不是什么防“左”防“右”问题。在政治上、立场上,我们的报刊,我们的文章,一般出不了大问题,这有我们的报刊把关甚严、我们的记者编辑有较高政治素质这样的基本方面来做保证;而且,倘若真的在政治立场上出问题,也就不属于一般化不一般化了。“一般化”的突出点在文风。所谓文风上的一般化,就是内容不新鲜、文字不生动、形式不活泼,叫人不爱看。这些东西在计划经  相似文献   

15.
河北日报6月2日一篇关于模范典型的报道<庞建英:"小巷总理"五十年>,事迹感人,是一篇好文章.在当天的评报中,我们给予了肯定.但报道的最后一部分"对不起家人",有点落俗套,因而笔者有所思考,就此谈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作为企业周末报,如何做到既为企业的中心工作搞好服务配合,又能在油区百姓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上搞好服务引领,通过"双重服务",赢得企业领导和广大读者群众的共同赞誉,的确是企业周末报编辑需要认真思考并探索的课题之一。本文结合企业周末报编辑工作的具体实践,试就企业周末报如何搞好"双重服务"作简要论述。业内人士都清楚,企业周末报姓"企",它和企业报正刊一样,必须为企业的中心工作服好务。但是,它又在某些报道形式、方法、体裁以及主题方面和企业报有着许多区别,而区别的标志之一就是它具有某些"都市生活报"的"味道",其宣传报道层面更宽泛,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生活、休闲、娱乐以及人情世故、家长里短、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可谓包罗万象。  相似文献   

17.
5年前,中共河北省委曾对河北日报提出“不搞自由化,克服一般化”的要求。我想,办好党报,真正做到一个“不搞”,一个“克服”,就会既坚持了大方向,又生动活泼。一“不搞自由化,克服一般化”的要求,是1986年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为什么有些主题比较一般化?怎样才能不一般化,使我们的新闻具有一定的深度?从报纸上已经见到的一些比较成功的、给人留下较深印象的报道看,最根本的一条还是要从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当前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主要思想动向和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句话,就是要从"动"中找"题".我们的事业是在不断发展的,随着现实生活的不断变化,党必须制订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来推动建设事业的前进.由于这些方针政策涉及  相似文献   

19.
记者首先要确立平民观念新闻工作的"草根情怀"、"平民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必然要求,是在新闻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良知。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20.
我们黑山县报从创刊那天开始,对会议报道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作为一张四开四版的周报,容量小,周期长,新闻性和容稿量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限制。县领导、报社及各部门对此一目了然,一再强调要少报会议报道,重点报道实际内容。但作为县报编辑部实际做起来,确是极不容易处理的一件事。各部门的主管领导都强调本部门工作的重要,每一次会都要求报道。全县的部门多,会议也多,有时一天就有几个会,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