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商时期的夷方主要位于山东东南,向南迤及江苏、河南、安徽交界地区的淮水流域。夷方是商的主要敌人之一,也是其军事扩张的首选目标。商晚期自商王文丁以后多次用兵夷方,商王在出征前通常会举行祭祀,向代表上帝、祖先及"大邑商"的神灵求取福佑。商夷战争虽整体历时数年,但战事持续时间通常在一旬左右,反映了战争规模不大,目的在于压服夷方,获得人口及土产资源等。商王朝征夷方的主要军事力量是商王所率领的军队,包括贵族的家族武装。此外,商王在边域设置的侯是重要的辅助力量,作为商王亲信的"小臣"亦参与了军事活动。商王朝还在边域及交通线上广设据点,供军队驻扎、补充给养。  相似文献   

2.
圣乔治是一位尽人皆知的圣者,死于公元303年。英王爱德华三世时被尊为英格兰的守护神。有关他的故事,我们可以在一些雕塑和绘画作品中见到。传说他是古罗马军队中的一名长官,在古罗马  相似文献   

3.
王使臻  王使璋 《寻根》2010,(5):41-49
<正>我国古代的书信多称"书"或"尺牍"。在先秦时期,《左传》等历史文献中就已经记载了春秋时期大夫们以"书"用于通信往来,如"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在秦汉时期,将书写在长度约一尺的简牍上的用于往来传递信息的文字泛称为"尺牍"。秦汉时的"尺牍"既包括官曹文书,也包括私人书信。魏晋以后,"尺牍"一词渐指代私人间往来的书信。但无论是官府的公  相似文献   

4.
说“兵符”     
吕博 《寻根》2009,(4):49-51
我们都熟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其中之符,就是兵符。在我国古代社会,凡调发军队,命官遣使,颁发政令,皆授之以符或节,以为凭据。《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王门,令无节者不行于天下。”颜师古说:“节以毛为之,上下相重,取象竹节,因以为名,命将者,持之为信。”古代通信极不发达,封建帝王为了能直接掌控军队,便发明了兵符制度。“虎符”是最早的兵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僚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  相似文献   

5.
《寻根》2017,(6)
<正>义渠最早见于《逸周书》:"昔者义渠氏有两子,异母皆重,君疾,大臣分党而争,义渠以亡。"其时间在西周之前。据《竹书纪年》记载,武乙三十年(公元前1118年),"周师伐义渠,乃获其君以归"。商末周文王时,姜尚曾派南宫适与义渠戎联系,"太公使南宫适至义渠,得骇、鸡、犀以献纣"。《逸周书·王会解》记载,西周初年,举行成周之会,各国贡献礼品,"义渠以兹白。兹白者,若白马,锯牙,食虎豹"。义渠的贡品是兹白。义渠戎在西  相似文献   

6.
当我刚会走路、刚会跌跌撞撞地奔跑在田埂上时,我就与村边的河流息息相关了。我常常悄悄来到河堤上,往水中丢石头,快乐地看水花是如何美丽地迸溅而起,又如何遽然地凋谢沉寂下去;或认真而兴奋地检阅清冽的水中的鱼们,看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的史官文化源远流长。传说中,仓颉、沮诵是黄帝的史官,《史记》、《汉书》中都有记载,当然这只是传说。当时可能没有"史官"称谓或正式史官职位的设置,但是应该有相当于后世史官职能的职位或机构。我们知道,"巫史"并称由来已久,我国古代史官源流是与"巫文化"分不开的。上古时代,巫是某个族群或部落集团的精神领袖,他们能知人生死、祈福免灾、与神沟通、预测未知,  相似文献   

8.
在英国,有一个人每年过两次生日。她就是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生于1926年4月21日,因此她要在4月21日那天庆祝自己的生日。另外,6月里的某一天也被定为女王诞辰庆典日,即众所周知的“女王法定诞辰日”。那一天,在伦敦举行叫做“团旗队列”的阅兵式。身着彩色服装的士兵们,有的骑着马,有的弹奏着乐器,在白金汉宫附近的阅兵广场排着复杂的队列行进。与此同时,女王站在窗前检阅。队  相似文献   

9.
凉州攻鼓子     
正攻鼓子舞又名凉州攻鼓子、武威攻鼓子,是流传于甘肃省武威市的一种传统鼓舞形式。攻鼓子舞是汉唐军旅出征乐舞的遗存。攻鼓子以鼓为道具,以滚法为主要击鼓表演手法,两人一对,五对一组,表演时阵法多变,舞步和谐,干净利落,稳健大方,号称西部"鼓魂"。2006年9月列入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0.
<正>2010年是中国农历的庚寅年,也是传统十二生肖纪年中的虎年。据文献记载,我国至少从距今4000多年前的帝舜时代起,就开始使用"干支法"来纪时了,而近代发现的商代甲骨卜辞证明,我国至迟在殷商时期,干支纪日已应用的娴熟自如。所谓"天干、地支"的称谓来源于中国古老的阴阳八卦观,  相似文献   

11.
唐超  姜波 《世界文化》2023,(12):60-63
<正>在世界上许多民族和社会中,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最重要的经济交易之一通常发生在结婚时,即缔结一段婚姻时男女双方相互交换礼物。人们通常将新郎及其亲属赠予新娘本人或其亲属的礼品、服务等称为彩礼;嫁妆则是女方出嫁时由女方亲属赠送的各类物品或货币,属于从新娘家庭到新郎家庭的财产转移。各个国家的文化不同,嫁妆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正在西方文化中,许多圣经故事以大众化的后文本形式流传,形成观念性故事。观念性故事是后世读者依照自己的理解,对原初故事情节进行提取与移位,对其中的某些内容重新浓抹或淡化的结果。在圣经描绘的所有人物中,夏甲的身份最为特殊,她是一个"三重大山"重压之下的弱女子:论性别,她是女人;论地缘,她来自异族埃及;论身份,她是奴隶。据《创世记》记载,亚伯拉罕妻子撒拉不孕,遂让其使女夏甲做亚伯拉罕之妾,替她生子,归在自己名下。亚伯拉罕"顺从"妻子,于是以实玛利诞生了。或许因为"母以子贵",夏甲因得子  相似文献   

13.
历史学是建筑在文字记载之上的,是重视"起源"和"传播"的。当历史学成为强势学科的时候,中国文化的历史就被肤浅地描写为汉族中心或帝王中心的历史。而羌文化的特色不是为观光、为表演、为换取金钱而存在的;相反,它是羌民族本身,是羌民族的生存智慧和历史。而这段历史也不能理解为华夏文化史或中原文化史的附庸。  相似文献   

14.
英国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国度,一个不大的大不列颠岛上居然分成三块: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总称英伦三岛。三个地方互相攻伐了好多年,直到今天也只能是以联合的方式硬拉到一块;而且在世界上很多地区大讲统一的时候,很多苏格兰人还在为脱离这个联合王国而“努力奋斗”。英国是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有着历史悠久的议会;但英国又是一个贵族传承的国家,伊丽莎白女王至今还在检阅着她的王国军队,为立下大功的臣民们授予着爵士的头衔。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梳理有关古蜀史料记载,指出"蜀"在中原史家语境中系他称,乃方国名或邦国名,将其作为族称缺乏依据。蜀为"黄帝后世"或"蜀山氏之后"的认识乃后人附会与创造。文章同时对常璩所言"蜀曰邛"一语进行分析,认为"邛"是形成古蜀早期政权的轴心族群。  相似文献   

16.
《司马兵法》是齐威王时期在周代《司马法》的基础上杂揉进司马穰苴兵法而形成的一部兵学著作,它虽是一部兵书,却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司马兵法》中有关军礼的内容是中国礼制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现就今本《司马法》和辑本《司马法》中有关军礼的内容略述如下:其一,关于“校阅艹鬼”。今本《司马法·仁本》曰:“天下既平,天于大恺,春艹鬼秋,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艹鬼,指寻找、搜集;,指秋天打猎。所谓春艹鬼秋是指国君在春秋两季以围猎形式操练士兵和检阅军队的仪式,以这种形式表明不忘备战,实际上是表明国君拥有兵…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与明代文人的交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钱德洪在编撰<阳明全书>时曾根据阳明本人的意愿,对其早年的"未定之论"采取多不汇入的方针,所以在<全书>中很少辑录或干脆不记阳明与当时"泛滥于辞章"者的诗文之往来与个人之交谊.记载较为详细的惟有号称"吴中四才子"的徐祯卿,其余的或者只在<年谱>中提到姓名(如李东阳、李梦阳),或者作为论辩对象而载于<传习录>中(如顾璘),或者根本不作任何记载(如郑善夫、唐寅).其实这些人都与阳明有过往来并结下了友谊.  相似文献   

18.
<正>笔筒是一种常见的置笔用具,"文房四宝"之一。一般呈圆筒状,材质有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笔筒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传世器物,大多是用瓷或者竹木制作的。对笔筒的明确记载始于明代,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文震亨《长物志》笔筒专条云:"(笔筒)湘竹、  相似文献   

19.
<正> 维吾尔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关于该民族的汉译族称,历代有不同的译写形式,但都源于"Uigur"一词。它在公元前3世纪时属于丁零的一支,后者在汉晋时期又被称丁令、狄历、敕勒或高车。至北周、隋代,它又  相似文献   

20.
<正>多年以来,我国史学家普遍认为: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将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带回中国。据《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张骞出使西域,途经大宛,亲见:"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于是,汉使(骞)"取其实来,天子始种苜蓿、蒲桃"。蒲桃即葡萄。成书于北宋年间的《太平御览》记载,西汉年间"离宫列观尽种蒲桃"。而当代考古学的发现却打破了这一史学定论。1980年,考古学家从河南商代遗址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