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管理在经历权威管理、制度管理后,一种从人的情感、需要、意志、欲望、尊严、发展的角度思考管理的方式——人文管理,越来越凸显其符合时代要求的重要特征与内涵,并逐步成为学校管理者的主流意识。人文管理体现了尊重人、理解人、激励人、教育人的"人本"理念,是一种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能有效地推进制度管理的实施,让人自觉自愿的、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价值,挖掘自身潜能,发展个性的管理方式。因此,学校管理应该"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作为管理工作者,是学校管理者队伍中的重要角色,理应具有而且必须强化这种意识,来实现教学管理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是现代重要的哲学理念,正风靡整个管理界。“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的根本,就是把“人”的管理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运用正确的用人方略,使每个人都能在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参与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学校管理者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确立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坚持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协作进取的良好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重建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管理制度,创设宽松开放的课改环境,已成为学校教学管理者积极思索的问题。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不仅要求教学方式的创新,还要有管理方式的创新,确立新的管理观,突出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树立为师生和学校发展服务的思想,尊重教师,使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发现自我,激励自我,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相似文献   

4.
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理念也需与时俱进,传统的学校管理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这时就需要改革。教育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意味着教育不但要面向学生,还要面向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实施人文管理,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使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更加灿烂美好,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一、人文管理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人文关怀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也在不断地提升。同时,他们对于学校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种  相似文献   

5.
蔡明 《考试周刊》2011,(84):207-207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管理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以人为本"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所谓以人为本,实现人本管理,要求管理者在认清学校工作特殊性的前提下,树立一切活动以人为中心,把人视作能动性的主体,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内在动力作为最高宗旨和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6.
从本质上说,学校管理就是人的管理。促进人的成长,关注入的发展是教育的目的,也是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现代学校管理就是要尊重、关心每个人的发展和需求,校长必须牢固树立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对此,学校要始终奉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管理理念,坚持创新管理观、教师观、学生观、德育观、教学观和人才观。  相似文献   

7.
学校要发展 ,要形成特色 ,必须走学校管理创新之路 ,更新管理观念 ,求真务实 ,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走科研兴校的发展道路。一、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校管理中 ,要管理好一所学校 ,提高办学水平 ,关键是要依靠教师 ,要千方百计抓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关键点。在学校管理变革的思想上 ,校长首先应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同时要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其次 ,校长和教职工应具有忧患意识。学校管理变革需要通过教职工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8.
丁丽  熊艳 《南昌教育》2006,(3):23-24
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舰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作为高中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贯穿在高中教育的方方面面。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以人为本,教师是主体;二是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是要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构建和谐校园体现了这种要求。  相似文献   

9.
改革学校管理,树立学校管理新理念,从而为建立创新性课程体系,推进创新教育提供一种支持因素和环境因素。人本、个性、开放等新的管理理念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随着目前国内外教育大环境的变化,我国学校教育既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加巨大的挑战。其挑战主要包括知识经济快速发展、人才需求的多样化、素质教育背景的变化等,这些发展和变化要求学校教育教学必须与之相匹配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需要树立一种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传统的学校管理很少考虑师生的需求,缺乏广泛的民主性,  相似文献   

11.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是教职员工。人是学校的主体,要靠人来实现教育的目标,所以,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必须“以人为本”。新课标的出台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利用和借鉴这些新的理念,改善我们的学校管理工作,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12.
2001年9月,我园被确定为厦门市幼儿园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在编制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树立三种新的理念:首先,树立"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多关注幼儿发展的需要;第三,树立与国际接轨的新的教育理念,以小组、区域化活动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实践中,我们感到新的理念要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行为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来"指挥".鉴于此,我园管理改革走在课改之前.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理念,就是要求教育管理者要始终把人的生存和发展放在首位,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因素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的。在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努力打造一支作风优良,素质过硬,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为教师创造一个相对和谐、讲民主、讲人性,有利于发展的空间;为他们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广阔的工作平台。  相似文献   

14.
韩正荣 《甘肃教育》2010,(13):10-10
一、以师为本,坚持和谐管理,保持教师队伍和谐稳定1.树立先进管理理念。学校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施集体领导、分层管理、权责明确,使刚性的制度管理与人性化的人文管理和谐统一。学校要通过教师调查问卷、学生座谈会、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途径对学校管理、校风、教风、学风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听取教职工、学生、家长和群众的意见、建议。改变单靠“硬性”的行政指令要求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做法,在合理合法、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把各种任务、要求和教师的感情、利益、发展需要结合起来,达到“管理与自律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在"师生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成为舆论主导的情况下,要求学校管理按照"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提升人"的大目标实行人性化管理,无疑是一种正确而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我们必须深刻地理解人性化管理,谨防对人性化管理的误读。我们不能认为,一说要实行人性化管理了,就要一切听教师的,凡事都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学校的规章制度都必须按照教师的意愿去制定教师只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已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理念,学校管理以人为本有利于建立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这种符合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但从实践来看,有些学校管理者误读了这一理念,“以人为本”走向了极端。  相似文献   

17.
一、创新管理理念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思想。它强调要把人作为学校管理活动的中心和学校最主要的财富与资源,期待以人性的张扬和个性的创造来实现理想的实践效果。在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切实关心教师的价值需求、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必要支持。高职院校现有的大多数教师是从中专学校过渡而来,他们对自身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要求迫切;对论文的发表、科研成果的获奖、“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获得、技术职务的晋升期望值较高。根据教师的合理需求,积极主动地为其提供服务,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激发其更大的工作热情,是以人为本管理的宗旨所在。  相似文献   

18.
高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理念,要做到以教师的发展为中心,树立学校即人、学校为人、学校靠人的管理理念,按照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等要求来关心和对待教师,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激发全体教师内在潜能和工作热情。  相似文献   

19.
推进教育民主是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创新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我校在推进教育民主的工作中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主要做法是:一、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我校把充分尊重、信任教师,″以人为本″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重点强化了以下几项工作:(一)尊重信任教师,让教师感受到″主人″的优越性。我们认为,学校领导班子应成为教师的良师益友,是教师的公仆;只有学校领导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把教师看成是朋友,才会使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自觉维护学校利益。我校领导班子在工作中以″情″为…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以人为本是学校之所以为学校的理由,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原则。以人为本的管理宗旨是,以尊重人、关心人和信任人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造就人、成全人和发展人为学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以人为本的对立面是以“物”为本。以“物”为本的表现主要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