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今年2月,人民网发表了一则足以让报界震惊的消息,世界上发行历史最长的报纸、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英里克斯邮报>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停刊,并转为单一的"纯网络版"继续运转.  相似文献   

2.
2008年6月在瑞典召开的第61届世界报业大会上,报界精英们普遍认为,传统报业面临免费报纸和数字媒体的激烈竞争和巨大挑战,包括年轻读者的流失,分类广告的减少,新媒体的冲击等,报业改革势不可挡[1].  相似文献   

3.
1990年8月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第56届年会。国际图联执行局成员、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副馆长纳塔利娅·彼特罗夫娜·伊古姆诺娃出席了这次大会,她就这次大会的情况和感受向报界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瑞典散记     
驳回军事当局的控告作为中国新闻代表团的一员,踏上美丽富饶的北欧国家瑞典的国土后,第一个念头便是想接触这里的报界人士。还在出国之前,一位朋友告诉我,在瑞典,报刊的报道同社会各界发生矛盾时,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的,一切行政干预都不起什么作用。这种过于简单的叙述,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个很奇妙的悬念。时机终于来到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下榻的第5天下午,热情的东道主瑞典外交部新闻司,安排我们访问这个国家五大报纸之一的《瑞典日报》社。  相似文献   

5.
网络时代.一些报纸被迫停刊 2009年2月,人民网发表了一则足以让报界震惊的消息。世界上发行历史最长的报纸、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英里克斯邮报》(Post—och Inrikes Tidningar)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停刊,并转为单一的“纯网络版”继续运转。事实上,报纸被停刊的远非这一家,  相似文献   

6.
大众报业集团在改革发展中为报界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理念和经验.在大众日报创刊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党报之间有这么一个交流机会,是弥足珍贵的.事实上,新媒体之间的沟通交流非常之多,希望今后我们报界也能有更多交流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中国报界俱进会与近代报界群体意识的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国 《新闻大学》2007,14(4):23-34
1910年,中国报界在南京组织了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报界团体——中国报界俱进会,这个以国人自办报馆为主体的同业组织,致力于民族报业的发展,显示出报界群体扩张实力、发挥社会功能的意愿。它的成立大会、北京会议、上海特别大会所通过的系列议案,不仅表明报界的联合范围日渐扩张,且体现了其间报界结社的发展趋向和特征,象征着清末民初报界群体意识的日益自觉。在其存在的三年多时间内,中国报界俱进会从联络同仁,维护报界公益,到督促报界进步,守望时政环境,在近代新闻事业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并展示了近代中国新兴群体的社会生长历程,为探求社会转型时期新兴职业社团与国家政权的互动提供了具体的例证。  相似文献   

8.
1919年成立的全国报界联合会,对推动报业进步、督促政治改良颇有建树,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该组织的章程和上海会议、广州会议所通过的系列议案,不仅表明报界的联合范围日渐扩张,且体现了其时报界的发展趋向。受近代中国报业发展的社会条件及其自身状况的局限,全国报界联合会在北京会议召开之际发生严重分歧,最终解散。全国报界联合会的产生、发展、组织与活动,反映了民初报界群体意识的变动趋势,借此可具体把握报界结社活动的大致脉络与特征。  相似文献   

9.
清廷预备立宪对清末报业发展意义极其重要。在此期间报界的言论环境有所改善;体现宪政以法治国的报律出台,报律规定了报界应履行义务的同时也赋予报界发展必要的基本权利;报律作为社会规范,它不仅约束报界本身,也对行政权力干涉报界的行为有一定的制约;谘议局的设立,亦成为限制行政力量对报馆干涉的重要政治因素;清政府将官报作为推行宪政的载体,鼓励创办官报,这无异是推动报业发展的官方动员。  相似文献   

10.
南都提价引起了报界和理论界以及读者的广泛关注,褒贬不一.笔者以为,南都提价也许会成为中国报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拐点.  相似文献   

11.
《暂行报律》事件是民初报界抵制报律的代表性事件,它集中体现了报界反对报律的普遍要求。在表面上来看,此次事件似乎是《暂行报律》立法程序上存在的漏洞所导致的。但是,如果结合当时的政局变化和报界精英新闻法制、自由观念的发展,就会发现还存在着非常重要的深层原因:绝对的新闻自由观和政党斗争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拐点"下的特殊困境" 拐点"是我国报界近两年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它形象反映了报纸影响力减弱、广告收入下降、发行量萎缩和市场份额减少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笔者会晤一些外国报界的年轻人时,他们都曾称誉:中国报界有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报人队伍。那就是通讯员。友人们饶有兴趣地问:这支通讯员队伍在新闻界究竟居何位置?有何功能?在外国报业中只有特约撰稿人和专栏作者,对中国的特殊报人——通讯员,友人们既好奇又不解。通讯员.全国各报刊、电台、电视台几乎都有,  相似文献   

14.
作为日本新闻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笔祸,"白虹贯日"事件并不仅仅是政府压制言论的结果,其背后有着更加复杂的深层原因.笔者认为,日俄战争后带来的大众化趋势席卷日本报界,报界在激烈的贩卖竞争中发展出"煽动机制",通过煽动民意对抗政府扩大发行量,从而获得经济收益.然而,不断高涨的民意使《大阪朝日新闻》错误地研判了报纸与民众、政府之...  相似文献   

15.
南都提价后近况如何,这是国内报界人士广为关注的问题,下面是本刊记者从南都方面了解到的最新情况.  相似文献   

16.
查国伟 《传媒》2005,(2):18-22
1月5日,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主办了名为"20年改革之路暨报业改革研讨会"的会议,报界名流济济一堂,这次会议同时也是报界同仁们为中国经营报举行的20周年庆生会.中国经营报从创刊到如今历经20载,没有强大的行政支持,没有雄厚的资金背景,完全依靠自身努力一步一步成长为如今的中国主流财经报纸,这张一直游走于体制之外的报纸,承载了太多人对报业体制改革的期待和对报业市场化的憧憬.  相似文献   

17.
潘凯雄 《传媒》2001,(11):14-14
一段时间以来,传媒界组建集团之风日盛,报界有报业集团,出版有出版集团,广播电视有广电集团,如此等等,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18.
胡政之先生早年曾投身报界,但他正式从事新闻工作,是从王郅隆时期的《大公报》开始的。此后,他以成功地主持新记《大公报》而享誉报界,并成为闻名国中的“社会贤达”。了解胡政之在《大公报》早期的工作经历,不仅对深入了解胡政之日后成功的原因,而且对了解本世纪第二个10年的后期中国报界状况,均多裨益。  相似文献   

19.
肖云 《传媒》2000,(9):37-39
报界人士都知道,1998年<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席文举发明了一种新的报纸发行方法,即"敲门发行"法.这个方法是如何发现、完善和诞生的呢?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创刊的美国纽约时报,于20世纪世界局势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在西方报界独领风骚.其成功背后的推动者和支撑者,是报社内部一批深受尊敬的报人.特纳·卡特利奇(Tumer Catledge),就是纽约时报的功臣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