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恶性事件频繁出现,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每况愈下。究其原因是多层面的,而大学生自身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尤为重要。非理性因素,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想象、直觉、灵感等,它具有动力、诱导和激发作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正是从非理性的角度去把握生命的本质,其中的“绵延”、“直觉”和“创造”等思想,对于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求职起薪下降的报道见诸各类媒体。但是也有一些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的薪水并没有下降。起薪下降到底是真实的现实,还是更多的是出于这几年竞争加剧、大学生就业难深入人心之后所引起的一种“心理映象”?是什么导致了大学生的起薪下降或者说为什么存在这种“心理映象”?这一现象是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还是大学生就业体制转轨过程中所出现的非理性非正常的现象?大学生就业薪水下降,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进程,精英就业理念进一步受到现实的威胁。大学生就业真正走向市场化,薪水由市场决定是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和创业、劳动力转移的逐渐发展,“新读书无用论”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在问卷调查和面访的基础上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发现,“新读书无用论”的两个指标因素显著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两者存在相关性。因此,要促进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竞争观,积极完善对大学生的招考录用和就业指导政策,切实落实创业扶持和宏观调控政策,从而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一批又一批的“90后”大学生陆续走进大学校园,“90后”取代了“8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并必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本文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9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了解“9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的状况.旨在进一步探讨“9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的有效,并为深层次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几年前就看到媒体上不时出现大学生主动要求“零工资”就业的新闻。顾名思义,“零工资”就业是不求回报的“自由自觉劳动”。于是,这种劳动将不再是“雇佣的”,假如它的确成为了现实。但是,读者们还是难以相信,大学生自愿从事这种劳动是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出于“义务的”动机,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都会受到一定动机的支配,而择业的动机一般都是由价值观决定的。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它对大学生的择业决策起着指导和决定性作用。通过对大学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适应就业形势,满足社会需要,以促进毕业生及时、充分、顺利就业,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一、对象与方法为了解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帮助他们做好择业就业这一人生的重大抉择,上海交通大学就业中心于2004年12月至2005年9月对2005届毕业…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入党动机的非理性偏差主要表现在功利型、虚荣型、从众型等方面,大学生入党动机是否纯洁,直接关系到党员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因而,加强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表现和原因进行深刻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入党动机考察工作是保证高校发展党员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但目前高校党支部对大学生入党动机考察工作基本处于“无形”状态,考察工作流于形式.面对这一现状,我们提出大学生入党动机考察工作“5A”方法,旨在建立一个针对性强,有一定理论依据,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学生入党动机考察工作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就业困难群体”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从非理性因素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影响: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出发,探索在实践中培养非理性的积极作用,提升“就业困难群体”素质,促进再就业作粗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运用Nvivo8.0质性分析研究工具,对65个大学生因情感挫折、学习压力等自杀案例进行剖析.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杀行为“因穷至卑”和“因穷自杀”现象不明显;不同原因自杀的心理动机存在差异,并且主要集中在“青感挫折”、“学习就业压力”、“个人心理障碍”、“家庭原因”和“生理健康”五类;自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随着自杀意念的发生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他们在实施自杀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复杂的心理过程.研究自杀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并加以利用和正确引导,对预防大学生自杀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2004-2006年三届医学院校大学生择业意向的调查,分析从2004年高校“扩招”后的第一届医学生走进就业市场开始,大学生择业意向变化的特点和趋势。调查显示,大学生正在以更为理性的态度积极回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择业动机上,成就、发展需要占主导;同时,大学生仍然维持着较高就业期望值,感受的就业心理压力日趋增大。  相似文献   

12.
以“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就业,在大学生当中进行“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方法和举措,也是“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针对目前高校学生创业的现状及问题,探究“预就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学生创业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其超前消费观念和滞后消费实力之间形成了鲜明的矛盾,这种矛盾必然对他们的消费产生很大影响,因此产生一些非理性消费现象。关注大学生就业前非理性消费的状况,深入研究和分析当代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学会理性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扩招以后,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大量农村生源毕业后无业可就,家庭付出的巨额投资得不到合理补偿,新“读书无用论”正在西部地区滋生。新“读书无用论”和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关系很大。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激增,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读书已不能带来经济上直接的、明显的实惠。不仅如此,一些家庭甚至出现“读书致贫”、“读书返贫”的现象,以至于有些农民把送孩子上大学看成“就像一场赌博”。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言行总体积极向上,但同时也存在着网络非理性表达的问题,它们主要表现为“情绪宣泄型”“道德审判型”“圈层对抗型”“维权声讨型”等四种类型,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形成冲击,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基于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得出,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由其个体的多重内因催生,在互联网媒介传播中演化加剧,并由于监管乏力而持续蔓延。化解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在于从个体层面消解生成内因、媒介层面治理网络传播、环境层面形成有效疏导。  相似文献   

16.
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就业是一种进步,但同时也会在部分人群中滋生“读书无用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走进车间、农村,从基层干起,他们不嫌脏和累,与农民工同工同酬同吃住。这一现象被人戏称为“民工化就业”。  相似文献   

17.
高校扩招背景下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剧了“90后”大学生的就业难现象,“毕业就失业”已成为“90后”大学生的一个普遍心理.受时代变迁影响,“90后”大学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人格特征,有着独特的就业心态、就业观念和就业选择.应对“90后”大学生就业难,需要从调整产业结构、完善配套政策、变革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就业观念等多方面着力,离不开政府、市场、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对就业的归因将严重影响就业情绪、期望、动机。本文主要从大学生对就业的内归因即大学生的自我归因来说明大学生归因风格对就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浅谈大学生就业的从众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日益凸显。除了整体就业形势严峻以外,许多就业心理问题也阻碍着大学生顺利就业,就业心理问题中的从众心理就会导致大学生非理性就业。大学生就业的从众心理是指择业时的盲目从众,盲从的主要原因是对主客观情况认知不准确,不能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大学生个人、高校、政府三方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好大学生就业从众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政策对象的大学生群体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认同度会直接影响到政策的实际运行,因此,大学生群体对相关就业政策是否有效的主观体验和认识也应该成为评价大学生就业政策实效的一个重要参数.调查显示,不同院校的毕业生 对“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劳动力市场”和“相关配套政策”实效的感知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可见,大学生群体在不同高校间已经形成内部的分层,从而也形成了不同的就业政策需求.不同学科的毕业生除了在“完善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实效感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拓宽就业渠道”和“相关配套政策”的实效感知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