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丽琼  刘阳  蔡靓 《新闻世界》2010,(9):167-169
2010年1月1日起,广电总局61号令正式实施,对电视剧节目插播广告有了更为严格的限制。省级卫视如何应对61号令对电视剧营销的影响,本文借鉴美剧和韩剧的营销经验,结合中国电视剧产业的现状,认为省级卫视可在自制剧植入广告、媒介整合营销、零点首播营销、打开下游产业链等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2.
田涛 《声屏世界》2012,(4):37-38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正在面临着互动传播的挑战,新媒体时代下的中国电视剧营销模式也开始逐渐向创新、多元化发展。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电视内容产业类型,中国电视剧市场开始从播出方式的竞争上升到营销方式的竞争。各电视台也在电视剧营销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力求为优质的电视剧资源构建更好的传播平台。2012年第一季度,黑龙江卫视首播《乡村爱情小夜曲》  相似文献   

3.
品牌营销已成为传媒市场化运作以来电视营销的主要渠道.本文认为,处于广告经营高原期的省级卫视应当不断进行市场细分,通过开展社会活动、发挥名人效应、发掘文化内涵等方式打造省级卫视的节目品牌,从而推动省级卫视广告经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永连 《视听界》2013,(1):37-40
经过近十年不断升级的激烈竞争,省级卫视已经进入常态化的高位竞争阶段,电视剧作为最市场化的节目样态,以其播出量最大、市场份额最高、广告创收最多的高性价比,成为各家卫视激烈争夺的媒体资源,也是绝大多数卫视提升收视、稳定全天份额的最重要内容。与时俱进,全媒体整合营销巳成为省级卫视大剧营销的新潮流和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刘倩 《声屏世界》2012,(10):96-98
衡量一个电视媒体的整体战斗力,除了有能力在电视剧、名牌栏目和大型活动等方面持续发力之外,其广告团队营销力的水平更是重要的衡量指标。2012年以来,山东卫视广告部在卫视频道副总监、主任杨志勇的带领下,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中,逆市上扬,广告同比增长30%。衡量一个电视媒体的整体战斗力,除了有能力在电视剧、名牌栏目和大型活动等方面持续发力之外,其广告团队营销力的水平更是重要的衡量指标。2012年以  相似文献   

6.
赵楠 《今传媒》2010,(11):43-44
本文以安徽卫视电视剧从"注意力经济"到"影响力营销"的发展历程谈起,继而探讨了如何运用电视剧影响力营销方式提升其文化资本的价值和电台竞争力等问题,最后展望了电视剧营销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视频媒体不断出新,电视剧作为视频市场的中坚力量其广告营销手段出现新的方式。视频媒体为新媒体广告创造出新的传播形式,它不仅创新了品牌的传播方式,也重新定义了品牌的内容营销。众多电视剧制作人在品牌广告方面的创新,让内容营销开始走入人们的视线。本文结合当下备受瞩目的《老九门》、《如果蜗牛有爱情》等电视剧中的广告形式进行分析,以探究各品牌的视频媒体广告新形式所引起的内容营销产生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江苏卫视首播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获得了同时段全国收视冠军,其营销策略的创新是成功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从借势“三名”战略、开创零点首播、实施密集宣传等方面对江苏卫视《我的团长我的团》的营销进行分析,从而为电视剧栏目的营销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声屏世界》2012,(4):26-27
缘分也好,机遇也罢,飞鹤与黑龙江卫视《乡五》的合作的确让彼此都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当二者成为一荣俱荣的整体,一对形影不离的伙伴,两者的共赢便水到渠成。2011年,对于各大地方电视台来说可谓是紧张忙碌的一年,广电总局颁布的"限娱令"、"限广令"使电视台必须对其节目的制作和广告主的投放方式进行大调整。"限广令"颁布之后,电视台的广告资源显得尤为珍贵,尤其是重点电视剧的冠名。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重庆广电一直以整合的手段完成对客户的担当。重庆电视台力推活动营销、打造"经销商战略联盟",为客户解决线下问题,是为营销整合;重庆卫视在电视剧的"选"和"播"上充分联动,运用"大片"的营销模式,是为内容整合。重庆电视台多年来一直采取"中心制"管理模式,近年来又纳入有线电视,公交媒体等频道,2009年更是开先河将电台并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广电经营,是为媒体整合。  相似文献   

11.
微博的迅猛发展,使得微博营销成为了各传统媒体进行品牌营销的有力工具。本文通过对省级卫视在新浪微博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指出了省级卫视微博营销的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网络整合营销的原则探讨了省级卫视微博营销的4I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王念 《视听界》2011,(4):53-54
近年来,各大省级卫视的竞争日趋精细化,从节目生产、广告营销、覆盖网络到品牌推广,每一个环节都决定着整体竞争的成败,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成为总体竞争中的短板。省级卫视品牌推广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宣传、公关等沟通手段,为广告主和电视观众两类消费者服务,从整体上提升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相似文献   

13.
2012第一季度,一档名为《乡村爱情小夜曲》(即《乡村爱情五》)的轻喜剧占领了整个收视荧屏,黑龙江卫视借《乡五》,一飞冲天,进入全国卫视收视第一集团军,同时携手飞鹤乳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剧营销,实现了收视与广告的双赢。"乡五"项目作为黑龙江电视台首个以项目制推广开展的剧目营销,一出手就赢得了满堂彩,更让我们印证了每一个优秀的、生动的案例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强大的机制、体制支撑。我们也相信,在这个良好的机制、体制及团队配合下,龙视必将由此腾飞!具体到本案例,为什么黑龙江卫视收视会大幅度上升?为什么从19:30——23:00收视一直保持高排名?《乡村爱情小夜曲》大剧营销,他们做了什么?我们希望透过本次《龙飞乡五》大案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2003年,省级卫视面对央视迅速变脸压力纷纷改版,呈现新一轮同质化竞争比拼的态势。在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省级卫视面临"洗盘、分化"的趋势。那么,在媒体改革底线不断抬高的大背景下,省级卫视同质化竞争的发展结果究竟如何?本文试作分析。新一轮竞争的态势2003年5月,央视一套、八套节目改版,加大电视剧的推出力度,进一步占据国内电视广告市场份额,直接以省级卫视为竞争对手,迫于创收压力,省级卫视在"新闻综合"的频道定位不能彻底改变的大前提下,适度收敛"综合",纷纷挖掘频道资源,强化频道推介和节目营销,寻找非黄金时段和非常规编排方式,开发新的增长点,电视剧热播比拼,似乎成为省级卫视现阶段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围绕影视剧、各类品牌节目,省级卫视之间为拼抢市场份额的竞争日益激烈。综合看来,国内观众收看各类电视节目的份额构成中,电视剧所占的份额最大。电视剧的播出数量与质量是决定收视份额涨跌的重要因素,电视剧每年为大多数电视媒体带来70%左右的广告收入,不难看出,电视剧已成为电视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级卫视的收视竞争可以说是电视剧的竞争,于是,电视剧的独播、买断、自制等方式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6.
李光辉 《新闻世界》2011,(11):114-115
安徽卫视以电视剧立台,面对各卫视之间大剧营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安徽卫视不断丰富电视剧营销策略,规范整合营销传播步骤,不断扩张整合面,细化营销手段等措施,保证了安徽卫视在电视剧营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7.
全新团队,全新平台,这就是新的河南卫视广告部,正是这个新团队,在2012年首战告捷,他带领河南卫视年销售突破10亿大关,他带领娃哈哈市场销售首次超越浙江大本营。新的机制,新的营销理念,和不断突破的经营团队,引领中原,这个具有强大消费力的市场,真正带动客户销售,助力企业腾飞。本刊特别访问了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广告经营部陈万银主任,请他深入分析河南卫视优势,分享新团队营销战略,带我们一起发现河南卫视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丁卉 《今传媒》2014,(7):80-82
黑龙江卫视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三座电视台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龙江人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成就,一度成为全国各地电视台学习的榜样。但是近两年来,随着各地电视台的节目做得有声有色,加之黑龙江卫视本身推出的节目又没有抓住观众的眼球,导致黑龙江卫视的收视率和受众关注度急速下降。文章从主客观两方面简要分析了其中缘由,旨在以节目的选择和推广角度出发,探寻黑龙江卫视走出收视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王小娟 《视听界》2012,(4):80-81
电视剧历来是省级卫视的必争之地,各家卫视不惜重金竞买优质剧来扩展自己的收视领地。目前卫视大都采取4+X购片模式,对电视剧版权的争夺逐渐转向营销理念和运营能力的较量,一部剧首播后,各家卫视根据自身定位和受众需求,推出个性化、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在新版《西游记》的营销上,四家首播卫视调动了多媒体手段,通过线上、线下活动以及网台联动等方式,全方位、高密度地宣传推广新《西游记》。  相似文献   

20.
沈欢 《声屏世界》2016,(12):50-52
面对竞争激烈的省级卫视广告市场,"差异化"是其竞争的核心理念.江西卫视要想实现广告差异化营销,就要在编排一体化、科学化,广告节目化,打造独有节奏,打造优质的广告环境等方面下力气,同时还要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产品,以不同形式的产品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以不同的产品设计满足不同层级客户的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