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汉开创了屯垦戍边的千古之策,这种亦兵亦农、兵农结合的屯垦戍边形式,不但成为西汉政府应对边疆游牧民族侵扰、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形式,也是其经略西域,奠基大国威仪的战略选择。西汉首开西域屯田之功.大开移民戍边之风,为国家西北边疆安全和地区稳定及以后历代中央王朝进行西域屯垦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其战略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2.
西汉社会的崇奢犯赃与惩贪问题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崇奢风尚日渐盛行,上流社会的腐化堕落引发了官僚贵族的贪贿狂潮。尽管统治者采取了系列抑奢惩贪的措施,但由于监察制度的缺陷,官吏立法不完善,人治强于法治等因素,贪贿之风仍屡禁不止,西汉王朝也因此一步步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3.
西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得到持续发展的统一王朝。“大一统”社会结构的确立,与西汉前期的治国方略的转变关系密切。建汉之初,统治者以黄老思想代替了秦始皇的君主专制的法家思想,从而使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达到极盛,所以武帝摈弃了黄老思想,确立儒术为治国方略,完成了治国方略的第二次转变,这不仅加强了皇权,而且使“大一统”的社会结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结构,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西汉与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尤为相似的两个朝代,而且都十分强盛.西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时期,唐朝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现就西汉和唐朝的历史进行比较.一、西汉与唐朝的强盛1.政治上,①两朝统治者都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西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欲图长治久安;唐朝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巩固其统治.②都重用有才能人为官.汉朝的陆贾、晁错、卫青、董仲舒等;唐朝的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等.③都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西汉王朝主要是解决“王国问题”,采纳儒生董仲舒建议实行“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木”.唐王朝沿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相似文献   

5.
析赵国多慷慨悲歌者的背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过赵国多慷慨悲歌者的背后,通过对"赵国的生存环境及其影响、狂热与盲目的尚武之风、尚武引发的乱政与诚信危机、缺乏建立健全的法律体制"等四个方面的分析,探讨尚武对赵国的致命影响。  相似文献   

6.
透过赵国多慷慨悲歌者的背后,通过对"赵国的生存环境及其影响、狂热与盲目的尚武之风、尚武引发的乱政与诚信危机、缺乏建立健全的法律体制"等四个方面的分析,探讨尚武对赵国的致命影响。  相似文献   

7.
经历了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以及以法独尊焚书坑儒的秦朝,儒学迎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西汉王朝的建立给了它一个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机会。儒家思想对西汉文人的影响从弱渐强最终到武帝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一统局面,从而对西汉王朝的兴衰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出使匈奴和西城的西汉使者在接待礼仪上受到了不同的待遇;且到了城外,对方国家一般都为使者配备翻译,以便于使者的外交活动.一般而吉,匈奴接待西汉使者的礼仪规格要比西域诸国低;而距离西汉边境较远的西城诸国接待西汉使者的礼仪规格又要低于较近国家.其原因当与西汉王朝与匈奴、西域关系的不同及对西城诸固的影响力有关.  相似文献   

9.
西汉时期的京兆尹是京师长安的所在地,也是一个特殊的政治概念,它既是行政区域的名称,又是该区域行政长官的名称,同时也是西汉三辅的中心区域。该区域承袭秦汉内史,是西汉王朝的京畿重地,自西汉王朝建立以来,就不断地对其区域及其属县进行调整,以加强对该区域的控制和管理,再加之西汉所特有的陵邑制度,这就造成了京兆尹属县的不断变化,直至汉元帝时期才最终确定,共有十二属县。其属县格局为除蓝田在南边外,其余都在京师长安的东边,自长安至函谷关,呈一字排开之势。对于京兆尹属县的探讨,有助于对西汉三辅制度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于阗文化因西汉王朝统一西域得到提升;由于频繁的丝绸之路贸易,于阗成了东西文化的融汇之地;佛教的传入,使于阗绿洲居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信仰发生了巨大嬗变.这个时期是于阗文化的勃兴期.  相似文献   

11.
谥法源于西周,秦时短暂废除,西汉恢复。西汉时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位拥有自身谥号的皇后,直至东汉,后妃有谥逐渐成为定制。西汉后妃多从帝谥,东汉后妃普遍有自身独立的谥号。东汉后妃美谥居多,但谥字所蕴含的道德内涵与生前行迹未必完全相符。由于身份地位限制,后妃谥字与皇帝多有不同。与后世相比,汉代后妃谥号用字更为质朴平实。  相似文献   

12.
文化融合与高等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秋至汉,中国南方的楚文化逐渐与中国北方的周文化融合,形成以儒道为主体的汉文化,促进了汉代太学的建立,东汉以来,以佛教为代表,印度文化传入中国,中印文化融合为东方文化,带来了宋代书院的兴盛,然后,西学东渐,东西文化融合,正在形成世界文化,在此过程中,中国近代大学开始兴起,历史启示我们,在文化融合日益迅速的今天,中国高等教育既要生生不息,弘扬本土人文精神,又要厚德截物,促进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3.
汉赋作为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学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汉都长安,作为汉代强大国力、昂扬奋进民族精神以及汉人宇宙意识和时空观念的载体,为汉赋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和精神发面的强大支持,对汉赋的兴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西晋末期,匈奴族受汉族的影响,逐渐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i其社会组织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西晋王朝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使其政权统治摇摇欲坠,汉人和少数民族起义不断。匈奴贵族刘渊乘“八王之乱”,打出了“宗汉立国”的旗号起兵反晋。从历史学和民族学角度分析这一历史事实及刘渊深受汉文化影响的人生经历,其中包含刘渊所具有的对汉文化强烈的认同倾向。  相似文献   

15.
秦始皇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非常注意从历史中挖掘资源为己服务,在制定社会制度、文化政策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历史意识。但其视史学为个人的精神财产而非广大民众的精神财产,采用“焚书坑儒”的极端专制方式消灭民众对于统一之前的历史记忆。秦始皇这种对史学采取的正面利用和严格限制的两手政策,使其没有建立起与大一统政治格局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西汉学者陆贾和贾谊立足于秦始皇的史学政策对秦亡汉兴问题的探讨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胎教在汉代受到极大的重视,对“本始”状态的关注、对感应观念的强调和对婴儿疾病的警惕是汉代重视胎教的原因;在实施胎教过程中对孕妇本人的行为作出详细的规定,对她的饮食提出许多禁忌是汉代实行胎教的具体措施;礼在汉代社会的普及,信仰对胎教的影响,以及汉代思想家对西周初年历史的理想化是汉代胎教政策所反映出的社会文化气息。汉代胎教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西汉前期,崇尚"楚声"的文化潮流具有明显的政治内涵,因此屈原并没有受到关注。从贾谊开始,西汉士人引入不同的思想资源重新塑造屈原形象,直到董仲舒开拓出"士不遇"的文化母题。在这个过程中,屈原只是西汉前期士人群体的政治遭遇的镜像。而司马迁从恢复屈原传记的真实性开始,同时展开与屈原的精神对话,最终完成了中国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传统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在汉代,铭文得到显著发展。从体式上讲,铭文上承《诗经》的结构与表达模式,以四言为正体,三、五、七言杂列其中;从功能上讲,其或为祝颂,或为劝诫;从风貌上讲,它们的风格是典雅的。四言诗在汉代以铭文的形式存在,并一度推动了汉魏四言诗的复兴。  相似文献   

19.
宋代宫廷体育文化是人类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并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动作技能、运动器材、物质以及无形的与社会属性相关的意志、观念、时代精神反映出来,显现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宋代许多传统的体育活动融传统与创新于一体,倾向于娱乐、观赏、体验与休闲,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其主要代表有太祖武功、弹射、象棋、围棋、蹴鞠、马球、捶丸、相扑等。  相似文献   

20.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随葬器物造型精巧,纹饰细腻,色彩华美。这些随葬器物,不仅折射着西汉贵族阶层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而且也丰富了人们对于西汉艺术精神的认识。从满城汉墓随葬器物可以看出,西汉艺术精神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对雄浑、古拙之美的追求,其二是对精巧、奢华之美的追求。前者以西汉征战南北、开疆拓土的气势一脉相承,后者与西汉贵族阶层追求享乐和羽化升天的生活境界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