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小红洗了4块手帕,妈妈让她拿去晾晒。妈妈告诉小红:为了防止手帕被风吹落,要用晒衣夹把手帕夹在绳子上。而为了不让手帕变形,通常每块手帕要用2个夹子。小红很快就拿来2个夹子,把4块洗好的手帕重叠在一起,夹到了绳子上(如图1)。  相似文献   

2.
杜本霞 《教师》2010,(34):21-21
观察与操作活动能充分展示学生的能力,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实践活动。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有利于每一位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展开思维、发展能力。如在教授“找规律”这一课时,可设置动物园的情境,让学生观看用小白兔布置的大舞台:十个夹子夹了9条手帕,13根木桩中有12个篱笆,8只小兔7个蘑菇,2棵树系一根绳子。  相似文献   

3.
一、引导学生在观察与操作活动中开展"探索-发现"学习 观察与操作活动能充分展示学生的能力,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实践活动.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有利于每一位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展开思维、发展能力.如在教授"找规律"这一课时,可设置动物园的情境,让学生观看用小白兔布置的大舞台:十个夹子夹了9条手帕,13根木桩中有12个篱笆,8只小兔7个蘑菇,2棵树系一根绳子.  相似文献   

4.
一、师生对话,引出课题师:小朋友,你们会数数吗?(学生答:会!)请小朋友从1数到6。生(齐):1、2、3、4、5、6。(有个别小朋友很自然地数出了“7”)师:刚才有小朋友说6的后面应是7,今天我们就来学习6后面的数“7”。(出示课题:7的认识)二、创设情境,认识数7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7个小矮人的故事。(讲的过程略)师:今天是最小的小矮人的生日。该吃蛋糕了,可餐厅还没布置好呢!小朋友想一想,餐厅里还要摆哪些东西?学生相继说出了:要摆7把椅子、7个盘子、7把叉子、1把刀,用刀把蛋糕切成7块。师:你知道今天是小矮人几岁生日吗?生:7岁。…  相似文献   

5.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会分东西吗?老师这里有一些东西请同学们帮着分一分。(教师出示月饼模型。) (1)把4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 (2)把2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 师: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分的?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 (3)如果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 生:半个。 师:分得的结果是2和1时,都可以用整数来表示,“半个”还能用整数来表示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采撷实例,在分的过程中,使学生…  相似文献   

6.
王一萍 《今日教育》2009,(12):37-37
有两个教师为学生的考试题争论不休.不知道是教师给的标准答案好还是学生给出的答案好.题目是这样的:请阐述如何使用气压计确定出一幢大楼的高度。该学生的答案是,首先把气压计带到楼顶.然后将它系在一根绳子的一头.从楼顶上放下绳子.当气压计触及地面时.在绳子与楼顶平齐的部位作一个记号。再将绳子拉上来.测量记号与气压计之间绳子的长度.就可以得出大楼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一、启导思维 ,求异创新(一 )同一题材 ,多向思考。学生的作文是学生思维的反映。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起初可以多选用一些能明显地多角度来阐述的题材 ,让学生练习写作。如教师可在课堂上设定这样一个情境 :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漫画人物 ,伸开双手 ,撑开双脚 ,他的左手捏着一根细细的绳子 ,右手想要努力去抓住另一根绳子 ,然而他却抓不着。于是老师问学生 :“如果这人想把这两根绳子打个结 ,该有多少种办法呢 ?”学生自然会热烈讨论 ,积极发言。然后 ,教师把握住这一契机 ,请学生各自自拟题目 ,将课堂上的活动记叙下来。学生所写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一、贴近学生生活,巧妙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马上要举行一次跳绳比赛。参赛的男选手是楚大舒、女选手是刘雨洁。 屏幕动态显示两个学生跳绳比赛的画面:裁判发令,两学生开始跳,其余同学呐喊加油。约15-20秒,画面定格。 师:刘雨洁同学表现不错,取得了比赛的胜利,让我们用掌声表扬她。楚天舒同学虽然没有取得好成绩,但他认真参加了比赛,我们也用掌声鼓励他。这节课我们就用录像里的事情来学习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二、创设开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 1.教师出示以下条件: (1)小天跳了6下; (2)小雨比小天…  相似文献   

9.
降落伞     
材料:洗净的旧手帕(薄的为好)、木夹子、缝衣针、线等。制作方法:①取两根30厘米长的棉线,用缝衣针将线的一头分别缝在手帕的两角,打结(图一)。②将线穿过木夹子的弹簧孔(图二)。③两根线的另一头分别缝在手帕的另两个角上,打结。④取一短线将从木夹子弹簧孔中穿出的四根线扎紧。⑤在白纸上画一小  相似文献   

10.
一、创设教学情境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相遇问题”这节课时,上课了,她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唱首歌,然后再上课,好不好?”在学生认可的同时,她叫起一位学生,让大家用热烈的掌声鼓励他唱歌。这时,教室里响起了“哗哗”的掌声,气氛活跃起来了。等这位学生唱完歌后,这位教师接着问:“同学们刚才用热烈的掌声鼓励这位同学唱歌,…  相似文献   

11.
吕叔湘先生说:“我们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活”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创造性地实施教学的艺术及由此而形成的教学情境.教师必须用辩证与民主的思想,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内化的课堂教学情境,用现代教学理念统摄课堂教学。为此,应在教学中着力创设以下六种情境:  相似文献   

12.
人是否天生就是懒惰的?法国农学家马克斯·林格尔曼用一根绳子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让20名参加实验的学生分别独自和分组拉一根绳子.其实也就是拔河。结果显示.当两个人同时拉绳子时,平均每个人仅提供他自己单独拉绳子时所用力的93%;3个人时,这一数值降到85%;4个人时则为77%……当8个人一起拉绳子时,每个人就只会用一半的力气了,无疑他们都在偷懒。  相似文献   

13.
跳绳     
游戏道具:1根长长的粗绳游戏玩法:1.分成两个队,每队人员至少在8人以上。请本队的两个小朋友甩绳。注意:绳子必须依一定节奏有规律地甩动。2.当你觉得有把握了,就冲进绳里去开始跳绳。3.你们队的其他小朋友也可以陆续加入进来。大家一起跳同一根绳子。4.千万别乱了你的步伐(fá),因为如果任何一个人把绳子绊住,你的队就算输了。5.跳绳人数最多的队获胜。跳绳  相似文献   

14.
谁最聪明     
贞福  艳红 《良师》2002,(17)
山羊老师给学生们出一道题:有一根绳子,长12米,做一根跳绳要用2米,这根绳子能做几根跳绳?同学们很快解答出来:12÷2=6(根)山羊老师说:“你们算得都对,如果用剪刀剪开,要剪几次?”梅花鹿说:“一刀能剪下一根,最后一刀能剪下两根,所以要剪6-1=5(次)”金丝猴说:“先从这根绳子的中间剪开,变成两根短绳子,再把两根短绳子并在一起,两刀就成6根。共剪1+2=3(次)(如图1)。”小松鼠说:“先把这根绳子按4米一根剪开,两刀剪3根;再把3根绳子并在一起,再从中间剪一刀就成6根了,共剪2+1=3(次…  相似文献   

15.
数学创新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也就是教师创造一定的条件.引导学生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转化为自己的真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并实现创新。本人认为应发挥教师在创新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此带动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所以要做到以下几点:1.创设问题情境:2.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3.指导学生讨论。注意延迟判断;4.尝试“再创造”教学。  相似文献   

16.
手拉车     
材料:机油筒一个,细长圆木棍一根,粗铁丝、塑料管、粗钉子、绳子若干。制作方法1.用锯把圆木锯成4个一样大的车轮,再将火通条烤红后把4个车轮的中间穿透;2.在机油筒的1/3处用钉子钻4个洞,用钳子剪两根比机油简宽、长5公分的粗铁丝,横穿入机油筒的两个洞中,再把4个车轮装上;把塑料管剪成1公分长的4段,分别套在4个粗铁丝头上,防止车轮掉下来,最后在拉手上系~根绳子。玩法:幼儿在充满兴趣中进行拉车比赛。手拉车@刘艳平  相似文献   

17.
案例六:认识线段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出示一组学生跳绳、另一组学生拔河的情境图)请看这幅图,图里的小朋友在开展什么活动?他们所用的健身器材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在一般人印象中,剪刀的惟一功能就是剪东西.殊不知,我们可以用剪刀来解数学题.请你想一想下面这个有趣的问题:两根细长的绳子吊在一间空房的天花板上,它们相距甚远.一个人如果抓住一根绳子的一端,就够不着再抓到另一根绳子.在这间空荡荡的房子里没有其他任何工具,只有一把剪刀,现在要求你把两根绳子的下端系在一起,你有什么办法呢?也许你会想到像电视里的“人猿泰山”那样,吊在一根绳子上像荡秋千似地摆动,当碰到另一根绳子时,敏捷地抓住它就可以了.许多电视剧里的江洋大盗或刑警英雄也常有类似的动作.但是,对这个问题却…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一旦学生的思维启动了,探究意识就强烈,会把问题引向深入。在导入新知时,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如学习“圆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教师可出示;用一根绳子把羊拴到草地中的木桩上,演示羊边吃草边走。然后问学生:“看着这幅图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争相提出:羊走了一圈用多长?羊最多能吃到多少草?羊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等等,虽然这节课无法一一解决这些问题,但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习起来也就特别有趣,特别有劲。又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