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热点聚焦】《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讲述美食的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介绍中国各地的美食。纪录片通过展示中国特有的一系列美食元素,让观众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该节目在播出后好评如潮,饮食文化再次引起国人的关注。随后,《舌尖上的中国》与中考结缘,在十多个地区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与《舌尖上的中国》相关的命题材料,这体现出中考命题关注社会热点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自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播出之后,国内就掀起了一股美食狂潮;《舌尖上的中国》Ⅱ的播出更是让这股狂潮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它在传播丰富味蕾的同时,更引起人们通过美食对当下的生活处境和生活状态进行深刻反思.《舌尖上的中国》Ⅱ延续了《舌尖上的中国》Ⅰ的制作态度,以美食为媒介,介绍普通劳动者的真实故事,呈现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和城市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今年五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中国各地美食,引发了新一轮"美食争霸"。根据互动百科网站统计,在五月份的网络统计中,"舌尖上的中国"一词"热度"居于首位。与此同时,纪录片的热播也催生了一个新的流行语"舌尖上的××"。(1)"舌尖上的高考"忙得家长冒汗(2)网友实拍"舌尖上的北京夜市"  相似文献   

4.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民以食为天,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岁月里,美食文化也震惊了世界,震撼着我们的味蕾。酸、甜、苦、辣、咸,这是我们舌尖每天碰触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国》将这些抽象的感觉具化为生动、鲜活  相似文献   

5.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到底火到什么程度?这么说吧,现在购物网站上的店主都这样介绍自己的产品:“《舌尖上的中国》之推荐云南火腿”“正宗武汉小吃,《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介绍”……通过这部纪录片,人们重新找到了传统美食的可贵和食物中蕴含的人情味儿,可谓“口水与泪水齐飞”。当然,这里面少不了一个人的功劳,导演陈晓卿。  相似文献   

6.
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部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中国各地美食,引发了新一轮的"美食争霸"。根据互动百科网站统计,在五月份的网络热词中,"舌尖上的中国"一词"热度"居于首位。与此同时,纪录片的热播也催生了一个新的流行语"舌尖上的X"。(1)"舌尖上的高考"忙得家长冒汗(edu.qq.com/a/20120604/000234)(2)网友实拍"舌尖上的北京夜市"(bj.xinhuanet.com/bjpd_tpk/2012-06/06/  相似文献   

7.
刘潇潇 《当代学生》2012,(Z4):65-66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如纪录片中的一匹黑马,激起了无数中国人对传统食品的热情,"口水与眼泪齐飞"。"其实它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探讨当今社会中人类该如何善待食物、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文化学者胡野秋这样评价《舌尖上的中国》。  相似文献   

8.
吃喝有道     
<正>陈晓卿,安徽灵璧人,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文化专题部《见证·影像志》栏目制片人,美食专栏作家,纪录片制作者,主要作品有纪录片《远在北京的家》《龙脊》《百年中国》《一个时代的侧影》《甲子》《舌尖上的中国》等。  相似文献   

9.
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中国人的肠胃蠢蠢欲动。大家一边手拿遥控器馋涎欲滴,一边按"屏"索骥疯狂地寻找画面中的美食,俨然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云南的一种火腿因在纪录片中出现,在淘宝网上的销售业绩飙升;一些餐馆因为在该片中露面爆红而引致店铺租金暴涨……总导演陈晓卿说,自己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触动的不仅是中国人的味蕾,作家韩松落说,舌尖上也有禅意。  相似文献   

10.
正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该纪录片以贴近生活,并体现出文化观照,在口水和泪水齐飞中风靡大江南北,引发持续的收视热潮,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朴实生动的记录着中华美食,同时,《舌尖上的中国》通过记录祖国江湖山川的舌尖美食,在味蕾的享受中,传递着至情至性的人生观,博大精深的文化观,安身立命的价值观。该部纪录片的文化内涵,对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写作,大有裨  相似文献   

11.
网络、DV和非线性编辑技术的兴起和成熟,最终使得纪录片的生存突破重重障碍,DV纪录片迅速发展并有逐渐融入主流媒体的趋势。DV记录片除了具有纪录片真实性的本质属性外,其平民视点、个性化表达的特点也决定了DV纪录片自身的一些鲜明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文章以自创DV记录片《守望者——汉风》为例,探讨DV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的本性是纪录片研究和制作中始终争论不休的一个命题,而写实主义的手法一直被认为是纪录片制造真实效应的不二法门。纵观纪录片发展的历史,随着纪录片研究和制作的发展、深入、多元,反写实手法纪录片的出现,纪录片的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更多的不是去强调客观、中性,而是强调纪录片对于现实世界的诠释。诠释以及诠释的模式是纪录片本体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纪录电影的真实观念是纪录电影美学的核心。从对纪录电影对待现实的观念、纪录电影的结构原则以及纪录电影观众的接受三个角度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纪录电影与剧情电影的差异不是传统论述中的纪录与虚构的二元对立的美学手段,而是文化和美学观念的差异,纪录电影的叙事本质是现实(纪录)、虚构与想像的三元合一。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跟单信用证的主要当事人开证申请人、开证行和受益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论证了跟单信用证的开立依赖于基础合同和开证申请书,但跟单信用证独立于后二者并对后二者进行修改和补充,其最终目的是支付后二者约定的货款,因此,在跟单信用证的主要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中,开证行和受益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处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5.
文献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是图书馆工作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本文对淮北市图书馆目前存在的收藏的文献资料主题太分散、馆藏新版图书太少、文献资料加工粗糙、文献资源利用率偏低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办法。  相似文献   

16.
围绕电视纪录片的自身特点,剖析了电视纪录片与其它新闻类电视节目最突出的不同之处——强烈的文学属性,从观念、风格、语言、结构、题材、创作方法等方面,阐述了电视纪录片是如何表现其文学属性的,以及电视纪录片与真正的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是可以叙事的,探讨了纪录片叙事的概念,从叙事结构的优化、纪录片的事与情、巧用数字技术这三个方面具体地探讨了纪录片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8.
解说词是纪录片中的重要元素,优秀的解说词可以为纪录片增加含金量。运用语用学的重要理论——语用预设,阐述了纪录片的解说词的语用策略,揭示了纪录片解说词是如何通过语用预设这一策略展开叙事背景、推动情节发展、以及巧妙地向观众传递潜在的信息等,从而达到画龙点睛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文章概述了当前专业纪录片教育在国内外发展的主要概况,总结了现代纪录片教育的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即“社会学”模式、“传媒型”模式以及“艺术类”模式。通过三种不同模式的分析、比较,文章揭示了不同的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希望借此推进对专业纪录片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以及为完善现代纪录片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精英电视纪录片与独立制片电视纪录片是纪录片生态环境中的两大种群,通过媒介种群的四大特征数量、空间、遗传、系统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到中国电视纪录片种群的发展深受媒介环境的影响。虽然纪录片种群的基因相对稳定,但并不是一成不变,基因的改变是为了更好地与媒介生态整体形成一种平衡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