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9 毫秒
1.
(一)政党的意识形态“中间化”倾向明显,政党的社会基础不断扩大,更多政党成为“兼容性”政党。目前,世界各国政党为了应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拥有更多的党员和支持者,都尽可能最大程度地代表和满足尽可能多的不同阶级、阶层选民的愿望和利益表达,其纲领、政策和主张要求具有相当强的包容性和调和性,造成意识形态的“中间化”趋势。西方国家左、右翼政党的政策主张明显趋同,政党不再有固定的社会分层而趋向“全民化”,  相似文献   

2.
董萍 《中国教工》2008,(5):45-46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科技革命浪潮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深刻变革,西方国家政党制度出现新的变化。他们普遍冲破传统理论的束缚,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增强政党理论纲领的包容性。如,英国工党打出了“新工党、新英国”的旗号,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理论:美国的民主党、共和党经过改革,界限变得模糊,政策主张日渐相近。更引人关注的变化还出现在现代政党建设中的民主趋势日益显现,这样一些变化体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新民主党作为加拿大政坛重要的政党力量,在加拿大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人称其为半个执政党。但近些年新民主党在选举中的业绩呈下滑趋势,影响了其政治功能的发挥。本文分析了制约新民主党政治功能发挥的五个因素:政党意识形态分野日渐模糊;现行选举制度的局限;选举意识;语言地域的局限性和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4.
变化中的英国教育改革思维与教育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党理念和意识形态入手,对变化中的英国教育政策和改革作出整理和分析,探讨不同政党意识形态的相互继承与批判以及政党内部不同理念的争论及其对教育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的世界政党政治较冷战结束前政党政治在政党格局、意识形态等方面有诸多新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冷战冲击波、冷战结束后的政党困境、社会结构新变化、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念形成以及经济全球化负效应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世界政党政治区域化、国际化趋势将继续加强,政党政治的多元化、分散化倾向将更加明显,政党媒体化将继续改变着传统政党的运作方式和组织方式,世界政党领导人的年龄结构将呈现年轻化。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政治创造。它有效避免了政党间互相倾轧,有利于实现政治团结;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真实性,有利于筑牢执政之基;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有利于形成统一思想。  相似文献   

7.
当前,民粹主义政治浪潮在欧洲各国发展迅猛,但民粹主义政党却极少能够在中央政府层面获得完整执政权,其主要原因在于:欧洲国家中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抵制民粹主义的社会氛围;民粹主义政党因所奉行的意识形态的特点而经常发生分裂;民粹主义政党相互之间无法结成稳固的政治联盟;部分民粹主义政党因不能坚持自己的主要立场而无法持续获得选民的支持;某些国家的选举制度限制了民粹主义政党的发展;某些国家的传统主流政党接受了民粹主义政党的一些主张,争取到民粹主义政党支持者的支持;部分民粹主义政党的言行过于极端化。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为适应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其理论政策进行变革和调整,这有利于巩固自己的生存和谋划进一步发展.其意识形态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共产党的阶级认同:从工人阶级政党逐步转变为全体劳动者的群众性政党;二、共产党的理论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构;三、共产党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由制度替代变为价值追求;四、意识形态转型之后共产党的身份识别:由左翼政党蜕变为社会民主党.  相似文献   

9.
20世纪40年代,以民盟为代表的中国自由主义政党的意识形态臻于完备。自由主义政党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保障个人的自由权利,怎样制定宪法,政府应有哪些职责和权限,如何实行政党政治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主张和措施,在民国政党意识形态格局中取得了和国民党三民主义、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意识形态相颉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艾翔 《华章》2007,(6):122-122
中国当代文学曹一度在主流意识形态整合下被迅速大众化和同一化;在摆脱了意识形态的绑架后,又曹一度出现在个性化追求中向精英文学反弹的趋势,然而很快就急转直下陷入了商品经济和工业化合谋的陷阱,后意识形态时代大众文化的风潮席卷文坛,精英文学大有被吞没的趋势,中国文学的前景日益诡异莫测.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政党制度权威面临各种挑战:政党制度权威的历史合法性逐步减弱;世界民主化浪潮对我国政党制度权威造成冲击;主流意识形态遭遇思想多元化的樊篱.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是1957年-1977年的波折对我国政党制度权威造成的深远影响,也受到个人权威和领导权威的制约;既是将政党制度权威等同于执政党权威的直接后果,也受到“政府失灵”和“绩效困境”的影响,而腐败现象的蔓延更加剧了政党制度权威弱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文化是政党的重要标识,建设政党文化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以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政党执政的有效性和政党行为的规范性为考察纬度去审视政党文化建设,必须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并通过制度建设、廉政文化建设和强化学习机制来建设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是政党权威合法性的重要资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消除意识形态领域中"左"和右的思想倾向给执政党带来的合法性危机,邓小平正确评价毛泽东思想,着手建构先进的意识形态.其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是执政合法性的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新性是执政合法性的活力源泉;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样性是执政合法性的有力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维护执政合法性的有效手段.从而既坚定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之间是统一的,具体表现在: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根本性质的要求和体现,是党获得自我认同与合法性的重要思想基础和途径。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党对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把握。二是党的执政基础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发展。从政党产生的原因、政党的本质、政党的构成要素等方面看,党的执政基础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发展;从国外政党意识形态调整的启示看,党的执政基础建设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调整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发展。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党的执政基础建设具有能动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基础,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自身基础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共政党精神文化的发生源头。政党的意识形态是政党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础和灵魂。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前提,是中共政党精神文化的基因和密码。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撒下了中共政党精神文化生成的种子。政党文化是由政党的创建者和领导者等有意识有目的所建构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建者和领导者,他们有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有的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他们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了中共政党精神文化建构的主体。政党文化是政党组织的精神支柱,政党组织是政党文化的物质基础。政党文化依附政党组织而存在,随着政党组织的发展而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准备了中共政党精神文化依存的组织。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文化摇篮,它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孕育了中共政党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初期,本学科就取得一个共识,这就是把列宁提出的灌输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但是在后来,许多教材和专著中出现了不再把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倾向.列宁提出的灌输论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思想建设的长期有效的纲领性文献.在新的历史时期,更需要深刻理解和坚守以灌输论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归纳为意识形态的教化和灌输,才能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总统选举人团制度,是美国独创的选举国家领导人的制度。美国政党的出现,使总统选举人不再具有原始的独立性,而变成了政党的工具;美国实行“总统选举人团”和“赢者通吃”的选举规则,这种选举制度有利于大党而不利于小党,从而产生和维护了两党制,在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大党中,则更有利于共和党。  相似文献   

18.
政党作为一种政治组织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如意识形态、纲领目标、组织成员、制度规范以及路线方针政策等。在政党的构成要素中,政党价值观居于核心地位,对其它要素起决定和支配作用。政党的其它要素是政党价值观的载体和具体傣现,反作用于政党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初叶,中国已步入社会转型时期,躬逢其时的中国民主党派出现了新变化,在政党的社会基础、价值取向和政党职能等方面呈现出新特点.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由公众知识分子嬗变为一般的脑力劳动者,其政党成员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政党职能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0.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践行群众路线,是基于对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这两大主体性力量的辩证认知。作为意识形态先导者的无产阶级政党只有立足群众并发挥这一主体的实践力量,主流意识形态才有震撼力和生命力。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坚持群众路线,需要积极应对当前存在的主体性挑战、竞争性挑战、网络化挑战、内在性挑战等困境,在主体塑造、阵地建设、理论创新等方面综合发力,将意识形态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功能发挥和提升到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