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非裔黑人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主要书写美国黑人女性的生活现状和精神苦闷。莫里森以她独特的视角反映了黑人女性对于其文化身份的焦虑和追寻。黑人女性由于受到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常常陷入身份的焦虑和精神的迷茫,但是她们却从未放弃身份的探寻,她们通过与白人文化和男权文化的对抗,勇敢地探寻自我身份,寻求自我言说的权利。  相似文献   

2.
黑人女性长期遭受双重压迫——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聚焦黑人历史和黑人女性,成功地书写了黑人女性在白人为主导和男权统治的社会环境中积极建构种族身份,寻找自我的艰难历程。莫里森的创作不仅促进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也推动了美国文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非裔黑人女性在白人种族歧视以及黑人群体内部父权制双重压迫下艰难生活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充分揭示了非裔黑人女性的两难境地,并号召黑人女性应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反思黑人传统文化底蕴,重塑黑人女性自我身份。小说中的"蓝色"意象完美展现了莫里森渴望在打破种族歧视的同时,重新构建女性自我身份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4.
美国社会中存在了几百年的种族问题,促成了一代代黑人作家把黑人的悲惨遭遇付诸于笔端。如果说黑人在白人社会中是地位卑微的一个群落,那么黑人女性正处于这一卑微群落的最底层.太多的黑人女性在双重压迫下失去的自我,失去了尊严,但是在女权主义运动的影响下一种潜藏的寻找自我的意识如一股暗流在悄悄游动,非人的凌辱使她们欲冲出世俗的樊篱,寻求一种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和人格尊严。黑人女性受到的歧视,不仅仅是一个种族的屈辱,更是全人类的悲哀,我们希望这个世界充满着人类至真至纯的美好,而不是人性良知的泯灭和道德的沦丧。  相似文献   

5.
姐妹情谊是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黑人女性对自我价值观的共享是黑人女性"姐妹情谊"的一个部分。在男权处于支配地位的世界中,姐妹情谊是广大黑人女性谋生存、求发展的精神和物质双重保证。莫里森在其创作中继承了这一黑人女性书写的传统,同时她对姐妹情谊的传统概念作了自己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姐妹情谊是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黑人女性对自我价值观的共享是黑人女性“姐妹情谊”的一个部分。在男权处于支配地位的世界中,姐妹情谊是广大黑人女性谋生存、求发展的精神和物质双重保证。莫里森在其创作中继承了这一黑人女性书写的传统,同时她对姐妹情谊的传统概念作了自己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小说《紫色》中,通过对三代黑人女性的思想观念以及婚姻生活的描写,揭示了美国社会底层黑人妇女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们在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双重压迫下自立自强的抗争过程,指明了黑人女性的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8.
王维维 《文教资料》2009,(14):19-20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不仅体现了丰富的女性主义内涵.而且蕴含着深厚的后殖民主义思想。本文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双重角度对作品进行了审视。剖析了黑人女性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下主体地位的丧失和女性意识的缺失的原因,旨在呼唤黑人女性找回自我,重塑自我,关爱自我.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9.
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作品主题突出反映了黑人女性积极建构种族文化身份以及女性身份的愿望,揭示了黑人女性所受的双重苦难———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黑人女小说家的创作思想集中表现在她们的作品之中,反映了黑人女性在白人为主导和男权统治的社会环境中积极建构种族身份、寻找自我的经历。这些小说家们的努力不仅促进了黑人女性意识的发展,也推动了美国文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论《最蓝的眼睛》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女权主义强调女性与自然的交织融合及密切联系。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通过一系列自然意象,将女性的命运与自然紧密结合,揭示了20世纪黑人女性遭受白人文化和男性双重压迫的真相,批判压迫黑人女性和自然的统治逻辑,说明解放女性与自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自然,重建黑人女性意识,才能使男性与女性,文化与自然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1.
艾丽丝·沃克通过在《紫色》的小说叙事,向读者呈现出种族歧视和父权制压迫下的黑人女性社会伦理异化问题,希望能够借助小说引发黑人社会的反思,进而寻求社会伦理的重建。本文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对艾丽丝·沃克的《紫色》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双重压迫下黑人女性的社会伦理观的异化和转变过程,探索黑人女性社会伦理重建之路、讴歌黑人女性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存中的伟大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2.
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精神独立的黑人女性新形象,并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在性别和种族双重歧视下黑人女性的内心痛苦和抗争,她清楚地意识到黑人女性在困境中重新发现自我,重塑自我形象的艰难性和必要性,看到了建构身心解放、独立自主的黑人女,睡的理想自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将理查德·赖特小说《土生子》置于斯皮瓦克的属下理论视野下对黑人女性的属下性进行剖析,发现在白人中心话语与黑人父权制思想的双重压迫之下,黑人女性处于无话语权的社会边缘状态,成为了不能发声的"属下妇女"。托马斯夫人、弗拉和蓓西三人被视为别格悲剧的帮凶,其实质却是她们不被理解的亲情和不被尊重的爱情,这强调了倾听黑人女性话语的必要性以及激发黑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美国的黑人女性背负着性别与种族歧视的双重压迫,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具有其独特的特征。本文试图循着历史的轨迹,对美国黑人男作家和黑人女作家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做具体分析,探讨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从"扁"到"圆"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通过带有族裔色彩的抒写方式,从女性的视角出发,表现黑人女性处在种族与性别双重压制下的迷茫与困惑、挣扎与反抗,表达黑人妇女渴望改变"他者"的处境并获得身份认同的愿望。基于美国黑人女性文学视角,解析美国社会现象中的问题,将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研究黑人女性文学写作主题和创作手法的文化根源,以及其中的精神和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16.
成长领路人是成长小说的一个重要元素。《紫色》作为一部典型的黑人女性成长小说,由于社会环境因素造成其男性成长领路人的缺失,黑人同胞姐妹则成了西丽成长的重要领路人。通过分析耐蒂、索菲亚和莎格等黑人女性在西丽成长过程的重要作用,得出黑人女性只有团结起来才能获得足够强大的力量来反抗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从而获得真正的解放。  相似文献   

17.
董蔚  胡新明 《文教资料》2010,(23):32-33
玛雅·安吉罗是当代美国文坛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身为黑人女性的独特经验,使她深切感受到性政治和种族政治的双重压迫。本文以她的诗歌为蓝本,解读她的女性主义思想,说明黑人女性的身份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第8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为奴十二年》是批判美国内战前奴隶制的佳作。通过文本细读和分析发现,电影主要批判南方白人男性对黑人男性的规训以及南方白人男女对黑人女性的控制,暗含北方对南方的东方主义凝视,以及南方出于地域保护主义引申出的反凝视。究其根本,南方白人凭借奴隶制对黑人他者进行系统性歧视和劳动压迫,并对女性进行性别和族裔双重压迫,而美国北方以地域东方主义的视角对南方进行道德批判和凝视,激起南方反扑。由此可见,种族主义奴役黑人的同时,也在反噬白人自身,受到主流话语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托妮.莫里森在她的第二部小说《秀拉》中刻画了一个既疯狂又叛逆的黑人女性秀拉。这个形象是美国文学之前从来没有过的。正如19世纪的女性作家笔下的疯女人,秀拉也是黑人女性作家的非理性替身。通过这个反传统的秀拉,作者充分表达出自己对白人和男人占主导的社会的不满和愤恨,并审视了黑人女性在双重压迫下没有自我的生活和旧传统文化强加给黑人女性的令人窒息的性别角色,强有力地为黑人妇女的解放和独立而呐喊。事实上这也是男权社会的女性为了取得独立和平等所必然走的一条路。  相似文献   

20.
托尼莫里森作为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而黑人女性的生存权力也被随之赋予新的诠释。黑人女性的历史在美国文学和历史记录中几乎是一种被删除并零记录的存在。而托尼莫里森对黑人女性的存在进行了书写,让世人看到历史书写中被忽视的另一面。本文通过新历史主义诠释托尼莫里森对黑人女性存在的书写和改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