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袁枚在《祭妹文》中与三妹生离死别:"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那真切的悔恨、哀哀欲绝的悲鸣,虽激动人心,却让人有一种过于煽情的感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是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赞颂去世的严子陵说的话。虽气势惊人,可读来却像有一种生硬拔高的故意。笔者认为正如《文心雕龙》中刘勰所说:"原夫哀辞大体,情主于痛伤,而辞穷乎爱惜。"悼词既要还原历史,具有典型  相似文献   

2.
喜爱山水和旅游的我,一讲《小石潭记》、《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这些课文就会特别投入。我对学生说,古人是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  相似文献   

3.
荀子《劝学》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历来都很重视它对学生学习的启迪作用。但笔者在一些学校听课和交谈时,发现一些教师对《劝学》主旨的理解比较片面。他们讲《劝学》,往往只讲文化知识的学习,很少注意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这样讲不符合《劝学》的原意,掩盖了文章内容最重要的方面,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也妨碍学生理解文章的词句和文理,把握它的写作技巧。 《劝学》的主旨是什么?荀子在文中作了明确的回答: 学恶乎始?恶乎终?日: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荀子说,人们应当学习儒家的经典,做封建时代的圣贤。这就是《劝学》的主旨。当然,诵《经》读《礼》既是学  相似文献   

4.
<正>一、说教材《窃读记》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主要讲了"我"酷爱读书,以"我"放学后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达了"我"热爱读书。二、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有较好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初步把握主要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培养他们独立  相似文献   

5.
《紅樓夢》本名石頭记,乃石頭所講述的故事,主角贾寶玉是与石頭有同生共死、荣辱与共的因缘关系,人乎石乎說不清。  相似文献   

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在我看来本不是一篇有难度的课文。虽然《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蕴藉含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据我以往的经验,只要把文言知识点讲清楚,做到语句翻译流畅,再讲一讲孔子对待三位学生言志的态度就万事OK了。然而始料不及的问题还是出现了。正当我沉醉在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理想的大同社会,阐  相似文献   

7.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在《学而》章的开头,孔子就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该章的最后,又记着孔子相似的  相似文献   

8.
我曾在中学教过十年语文,常感才疏学浅底气不足.这不是我个人的问题.时至今日,连七八十岁的老先生也都是接受新教育长大的,别说"四书""五经",就是《三字经》《千字文》能背诵的又有几人? 曾听过一个明代的笑话:村学堂里的老塾师带着学生读《论语》:"都都平丈我."来了一位饱学宿儒,告诉学生应该是"郁郁乎文哉";不料学生听了,一哄而散.于是有人编成歌谣:"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我是在一本国学入门书中读到这则笑话的,书名有点过于严肃——《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其实最初是曹聚仁先生(1900-1972)为香港《晶报》所写的专栏文章,题为"听涛室随笔".曹先生的写作初衷,是有感于香港的中学教育误人子弟,于是在报纸上介绍一点正确的国学知识.  相似文献   

9.
《家长》2015,(3):10-11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表现吗?老师教给我的知识复习了吗?曾子(名参)在孔子学生中并不是最聪明的一个,其智远不如颜回、子路等人。曾参虽拙了那么一点,其实并不是笨,只是人比较老实,不太说话,喜欢一个人安静下来反思。不过,后来嫡传孔子学说的反而是他。他著了《大学》,而著《中庸》的孔子的孙子子  相似文献   

10.
我在讲《给颜黎民的信》一文时,关于“读书这件事是分几层意思说的”这个问题,有学生提出是分两层意思说的:第一层讲不要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第二层是讲不要专看文学书。而第二层又分别讲了要了解科学常识和看看世界旅行记。这种意见跟参考书,跟后面一篇课文《读书笔记》的内容都不相同。我请这个学生讲出理由来,他说:“课文第三段开头有个‘其次’,就是第二的意思。如果说读书讲了三层意思,那么第三自然段讲的“看看世界旅行记”应是第三层,那就要用‘再次’。很显然,这个‘其次’是第二层意思‘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当中的第二点。”  相似文献   

11.
诵读经典是我校六年级开展的一项语文实践活动.活动以论语学习为切人点,以我读《论语》,我记《论语》,我讲《论语》为主线,以达到人人参与,人人爱读、人人会背、人人能讲的活动效果.学生们在学论语、讲论语、背论语、悟论语的过程中,心灵得到升华、净化.学生们在提高文化品位的同时更加会合作,敢表达,善感悟,乐交流,有效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2.
《真诰》和《周氏冥通记》是南朝陶弘景整理的两部道教文献。文章对两书中介词"乎"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将其使用情况与中古其他文献进行比较,认为其中介词"乎"多属仿古用法。这两部道书的语料性质既具有南朝口语色彩,又存在一些仿古的成分。  相似文献   

13.
<正>"善学"一词最早见于《荀子·大略》:"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意为善于学习的人能透辟地认识事物的道理,善于实践的人能把事物中的疑难探究清楚。明代教育家、文学家方孝孺在《见山堂记》中说:"知周乎物而不劳,才裕於用而无穷,斯为善学者矣。"《礼记·学记》中也有关于善学的论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可见,"善学"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它一直为中国历代学者、教育家所倡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今中外的学习成功者均是善学者。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课程目标"第九条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可现实是,一方面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文言文,一学习文言文就眉头紧锁,痛苦万分,甚至有学生说:"老师,你讲吧,我们都记着呢!"记,成了学生学  相似文献   

15.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的真知灼见,讲的是文学创造,移至语文阅读教学,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语文阅读教学也要人乎其内.出乎其外,学生才会以心契心,学得通透;才会心领神会。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特级教师于漪主张:"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则明确地提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幽默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幽默就像激发剂,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上课前,讲与课文有关的故事、笑话,为课堂教学增添妙趣,可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在教学《核舟记》前,我先给学生讲有关苏东坡与佛印的"佛与粪"的故事:佛印看你是佛,那是他心中有佛;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文章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可是,许多老师以教懂有关文言知识为目标,大讲特讲字句翻译、篇章理解,甚至文言语法,使文言文教学陷入重讲轻读的境地,从而导致学生对从时空上就有一定距离的文言文感到厌烦。文章不是无情物,分析讲解毕竟不能代替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古人学习就很重视朗读,大诗人白居易有"口舌成疮"的苦练,文学大家韩愈有"口不绝吟"的心得。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提倡让学生在用心诵读的基础上更深入地品味文本,下  相似文献   

18.
如何向学生有计划地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思维严密的习惯?我认为:在中学阶段,从低级开始,选择一些典型的记叙文,特别是名家名篇,向学生讲析文章的思路,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下面,我想以鲁迅的《故乡》、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例,谈谈记  相似文献   

19.
《论语》开篇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孔子讲的读书人所应达到的最高 境界。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君子。《说文解字》讲:"君者,尊也。"君即是尊贵之意。"子"字 初为男子之通称,春秋后期凡有道德有学问之人皆可称"子",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君 子连起来就是因有道德学问而尊贵的人。这种人即理想人,中国传统的教育就是将自然人变 为理想人的教育,故读书的目的是成为君子。  相似文献   

20.
柳泽泉 《当代学生》2012,(Z2):36-37
刚读完这一组高中生写的考场作文,我不由地想起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我们的学生,能在这几"入"几"出"之间,努力锻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