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其主人公烛之武也历来为人称道。的确,保全郑国,烛之武功不可没。但退秦存郑绝非单凭烛之武一张巧嘴就能做到,烛之武之所以能“退秦师”还因为他占尽了天时、地利。  相似文献   

2.
翻检《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案例,普遍存在同质化问题,即:以"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艺术作为教学重点,品鉴语言艺术;以"烛之武"的品格作为主题探究重点,落实语文的人文精神。这样的教学重点就对应着以"烛之武"这个人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一篇文言文,扩大开来,一篇语文课文的教学,教学内容的确立是第一位的,它是决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乃至评价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如果教学内容确立得不准确,教学活动就在大方向上产生了偏移。那么,《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以"烛之武"这个人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是否准确,就很值得重视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高章元  王彬 《学语文》2011,(4):23-24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精彩的传奇故事。郑国老臣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让“秦晋围郑”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西晋杜预作《春秋序》,认为《左传》“其文缓,其旨远”。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一书中将“缓”解读为委婉,“远”解读为含蓄,并认为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左传》对辞令的记述上。作为《左传》中的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很好地诠释了《左传》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5.
高中教材的《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以下文献皆出自《左传》),记叙的事件是秦晋联盟围郑,郑国大夫烛之武不计前嫌临危受命,夜缒出城密见秦伯,以亡郑陪邻的利害关系说服秦伯,秦伯退兵而去,并留下三名大臣帮助郑国戍守,晋侯后来也相继撤军。一般教学参考书,通常只把分析烛之武的说辞安排为教学内容的重点,而对晋文公因何退兵却未予重视,这样教,恰恰舍弃了《左传》文本的精魂——作者宣扬的儒家之“礼”。  相似文献   

6.
《左传》先于《春秋》说最早当出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黄洪宪所撰《春秋左传释附序》。黄洪宪称“左史”记事繁详、非有意释经、经传各自单行以及左丘明年世早于孔子,认为“左史在先,圣人之笔削在后”。1932年,张纯甫《是左十说》再次独立而明确地提出此说,认为《春秋》须待《左传》而明,《左传》为左丘明“少年之作”,孔门弟子后有补修,《春秋》为《左传》“提纲挈领”的“目录”,论证颇为系统详细。章太炎则提出“《经》《传》同作具修”说,认为孔子作《春秋》和左丘明作《左传》都同时兼得二人修撰。20世纪80年代后,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讨论仍在继续,有的学者不知黄洪宪、张纯甫诸人已着先鞭。  相似文献   

7.
“一言之辩胜于百万雄师”这句话用在烛之武身上最为妥帖。先秦著作《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文辞优美、说理透彻的叙事性散文,其中烛之武独特的说辞艺术值得我们分析探讨,从而引导学生学习烛之武高超的劝说技巧、领悟语言的魅力和不顾个人安危保卫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左传》与孔子《春秋》的关系,是学术史上一桩难以解决的公案。探讨《左传》的身世来历,理清《左传》与《春秋》的关系,证明左丘明《左传》先于孔子《春秋》而成书,孔子《春秋》依据《左传》而撰成,提出先《传》后《经》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9.
节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历来为中学语文的传统名篇。然有些词句的注解令人费解,笔者兹试析两处。  相似文献   

10.
一、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教材注释①:“烛之武,郑大夫。”那么,烛之武,是姓烛,名之武?或复姓烛之,名武?抑或二者皆非?教材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1.
<正>《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最大的特点是长于叙事,其长于叙事的特点为学生的思辨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当前高考文言文命题与之非常类似,以此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烛之武退秦师》所阐述的核心概念是“义”,但翔实的资料又是“春秋无义战”的一个具体例子,春秋时期战争的目的总是围绕利益展开,这就形成了复杂的“义”和“利”的关系网。因此,本文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方面也极具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你曾在初中阶段学习过《曹刿论战》,也曾在高中阶段学习过《烛之武退秦师》,也许你还熟悉《石碚大义灭亲》《郑伯克段于鄢》《晋公子重耳之亡》《晋灵公不君》《伍员奔吴》等故事内容,它们都是《左传》中的经典篇目。关于《左传》你还知道什么呢?是不是知道春秋三传呢?关于它们的具体内容,看看下面的文字是不是能够引你初入门庭?  相似文献   

13.
人因事而存,烛之武以其犀利的辩辞而名垂千古,是一个舌灿莲花、诮弥战争于无形的有勇有谋的辩士形象。《烛之武退秦师》(以下简称《烛》)一文经过时间淘洗而留存,必有其美学价值。因教学的关系,查阅了散见于《史记》、《左传》、《东周列国志》(以下简称《东》)等书籍中有关烛之武的资料,对原文也进行了反复阅读,一个疑问越来越重: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烛之武出使秦国呢?  相似文献   

14.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它记述了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围郑时的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15.
《春秋左传》作为一本史书,在人物刻画、语言描写上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从行人辞令、君主之言、谋臣之语三方面入手,分析《左传》在描绘人物语言上的情态多姿。  相似文献   

16.
《春秋左传》作为一本史书,在人物刻画、语言描写上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从行人辞令、君主之言、谋臣之语三方面入手,分析《左传》在描绘人物语言上的情态多姿。  相似文献   

17.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读《烛之武退秦师》(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第1册),人们一向把“退秦师”的功劳算在烛之武的身上,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说辞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对于《左传》“史有诗心”投射下的史学叙事艺术却未有涉及,更无深入探讨.因而把作品放在《左传》研究宏大的艺术视野中来观照,从“精而腴”“简而奥”“婉而辩”“微而显”四个叙事艺术角度加以剖析,能获得较为全面的理解与体悟.  相似文献   

19.
十三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说明〕   1.《烛之武退秦师》 (人教版新编高中教材第一册 )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公元前 630年,秦晋联合攻郑,烛之武在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缒城夜说秦穆公。他没有屈身乞求秦国退兵,而是客观详尽地分析了三国形势,准确地剖析了灭郑和存郑对秦国的利害关系;继而又巧妙地施展离间之计,挑起秦晋之间的矛盾,最终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2.本板书横向标示秦晋围郑的形势;纵向总体标示本文情节结构,主体表明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策略,各箭头之意十分明晰,不言而喻。 《烛之…  相似文献   

20.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主体对话部分语言交际色彩鲜明,从语用学出发,运用语用学原理设置了“感”“知”“行”三维策略,即从“因声求气”“话语关联”“读写结合”三个语用实践角度,完成对《烛之武退秦师》中言语内容的教学策略研究。教学中可运用语用策略使学生通过感悟、积累和实践训练达成知识建构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