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国话剧艺术的一座丰碑,人们在不同时期对《雷雨》给予了不同的理解和再创作。而关于周朴园对鲁侍萍感情的解释更是莫衷一是,其中有"少爷对丫鬟的玩弄说"、有"虚伪说"、"抛弃说"。无论哪一种都没有真实地反映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感。在否定以上几种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真情实感说,提出周朴园是爱鲁侍萍的,并且爱得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2.
《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历来是戏剧文学的热门话题。从作品1933年诞生以来,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息。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不负责任的感情不是爱”和“仅仅守候不叫爱”这两个方面论证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不是真正的爱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3.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剧本描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他的性格是双重的,集中体现在对鲁侍萍的感情上。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呢?历来认为周朴园是个伪君子,说他对侍萍的感情完全是假的,虚伪的。这种看法有  相似文献   

4.
刘辉 《成才之路》2009,(11):100-100
从剧本的一些细节分析,可以看出周萍与鲁大海的年龄都不合理,这里应该有作者的疏忽;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有感情的,当这种感情影响到周朴园的名誉、地位时,周朴园的选择暴露出其自私、冷酷的本性。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的一场戏。在这出戏中、人们通常都把分析的重点落在周朴园的身上,把“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否真实”作为讨论的重点,而对鲁侍萍却关注不够。大部分的读者都认为鲁侍萍在面对周朴园时的心情是悲愤的,她述说自己辛酸往事的台词就像利箭  相似文献   

6.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作品,选入高中语文教材无疑将会提高中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雷雨》第二幕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节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当时无论在练习的设计上,还是在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上都是在强调周家“父子、母子、兄弟之间的会见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阶级斗争场面”,认为周朴园“残忍、自私、冷酷、虚伪”,“人格卑下,没有任何仁义和道德可言”。解读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仅从语文教材所节选的部分来分析,可能会出现片面性,因为节选部分所显示的仅仅是周朴园感情流程的某一时段,还需要结合全剧看周朴园感情流动的全过程。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联系作者的创作思想,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7.
传统观念中,鲁侍萍以其"坚强勇敢、刚强自尊"声泪控诉了周朴园的冷酷自私。而事实上,在经历了人生种种痛苦之后的鲁侍萍对周朴园依旧有着"似水深情"。本文捕捉《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的部分语言,品味语言的灵魂处渗透出来的情感,从而让读者体会到鲁侍萍以她的深情一层层剥去了周朴园虚伪的外衣,同时,也正是她的深情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相似文献   

8.
曾金昌先生在《浅析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感情》一文中认为,与其说是命运安排鲁侍萍和周朴园在三十年后不期而遇,还不如说是鲁侍萍终于把握机会,重寻真爱。在第二幕中,鲁侍萍初到周公馆与四凤的对话就能看出她风尘仆仆到周公馆不仅仅是为了看看四凤。因为她知道丈夫和女儿所在的周公馆的老爷正是当年与她相恋的周家大少爷——周朴园。与周朴园重逢的这天是鲁侍萍期待已久并精心筹划的。笔者认为周朴园与鲁侍萍的重逢纯属偶然,是不期而遇的,她为带走四凤来到周家客厅,完全不知道这里就是周朴园的家,她也绝没有与周朴园重圆旧梦的打算,因此更谈不上是精心筹划的。  相似文献   

9.
李波 《学语文》2003,(2):16-16
《雷雨》第二幕第一场,写了周朴园与鲁侍萍邂后相识的过程,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未认出鲁侍萍。他认出鲁侍萍的经过,要让我们来写,可以写得非常简单:在周朴园问对方“你贵姓”时,即可让侍萍自报家门。而作者却舍简就繁,用了洋洋近千字的篇幅,写他们的相识。作者之所以选用繁笔,是因为它具有多方面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王璐 《现代语文》2006,(7):57-59
重读《雷雨》,鲁侍萍、繁漪等人的悲愤、压抑的形象总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她们对周朴园所进行的愤怒的谴责和仇恨似的审判,也总在我的耳边回荡。毫无疑问,在她们看来,周朴园是她们人生悲剧和不幸命运的制造。在评论界,周朴园也一直被作为家庭悲剧和社会的罪魁祸首而被批评、审判。可我却想,周朴园不也是悲剧的受害吗?当我们在同情鲁侍萍的不幸、繁漪的病态和扭曲的时候,难道周朴园就是幸福快乐的吗?鲁侍萍和繁漪对自己的不幸都能找到该谴责和批判的人,而周朴园的不幸又去谴责谁呢?是谁让周朴园变成了周朴园?是谁让他放弃了鲁侍萍而选择了有钱有门第的富家小姐?是谁让他为了牟取暴利淹死了二千二百名小工?到底是什么让这个男人如此凶狠、残酷、专横和自私?这一系列的问题促使我展开了对周朴园精神谱系形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相识是一个必然的错误。 三十二年前,周朴园爱上了他认为年轻、贤惠、规矩当然也美丽的鲁侍萍,鲁侍萍也爱上了英俊又有才学的周家少爷周朴园。他们的爱是真诚的。也许是顾及周家的名声,也许是木已成舟,周家默许了他们的关系,这是第二个儿子得以产生的原因。然而,这桩只有爱情的婚姻对于周家来说除了给了他们后代以外,没有任何好处了,他们需要和能给周家带来才财富和地位的家庭联姻。于是,周朴园只能娶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于是周朴园只能选择放弃鲁侍萍。鲁侍萍,该是一个勇敢的姑娘,她不是要一笔钱,她也不是默默地离开,她肯定抗争过,但她失败了,所以,她被逼着在年三十的晚上,冒着大雪,离开周家。在这件事上,周朴园是怎么想的呢,他该负什么责任呢?在爱情和利益的拉锯战中,利益胜利了,他最终选择娶那位小姐,他默许甚至赞同了父母的决定,用鲁侍萍的话说,他是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但周朴园的决定不是他个人的决定,赶鲁侍萍出周家门的不是“你”,而是“你们”,这“你们”包括谁呢?当然有周朴园,也包括周朴园的父母,甚至包括那小姐的家庭,也许那小姐家才是一切的根本原因。试想,若那小姐家可以容忍鲁侍萍,她又怎能痛离周家。但周朴园真爱的唯有鲁侍萍一个而已,那小姐能给他金钱和门第,但给不了他爱情,那小姐的早逝和他对她的冷淡不无关系吧。这也可以从他将繁漪娶进门却让她因为得不到爱情而处于病态的生活中看出。我们甚至可以这样假想,那小姐也爱着一个穷书生,但迫于家庭对金钱和门第的需要,她只能嫁给周朴园,而她也不愿给他一丝的爱,她在苦苦的思念中黯然离世。但总之,周朴园的爱情没有梅开二度。  相似文献   

12.
朱云 《语文天地》2014,(5):21-22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二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中节选了《雷雨》第二幕。这场戏展现了鲁侍萍和周朴园之间的恩怨与矛盾冲突,表现了两个人物的鲜明个性。长时间以来,语文教师总是引导学生围绕着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真假问题展开讨论,完成人物形象的分析:周朴园自私、奸诈、虚伪;鲁侍萍正直、善良,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强、倔强和做人的尊严。而且师生往往都能结合文本,深入分析周朴园因为内心世界的空虚、愧疚而显露出的人性中的一丝温暖。但是对于鲁侍萍的人物形象的解读,就显得有点脸谱化了:鲁侍萍作为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旧中国劳动妇女,人物形象是很完美的,却少了一点人性中的真实。  相似文献   

13.
中学教材中,《雷雨》是一篇经典老课文,节选的是周鲁会面的那一场。通常我们喜欢通过分析周朴园对鲁侍萍怀念情感的真伪来剖析周朴园本质上“只爱自己”的伪善,而忽视了对鲁侍萍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纠葛是《雷雨(节选)》中的主要矛盾冲突之一。在两人的对话中,周朴园对自己的称呼、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称呼、鲁侍萍对周朴园的称呼都发生过变化。称呼变化背后反映出的是周朴园个体的矛盾性、人性的复杂性,鲁侍萍传统思想和反抗意识的交织。  相似文献   

15.
《雷雨》的经典之处在于它提供了多种解读角度。本文从文本研读出发,还原情景氛围,对周朴园与鲁侍萍、周蘩漪、鲁大海三组人物关系中提炼的性格聚焦点作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周朴园性格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雨》剧作中 ,资本家周朴园这个人物 ,人们习惯于从阶级立场上去分析理解 ,认为他虚伪、冷酷、专横 ,坏到极点 ,是丧尽天良的魔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与学生共同赏析、探讨、研究 ,觉得周朴园是个十分真实的人 ,他身上有专横残暴的一面 ,但从人性论上分析 ,却也有善良、柔情的一面。周朴园的重头戏是第二幕与鲁侍萍相逢的那一场。有人据此分析周对鲁的情感变化是 :怀念———惊恐———翻脸不认人———欺骗———金钱收买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 :周朴园对鲁侍萍是伪善 ,怀念是虚假的 ,并进而挖掘 :怀念梅家小姐是为了自己的体面 ,是为…  相似文献   

17.
通过这三类"词语理解",回到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情到底是真是假的问题,笔者概括为:周朴园怀念的是三十年前的年轻貌美温柔善良的梅侍萍,而不是三十年后的年老色衰危险坚强的鲁侍萍。  相似文献   

18.
经典是常读常新的,经典作品的教学也贵在出新.<雷雨>中周朴园性格具有多面性,这几乎已成了一种共识;在这方面,相信学生们也会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而要引导他们通过具体的语言细节真正"认识"周朴园,还是有着相当难度的,这恰恰给教师提供了发挥的空间.童志斌老师这堂课,引导学生由具体的语言情境入手,从周朴园看周朴园,更从鲁侍萍的视角看周朴园,从中"读"出一个鲜活丰满的周朴园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赋予人物以新的生命,也使整个课堂充满张力,令人回味.  相似文献   

19.
通过这三类"词语理解",回到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情到底是真是假的问题,笔者概括为:周朴园怀念的是三十年前的年轻貌美温柔善良的梅侍萍,而不是三十年后的年老色衰危险坚强的鲁侍萍.  相似文献   

20.
陈刚 《中学教育》2004,(3):14-15
前不久,笔者在与一位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前辈的聊天中,听到了这样一些苦恼的声音。他在教学曹禺的话剧《雷雨》时,曾为鲁侍萍撕毁周朴园的那张5000元支票而大加赞赏,说这样就撕掉了周朴园的伪善嘴脸,也撕出了鲁侍萍的人格尊严。但学生的反应却让他大吃一惊。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