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中学语文课本》上解“乡”为“同乡”。解“叩”为“问”,疑非是。“乡”应是“向”的假借字,“向”是“乡”的假借义,应训为“从前”、“当时”、“当年”等等。宋濂写此文时已届晚年,回忆的是幼时的事,时间跨度很大,解“乡”为“向”是顺理成章的。——这是一。宋濂从师,倍极辛苦;而“同舍生”与他又很异趣,可谓人地生疏。因此,“乡”不宜再解为“同乡”。——这是二。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持汤沃灌” 明初著名文学家,《元史》主修人宋濂,曾写过一篇著名散文《送东阳马生序》。文中叙述了他年轻求学时的艰苦经历。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之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履,久而乃和。” 对这段话里的“持汤沃灌”四个字,有些注释文章给解释成“拿热水烫洗”。如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代散文选》:沃灌,洗的意思: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古代诗文译析》:持汤沃灌,拿热水给我洗;农民机械出版社出版的《古诗文译注》:持汤沃灌,拿热水给我烫。我们认为,从生活常识上来讲,这样的解释是有悖情理的。 第一,从上文看,作者在到达途中旅舍之前,已是“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后。则是“四肢僵劲不能动”,可见受冻不轻。按情理说,冻僵了的旅客进入客舍之后,客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文献中,旅馆的别称很多,如逆旅、传舍、客舍、客栈、邮传、邮馆、候馆、路室、旅邸……不一而足。按经营主权来分,有私营旅馆和官办旅馆。私营旅馆最早的记载见《论语》中:“许由辞帝尧之命,而舍于逆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必修)第二十二课《送东阳马生序》中有一句“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我认为它的断句不妥。“逆旅”是旅店的意思,“逆旅主人”是旅店主人。“寓逆旅主人”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课文注解释译为“寄居在旅店主人那里”,和“住在旅店里”无异,反而显得累赘。由此看来,“寓逆旅主人”实在不如断作“寓逆旅”。再看“日再食”,意思是“每天给我吃两顿饭”。语文课本上对全句译文是“寄居在旅店主人那里,每天给我吃两顿饭”。那么到底是谁每天给“我”吃两顿饭呢?是旅店每天只开两顿饭,还是主人每天给贫困的作者吃  相似文献   

5.
旅店称谓     
小报载,旅店称谓种种: 逆旅——古籍记载:许由辞帝尧之命而舍于逆旅。驿传——传递文书的驿卒和宾客的住所。驿馆——官员和驿卒的住所,凭“虎节”、“龙节”等投宿。驿站——水陆驿道上的旅店,凭“银牌”投宿。客舍——官办旅店。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二册选入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编者对文中“趣舍万殊”一句中“趣舍”的注解是:“趣,通‘取’。舍,舍弃。”言下之意“趣舍”就是现代汉语中的“取舍”,但教科书对“趣舍万殊”的整体解释是:“意思是各有各的爱好。”如果直译,就是“爱好很不相同”,这里又把“趣舍”解释成了“爱好”,而没有了“取舍”的意思。显然,对“趣舍”的解释是值得商榷的。“趣舍”一词在古文中是一个比较常用的固定词语,不少词典在收录古汉语词语时都收入了这个词。《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趣舍(qùshě),亦作‘取舍’、‘趋舍’。进取或退止。…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文《送东阳马生序》中有“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一句。对于其中的“媵人持汤沃灌”,一般书上都解释为“服役的人端着开水给我冲洗手脚”。我认为这样解释是不恰当的。文章写的是作者深冬远行从师之苦。  相似文献   

8.
对韩愈的名篇《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一段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句的解释,各家却有不同的意见。1998年6月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把“句读之不知”一句解释为“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而把“或师焉,或不焉”一句解释为“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这里把“句读之不知”中的“之”当作结构助词,翻译为“的”(一般是不翻译的)。2000年11月版和2003年12月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对此句的解释则改为“不通…  相似文献   

9.
也说"互文"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是互文,具体解释如下: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舍译为“命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是互文,具体解释如下: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舍译为“命运”。  相似文献   

11.
卫电教育小学教师培训教材《文选和写作》及高中语文课本都选有《师说》。文中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教参和众参考书都译为:“……不认为互相学习是可耻的事。”“相”被理解为副词“互相”。译文不准确,有失于文意。一,与全文宗旨悖逆。全文宗旨是论述从师的重要性和以有道者为师的道理,批判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第一段从“师者”的作用、择师的原则和标准方面来论述,阐明了从师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一册荀子《劝学》中“学不可以已”一句,教师用书译为“学习不可以停止”;其他参考书,要么照“用书”翻译,要么就是译为“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一类,很明显,“可以”被当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表能愿的词了,笔者认为不妥。查检《辞源》等古汉语工具书,找不出“可以”这个词条。其实,“可以”不是一个词,它是由“可”和“以”两个词构成的一个短语。那么,“学不可以已”中的“可以”该如何解释,“学不可以已”又该如何翻译呢?其“以”,通“已”。请看其他文献中的佐证:①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九歌·国殇》)——…  相似文献   

13.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课本注释[司业、博士]官名,国子监的老师。究竟什么二叫“国子监”?为什么“老师”又有“司业”,“博士”的官名?解释不甚明白。  相似文献   

14.
1.……之谓也用法:宾语前置格式解释:说的就是……例句:夫子之谓也2.以故解释:因此,所以例句:以故荆轲逐秦王(《荆轲刺秦王》)3.是以用法:“以是”的倒装解释:因此,所以例句: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4.自非用法:连词,用于句首,表假设解释:要不是,如果不是例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5.以……为解释:把……当做例句:梅以曲为美(《病梅馆记》)6.且……且解释:又……又例句: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中山狼传》)7.虽然用法:起承上转下的作用解释:虽然如此例句: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唐雎不辱使命》)8.要之解释:总之例句:要之,…  相似文献   

15.
说《采采》     
《诗·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毛传:“采采,事采之也。”朱熹注:“采采,非一采也。”两说虽不尽同,但都把“采采”视为两个动词的组合。这个解释基本上被后世说诗者沿袭下来。直至清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方提出异议:“此诗及《芣苜》俱言‘采采’,盖极状卷耳、芣苜之盛。”然而现代学者多仍毛、朱旧说。如余冠英先生《诗经选》即注云:“‘采采’就是采了又采”。并将诗的首句译为“东采西采采卷耳”。陈子展先生《国风今译》译成“採採卷耳菜。”高亨先生《诗经今注》也说:“采采,采了又采。”北京大学《先  相似文献   

16.
荡倚冲冒。《黔之驴》 课本注: “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似乎言未尽意。荡,放纵;倚,靠近,冲、冒在这里同义,即触犯。“荡倚冲冒”可译为:(老虎)放纵地靠近驴触犯它。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后狼”、“前狼”,课本未加注释,有的资料译为“后边的狼”、“前边的狼”,不妥。“后狼”应是“后得到骨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第四册中编入了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编者还对其加注为:“又称《阳关三叠》、《渭城曲》。”而配套《教参》对“阳关三叠”又没有作必要的解释。现依据有关资料,对其略加介绍。 先看两种权威辞书的解释。 《辞源》: 曲调名,又名《渭城曲》。唐王维《王右丞集》五《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入乐府,以为送别曲,反复诵唱,谓之  相似文献   

18.
霾两轮兮絷四马对《楚辞·国殇》中的一句话:“霾两轮兮絷四马”,文怀沙先生译为:“索性把两个车轮埋在土中,四匹马也系着不用”;郭沫若译为:“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缰。”二者都说是人为的。而陆侃如、高亨、黄孝纾选注的《楚辞选》则译为:“车轮陷没在泥水里,四匹马又被绊住。”实际上,这两种解释都不甚精当。我认为,这句诗应解为:(尸体、血水)陷没了车的两个轮子,绊住了驾车的马。文、郭二位先生的解释,旨在突出那些楚国将士誓死卫国的决心,但就全诗讲,却不合这场悲壮激战  相似文献   

19.
英语辞格metaphor在国内出版的辞典和一些讲修辞的书籍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译成“隐(暗)喻”.例如,《新英汉词典》译为“隐喻”;《远东英汉大词典》译为“隐喻,暗譬”;《英华大词典》译为“隐喻,暗喻”;《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译为“隐喻,暗喻”;最近出版的《英语修辞格词典》(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译为“隐喻”;冯翠华在其编的《英语修辞格》一书将其译为“暗喻”.  相似文献   

20.
在文言文教学中,通假字常常是困扰师生的大问题,一些参考资料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素质教育新教案》(西施出版社)在高中《语文》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中,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一句中的“舍”看作通假字,同“捨”;《勾践灭吴》中“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句中的“取”看作是通假字,同“娶”,教材课下注解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