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孟子的影响和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奉为"亚圣",他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性思想家.在那个时代,他以协助统治者建设一个"和谐社会"为己任,高举"王道"的旗帜,为实现理想游说诸侯,和孔子一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人格丰碑,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富源之一.孟子思想中的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仍然具有弥足珍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孟子(公元前385年——前304年),鲁国邹邑人。他出生时孔子去世已经一百年,他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孟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包括了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等各个方面;纵观《孟子》全书,我们不难发现,孟子的教育思想与政治、哲学等思想理论是互相贯通融汇的,本文试对散见全书的教育思想进行综述评论,以期今天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从中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3.
立足《孟子》文本,分别从孟子的敢于担当、大义、善于权变、能言巧辩四个方面论说其形象,这也许不是孟子性格的全部,但基本上代表了他的形象特点。他性格中积极的人生态度一直影响中国士人几千年。  相似文献   

4.
孟子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妇孺皆知的人物,他在儒家中的地位仅次于孔子,人们常常把他和孔子相提并论,称他们的学说为“孔孟之道”。孟子的际遇,往往以孔子的为转移。尊孔时,孟子被奉为亚圣;批孔时,特别在十年动乱时期,他也跟着成了复辟狂。究竟如何评价孟子,至今仍然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历史地看,孟子处于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尽到了为新制度的诞生而呐喊的责任,是我国古代一位应予肯定的杰出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吉田松阴1作为日本幕末2维新时期(江户幕府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改革志士,在日本可谓家喻户晓,他的革命思想和教育思想给日本带来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吉田松阴自幼就熟读《孟子》等儒家典籍,笃信孟子的"性善论",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一直影响着他的革命思想和教育理念。本文旨在结合对《讲孟余话》和《幽室文稿》等文献和吉田松阴在松下村塾任教期间的教育理念的解读,从重视道德教育、尊重个性和教育平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吉田松阴教育思想中对中国传统儒家教育思想的吸收和运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 30年代 ,梁漱溟在山东邹平进行了历时 7年的“乡村建设”实验。他把中国传统的儒学治世思想同西方现代文明中的某些成份结合起来 ,走了一条农村改良的道路 ,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他所主持的邹平“乡村建设” ,后来虽因日本的大举入侵而中断 ,但其影响是深远的 ,且给后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7.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基点。以"心"说"性",将心、性合言,是孟子"性善论"最突出的特点。"性善论"的真正意义在于提拔与高扬人的主体性与道德自觉性,而这一点一直是教育的关键所在。直之今日,"性善论"的价值依然熠熠生辉,它给现代教育提供了多重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义利问题上,孟子没有忽视人们物质欲望的正当性,承认人们生活中不可能完全抛弃利,肯定人们对财利的欲望是人们的基本欲求,所以他不反对求利。但是,他又把义引入了求利活动,认为义即精神才是人的价值的集中体现,因此他对不同层次的人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统治者和士人求利,须受义的规约,义利不能兼顾时,应舍利取义,必要时,当舍生取义;平民百姓求利,则尽力予以保护,不必加以过多的道德约束。孟子的义利思想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孟子不仅好辩,而且善辩,可谓是辩无不胜。究其关键是孟子善于抓住辩手这一根本,因人设辩,循类责问。以此视角考察《孟子》之文,其辩术呈现为劝辩式、讲辩式和驳辩式三种艺术范式,形成了《孟子》独具特色的士辩艺术。就其影响和价值而言,它在以道立辩、以情驭辩、以技骋辩和以识促辩过程中蕴含了众多的人生启示和深远的艺术感染力,极具现代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晓燕 《职大学报》2009,(3):111-113
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首倡的性善论作为儒家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虽提出人性是善的,但也承认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本人主观努力不够,人性也是可以变更甚至消失的,所以孟子"性善论"构建了一个自律的伦理学体系,性善的实现是人后天自我修养的完善.这些对于反思我国现阶段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道德信仰危机,审视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现状,从而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义利观具有不可低估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1.
“义利之辨”作为儒家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千百年来从未丧失过其独特的吸引力,至今仍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命题。在诸多对“义利之辨”的讨论中孟子无疑具有最重要的地位,他的义利思想不仅正式将“义利之辨”推上伦理思想史的舞台,更是对后世学者对义利关系的讨论有着重要影响。从讨论孟子“义”、“利”含义着手,通过对其义利观内容的解读和对义利观背后矛盾的考察,厘清孟子“义利之辨”的原本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12.
"义利之辨"作为儒家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千百年来从未丧失过其独特的吸引力,至今仍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命题。在诸多对"义利之辨"的讨论中孟子无疑具有最重要的地位,他的义利思想不仅正式将"义利之辨"推上伦理思想史的舞台,更是对后世学者对义利关系的讨论有着重要影响。从讨论孟子"义"、"利"含义着手,通过对其义利观内容的解读和对义利观背后矛盾的考察,厘清孟子"义利之辨"的原本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于孔子,仁在孟子学说中被降格。仁乃人心,由心推出性,由性乃事天,这是孟子的天人关系。孟子又以人性为出发点,认为仁政实乃心政。由于孟子对于天人关系次序的理解失当,即便是主张土地、税法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上与当时的现实相距太远,孟子的仁政也只能是他心中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4.
张国强 《职大学报》2007,(1):106-108
道德教化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孟子道德教化的目标依境界高低分别为圣人、大丈夫、君子和士;道德教化的途径分为自修之道和施教之法;孟子提出的这些理想人格目标和教育方法,对于当今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语》和《仪礼》等孟子以前的儒家文献都对基层治理有所关照,士君子是实现乡治的动力之源;而《孟子》中少量关于基层治理的讨论,都是从王国政治的角度展开的。孟子从“性善—仁政”的逻辑出发,将治道的主体赋予君主。面对战国中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他不惜对儒家政治学原旨做出改变。孟子忽视基层的治理,在战国儒门各家中比较少见,在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中也非主流。但孟子的“上行”政治路线,为儒学作用于国家政治打开了局面。  相似文献   

16.
龚自珍的一生是批判现实的一生,批判和揭露是他文化思想的最大特色。他紧紧地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发现了社会现实中存在着革新的要求,并自觉否定腐朽观念,倡导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华民族走出中世纪思想束缚的历史进程,给后人以思想解放和创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幼年受母亲的影响,在学习儒家文化的时候接受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他逐渐形成了民主主义的民本思想。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以及后来的革命实践使他最终形成了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当家作主、甘当人民公仆的马克思主义民本思想。他的民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由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继承并加以发展,他的民本思想一定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18.
孟子的德治思想是与他的仁政、民本主义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它的理论依据就是"性善论"。本文从孟子性善论角度出发,从民本思想和"仁政"的伦理依据为基点,看人性善是如何论证出仁政思想,同时,客观的来评价孟子的性善论。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已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正式确立后,如何加速走向法治国家的进程是法学工作者的使命。为此,本文立足传统法律思想宝库,抽取孟子法律思想作为切入点,提出:在中国走向法治社会的道路上,必须立足传统法律思想,借鉴西方国家法治经验教训,使两者有机结合。孟子法律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树立宪法和法律至上的观念;注重发挥人的作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注重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利于民,营造宽松政策环境,推动社会经济进步。  相似文献   

20.
赴长三角地区十所院校实地考察,获益匪浅。各优秀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学校定位、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和丰硕成果,给我们带来诸多启迪,对我校跨越式发展具有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