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9 毫秒
1.
1986年9月到12月,刘宾雁在黑龙江、天津、安徽、福建、深圳等地发表一些讲演,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谈新闻工作的。在这些讲话中,比较突出而引人注目的是他的《我的新闻观》。他说:“报纸在别的社会(按:指西方国家)里不是万能的,但是它为什么被称为第三势力,仅次于政府和议会;或者叫第四势  相似文献   

2.
去年下半年,正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的时候,刘宾雁显得特别活跃,在不少公开场合散布许多错误观点,推波助澜,造成很坏影响。在一次题为《我的新闻观》的讲话里,他不加掩饰地说:“报纸在别的社会里(按: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是万能的,但是它为什么被称为第三势力,仅次于政府和议会;或者叫第四势力,仅次于政府、议会和法院,它不是没有道理的。”他断言,“今后恐怕无一例外,社会主义国家早晚也要走上这条路”。寥寥数语,道出了他的新闻观的要害,就是要使我们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独立于党和政府之外,甚至凌驾于党和政府之上,摆脱、反对党的领导,一句话就是否定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相似文献   

3.
《今传媒》2002,(5)
(一)这个“不”,不可少! 《人民日报》2002年7月27日第 六版,《中国各民族都是祖国统一的缔造者和维护者》一文,中栏第6段,有 “很难设想,如果清朝不把明朝势力达 不到的广大地区重新统一起来,固定 下来,我国疆域会有现在这样大。” 从文章看,“我国疆域会有现在这 样大。”明显是“我国疆域不会有现在 这样大。”或者是用疑问句式“我国疆 域会有现在这样大?” 因为少了一个 “不”意思就全拧了。 (二)“前仆后继”不是“前赴后继”《人民日报》7月26日第十二版,《舞台人语》之《革命诗篇不容亵渎》  相似文献   

4.
报纸把关人     
1998年第10期《新闻三昧》的封面人物,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工人日报》检量组组长顾志武。你想认识他吗?请看——没有记者采访那么风光,也没有编辑岗位那么诱人。报纸检查工作的重要性人所共知,但它的责任与辛劳又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然而,《工人日报》检查组组长顾志武却乐此不疲。196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如今同班同学中当部长、报刊老总、副老总的不乏其人,他却在报纸检查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一查根问据,纠错堵漏,干报纸检查的人给自己的工作取了一个很别致的名字——捕捉“漏网之鱼”。《工人日报》的人把顾志武称为捕“鱼”能手,因为谁都能说几段老顾捕“鱼”的故事。有篇稿子提到“纳质膨润土”,老顾看了以后摇摇头说:“‘纳’字不对,应当写成‘钠’,是一种矿物”。同事们一查,他说得果然对。  相似文献   

5.
可读性,理应是新闻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什么?因为新闻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天生”应该具有可读性。且看迄今人们对于新闻的几种权威定义:徐宝璜在《新闻学》中说:“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李大钊《在北大记者同志会上的演说》中说:“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范长  相似文献   

6.
照片新闻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它以摄影手段记录正在发生着的新闻事实,它通过新闻形象向读者传播新闻信息和内容。西方新闻界有句名言,叫做“一图胜千言”。我国报界也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可见,新闻图片相对于报纸来说是何等重要。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在他的作品《父与子》中说: “一张照片表现出来的东西,如果用书本来说,可能需要一百页的篇幅。”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穆青在《论新闻摄影》一文中也指出: “新闻照片能使读者了解到新闻内容,又能享受视觉上的美。”因此,新闻照片比文字报道简洁、生动。  相似文献   

7.
项南同志去年初到福建主持省委工作以来,很重视新闻报道工作,对福建日报领导得很具体。他曾经说过:“不会运用报纸、广播的领导,是手工式的领导。”一年多来,他把报纸作为重要的思想武器和舆论工具,主动地积极地运用它,而不是消极地限制它。打开一项工作的局面时注意运用报纸,推动这项工作深入发展时也注意运用报纸。1981年初,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各种形式生产  相似文献   

8.
浙江的《台州日报》6月21日2版刊登了目击新闻《令人气愤的“二道贩子”》和评论《要严肃处理“菜霸”》,群众争相阅读,反响强烈。有的说:“这是一篇切中时弊的好报道,它道出了我们三门县城2万名消费者的共同呼声。”有的说:“这篇报道不但为群众说了话,同时也给我们这些菜市场的管理人员壮了胆。”有的说;“我们衷心希望党报今后多登一些这样的报道。”群众为什么如此关心“菜篮子”新闻呢?因为家家户户都离不开“菜篮子”。“菜篮子”最能反映千家万户的情绪。  相似文献   

9.
一、旧时报纸的副刊人们通常把报纸叫做新闻纸,凡读 “ ”报,也总是先浏览要闻。可也有这样的人,拿到报纸, 只是瞟两眼新闻就直接往后翻,一直翻到他平时感兴趣的副刊才停下来,开始津津有味地阅读。报纸的副刊是否和“正刊”同时诞生,未加考证,不敢妄言。但报纸的副刊和“正刊”同样声名远播、影响久远的则不乏其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报界以四大副刊最为著名。它们是:北京晨报副刊、京 《 》《报副刊》,天津的民国日报·觉悟,上海 《 》的《时事新报·学灯。仅以晨报副刊为 》 《 》例,即可看出当时副刊…  相似文献   

10.
1956年7月改版前的《人民日报》是一张对开四版的大报。当时正在提倡学习《真理报》,确切地说是在模仿《真理报》。从而远离了我国办报的传统作法,不讲究报纸版面的编排艺术,形成了千篇一律的报道模式,长新闻大文章挤得水泄不透,简单干枯的一句话标题散落其间,正如有人所说:“看去像是茫茫大地上立着几根木头柱子。”给人一种僵硬、死气沉沉的感觉。这样的版面,不但读者不欢迎,报社编辑人员自己也不满意。胡乔木在当时的颐园报纸评读会上,更是提过不少批评和建议。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胡乔木对《人民日报》版面的批评。他多次指出,《人民日报》的版面编排“非常落后”。他说:“版面编排沉闷,文体品种单调,  相似文献   

11.
高尔基不但是卓越的文学家,而且是第一流的新闻记者。十月革命前,他担任过《萨马拉日报》、《下新城小报》、《敖德萨新闻》的记者,参加过列宁创办的《火星报》、《斗争报》的编辑工作。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在发展苏维埃新闻事业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主办、参加和指导了十三种报刊,把报刊工作看作是自己切身的事业。他的新闻活动最旺盛的时期,是在苏联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他自己就说过,他是个“老报人”。卢那察尔斯基称他为“伟大的工人通讯员”。高尔基非常尊敬报纸的编辑和记者,因为他知道“办报工作不知要付出多大心血!”他说,办报工作是“为真理和正义事业服务的真正危险的行业”,“我要终生为报纸而工作”。高尔基丰富的新闻理论和实践,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极其珍贵的遗产。这里发表的他同报纸编辑同志的谈话,可以看出他对新闻工作者寄予多么大的期望,对他们的教诲是多么诚恳,对他们的要求又是多么严格。这篇讲话没有收入《高尔基全集》俄文版,这篇译文在我国是第一次发表。  相似文献   

12.
赵总理在《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指出:“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进一步由旧模式向新模式转换的关键时期。”他强调,要完成“七五”计划的任务,必须继续坚持“对内  相似文献   

13.
江怡和伍晓明先生的对话是针对伍著《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而起的,对话的大背景是中西两种文明传统的比较,关键词是《论语》中的“微言大义”和西方基督教传统引发出的“他者”。我以为将大背景和关键词合在一起,可以用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西方文化中的“神人二分”作为核心议题标而出之。以孔子的名义产生经久影响的《论语》可以放在“天人合一”的参照系中来解读,一如作为西方文化经典的《圣经》可以放在“神人二分”的参照系中来理解。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那个“一”是一种“宇宙精神性的博爱”,它化生万物、长养万物.自然也包括人在其中,这样将其贯彻于古今中外、家庭社会及人伦自然,无处不见其和谐的统一性。而西方的神就是上帝,他创造了宇宙万物,为自然、社会和道德立法.他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创造者——“绝对他者”.宇宙万物既然是由上帝造的,那么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他者”之性.所以对待“他者”的态度既显示出自己的神性也显示出对待神性的态度,这种“显示”表达了西方人对神的创世奇迹的敬畏和末日审判时期待被救赎的恐惧。所以西方人对于“他者”具有复杂的情结,一般人取名多以“使徒”命之,如“保罗”、“约翰”、“彼得”等,就是那些我们耳熟而未详的哲学家如康德和列堆纳斯等.也都取名“依曼努尔”(上帝保佑之意)。更有趣的是,近代以来,西方出了哥白尼、达尔文和弗洛伊德,他们的科学发现“颠覆”了“神人二分”中的三个核心概念:日心说颠覆了上帝于无中制造宇宙的概念,生物进化论颠覆了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制造人类的概念,心理分析颠覆了神赋灵魂以善性和理性的概念。这“三大致命性打击”将《圣经》从西方人哲学和科学的殿堂中请了出去,把它安放到教堂的经坛上,这样就区分开了知识与信仰、理性和情感之间的关系。《论语》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却没有遭受《圣经》那样大的“磨难”,原因在于它不是从“绝对他者”的地位出发的,而是在知识(主要是社会伦理)和信仰、情感和理性之间保持了很好的平衡。《论语》的价值不是靠神迹和恐惧来体现的,而是启发人直接参与其中,是人替天行道的过程,所以中国百姓的名字中有许多是表达自己言行价值的.而不是模仿圣贤之名,如“贵仁”、“怀德”、“中行”、“宏道”之属。所以,解读《论语》可以找一个反差巨大的参照系,如西方的《圣经》,始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夫子的“川上之叹”和宋儒的“民胞物与”。单纯  相似文献   

14.
下课后第四天,陈忠和在福建体工大队所在地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他说新的工作任命还没有下达,他将不会带领福建女排打全运会,“我只是看完球,给她们(福建女排)点一下,鼓励鼓励。”  相似文献   

15.
美国报纸讣闻报道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珍 《今传媒》2006,(6):25-26
讣闻报道在西方是报纸的重要内容,报社和读者都十分重视讣闻版。《纽约时报》老记者理查德的《报纸档案》一书中说:“讣闻报道是《纽约时报》最重要的报道内容之一,公众对这类报道有着非同寻常的兴趣。因此编辑们对此高度重视,有时连发行人也会亲自过问。讣闻报道的写作,或长或短,实际上都是对死者生平及形象的描述,它们所组成的版面往往是《纽约时报》中最引人入胜的版面。”①美国讣闻报道不仅受到极大重视,也随着美国社会和美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既有重要人物也有普通人的故事,从报道对象范…  相似文献   

16.
找报纸     
8月16日上午,信阳县十二三里桥乡莲花村青年农民李选伟为找一张《河南农民报》,在屋里闹翻了天。他弟弟小二在屋檐下哭着:“我没拿,你为啥打人,嗯嗯嗯……”。“你没拿,鬼拿了?难道它会飞?”正在菜园拔菜的李大妈,听到两个儿子在屋里闹,把菜往篮子里一丢,说: “大鬼娃子,为啥事,你又把他惹得汪汪叫?”“谁叫他拿我的报纸呢?”“我没拿,他冤枉我,嗯嗯嗯……”小二哭  相似文献   

17.
一、《湘学新报》《湘学报》《湘学新报》又名《湘学报》,于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创刊,是湖南第一家报纸,以鼓吹变法为宗旨。该报由当时的湖南学政江标创办,唐才常主编,每十日出版一册。《湘学新报》分六栏:史学、掌故(后改名时务)、舆地、算学、商学、交涉,每栏最初多为问答体,以后则有署名的专文,每栏各有专人负责撰述,而唐才常一人兼主史学、掌故、交涉三门。他广泛地征引了当时可能得到的材料,向读者介绍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历史,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史,介绍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议会制度。《湘学新报》  相似文献   

18.
《文艺界通讯》一九八二年第五期,刊登了华君武同志在《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览》座谈会上所作的题为《绘画要反映我们的时代》的发言。在谈到美术方面的“自由化”倾向时,他说: 美术方面自由化最集中的是对西方美术的态度问题。如对抽象派、现代派这些东西。  相似文献   

19.
报纸理论宣传是党的整个理论宣传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报纸宣传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落实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任务中,报纸理论宣传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 办好一张报纸固然不能没有新闻,因为新闻是报纸的重要内容。但是,报纸如果没有社论、评论和理论文章等理论宣传,则报纸就会成为没有“灵魂”、没有方向的报纸,并且会对报纸、对读者带来重大损失。对此,毛泽东同志生前是十分重视的。他曾经明确指出:“《人民日报》要重视理论工作”,“要注意发表学术性文章,发表历史、哲学和其他的学术文章”。后来,当他看到《人民日报》有所改进以后,又高兴地说:“现在,《人民日报》有看头了,理论上加强了,也有一些有意思的东西。”为了突出报纸的思想性、理论性,毛泽东同志还主张重要新闻也要夹叙夹议,当然议论要三言两语,点到为止,不能画蛇添足。可见,搞好报纸的理论宣传,并不是新问题,而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是社会主义报纸的一贯作法。  相似文献   

20.
曾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之一的袁鹰同志,最近回忆说:“胡乔木同志对报纸副刊似乎有特殊的感情和兴趣。” 在五六十年代,胡乔木为办好《人民日报》的副刊,的确付出了不少的心血。他经常通过电话、写信和亲自到文艺部座谈等方式,为副刊出主意,定题目,找作者,有时候还要亲自动手修改文稿。袁鹰说:“乔木同志对副刊工作的指导,常常贯彻于一篇文稿的始终,有时候比分工主管副刊的副总编辑还要细致具体的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