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2 毫秒
1.
天人感应的灾异观与中国古代救灾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中国常常以天人感应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去认识天人关系,认识灾祥休咎与人事祸福,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天人感应式的灾异观,使救灾措施披着神秘的、天人感应的色彩。 一、 天人感应式的灾异观 天人感应式的灾异观起源很早。我们在《尚书》中已经能看到对这一观念的推论。比如《洪范》篇说,雨晴暖寒风这五种现象如果都按照一定的规律发生,草木就会茂盛,庄透就会丰收。如果一种现象过多或过少,年成就不好。天子的德行对这五种现象有决定性的影响。天子具有肃、义、哲、谋、圣等德行和能力,雨晴暖寒风就不会错过时节;反之,雨晴暖寒…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面对灾异的发生,帝王往往颁布诏书以自责,这种罪己诏书是基于"天人感应"思想的一种文体形式。帝王在诏书中除将灾异发生的原因归为自身治理政事的荒怠外,还采取一系列措施挽救灾异造成的损失及避免灾异的再发生。  相似文献   

3.
陈瑜嘉 《今传媒》2011,(6):55-56
文本首先回顾了去年一系列校园凶杀案的发生及其报道,并以此为例,观察分析这些不正常事件的频繁发生以及随之产生的相关负面新闻报道,从而总结提出一个争议性的问题——传播悖论现象。媒体对负面新闻的报道反而会增加而非减少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的可能性,这一现象十分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就此,笔者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本质,并从媒介和报道本身论述了如何规避此类现象发生的措施,希望媒体在报道时能够更好的扮演把关人的角色,担当其应有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4.
现象性新闻是对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某些热点现象进行的报道。和传统的“一事一报”的新闻报道模式不同,现象性新闻报道所报道的事实往往能够集中反映某一类现象的若干个事实。现象性新闻不同与一般的事件性新闻,也不同与我国新闻报道中常见的典型性报道。事件性新闻一般有很强的时效性,而且往往有一个完整的情节或事件发生、变化的过程。选材较为单一。典型报道则要求新闻事实涉及的人或事要极具代表性、典型性,并且题材集中单一。  相似文献   

5.
谷峰 《中国广播》2005,(9):70-71
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阐明事件因果关系,揭示实质,追踪与探索事件的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与一般报道方式相比,深度报道更侧重于揭示事物、现象的全面真实、实质及意义,提供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与之相关的事物现象的互动关系的解释和分析以及对前景趋势的预测等,因此更需要新闻人在报道前进行精心组织与指挥,这种策划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的配置和运用新闻资源,以便取得更佳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洪迈《夷坚志》是宋代具有代表性的笔记小说集,其中记录了不少云雨雷电、水旱风雹等气象灾异;反映了宋代民间对多种气象现象的认识;体现了万物有灵、天人感应、善恶报应等气象观念与思想,对研究古代气象思想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静  陈翀 《兰台世界》2013,(10):39-40
洪迈《夷坚志》是宋代具有代表性的笔记小说集,其中记录了不少云雨雷电、水旱风雹等气象灾异;反映了宋代民间对多种气象现象的认识;体现了万物有灵、天人感应、善恶报应等气象观念与思想,对研究古代气象思想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事件现场,电视记者主要承担着现场报道的任务,面对着无数的观众,记者需要手持话筒对当事人或者相关人士进行采访,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也都是需要通过电视记者进行来完成报道,给观众用口述的方式将现场的情况描述出来,同时,将现场动态和环境通过镜头展现给观众。在我国,电视新闻报道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种方式:第一,"完全性现象报道",除了后期编辑必须之外,现场可以将剩下的观众全部完成;第二,"不完全性现象报道",也就是在现场完成采访之后,播音员对其中的一些内容进行讲解,或者记者可以将一些必要的现场背景描述出来。记者在现场报道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记者的素质也应该有很高的要求,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电视记者,很好的现场报道能力是一定要具备的。  相似文献   

9.
胡仁钧 《新闻前哨》2000,(12):10-11
际间经济报道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大凡发生在省(市)际(甚至包括国际)、地(市)际、县(市)际间的关于社会生产方式方面的报道,都属于此。它既有生产方面的问题,又涉及流通、交换等领域,包罗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资源、环境、生态等纵横交错的方方面面。缘此,可以这样说,际间经济报道,是指发生在省际、市际、县际间一系列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并具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报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信息交流的激增,经济报道已跃居各报道之首。际间经济报道也是伴随着这一进程脱颖而出的,并日渐形成了自己…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不少新闻同行在改进会议报道上作了很多探索,取得一定成果,但与读者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会议新闻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基层、脱离生活的现象仍然存在,报道思路、报道模式、报道手法陈旧呆板的问题仍很普遍。会议程序多、出席领导名单多、套话空话多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会议报道中新闻含量、信息含量、知识含量低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这些现象的继续存在,会降低媒体的影响力。因此,改进会议报道已成为各新闻媒体共同面对的现实课题。这里,笔者介绍几种改进会议报道的具体做法,供有兴趣的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由于日本地震海啸导致的核泄漏影响,3月16日开始我国部分地区先后发生食盐抢购现象,“食盐荒”与食用碘盐可以防辐射等谣言盛行.城市恐慌瞬间扩散并引起非理性抢购.国家相关部门迅速反应并果断决策,处理行动第一时间通过媒体进行公布.媒体对于此次危机的报道呈现新特点,控制由危机引发的全国性谣言再次考验了媒体的城市风险报道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面报道产生负面影响原因浅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伯良 《新闻界》2003,(2):15-16
以正面宣传为主,是我们新闻工作长期以来坚持的基本方针之一,也是我们日常新闻报道的基本方法,这对于传播文明,弘扬正气,激励人鼓舞人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不时有正面报道被负面读解、甚至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现象发生。认真剖析这些现象,探究其深层原因,对进一步搞好新闻宣传和报道,提高媒体的公信力,显得迫切而必要。  相似文献   

13.
杨喆俊 《声屏世界》2022,(1):108-109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新闻报道的传播会无可避免的存在语义障碍现象,这种现象在网络新闻报道的标题中尤为突出,对网络新闻报道的有效传播十分不利.文章通过对网络新闻报道在大众传播领域中出现的语义障碍现象进行归纳整理,探寻原因,并试图提出一些相关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4.
张丹阳 《记者摇篮》2004,(8):22-22,37
新闻与出版是信息传播领域中的双子星座,均肩负着信息传播的重要任务。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两者关系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不可否认新闻对出版的拉动以及对整个出版的走向,已经形成相当的支配力与影响力。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步入新世纪以来发生在新闻与出版领域的重要现象.值得有关人士认真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侯森 《记者摇篮》2009,(6):20-20
虽然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已经发生一年了,但回想灾难发生之后,媒体速度之快,报道之全面,内容之深刻,是历次灾难报道中没有过的。但是,在众多报道中,一些媒体和记者违背新闻伦理、缺乏人文关怀的现象仍然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观众对新闻报道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已不满足对新闻现象或新闻发生过程的浅层次了解,而是需求深入了解新闻发生的背景、发生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等等,也就是需求对新闻进  相似文献   

17.
以正面宣传为主,是我们新闻工作长期以来坚持的基本方针之一,也是我们日常新闻报道的基本方法,这对于传播明,弘扬正气,激励人鼓舞人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不时有正面报道被负面读解、甚至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现象发生。认真剖析这些现象,探究其深层原因,对进一步搞好新闻宣传和报道,提高媒体的公信力,显得迫切而必要。  相似文献   

18.
电视的主要符号是直观的画面,它的优势在于对事件现场的再现。如果事件已经发生,如何用电视手法对“故”事进行较好地表现,一直是摆在广大电视工作者面前的难题。对此,我们可以采取扬长避短的方法。一、当事人现场讲述。采访时,请事件的当事人到事件现场,对记者讲述事件发生的经过、原因或影响等,用权威的语言和环境去“再现”。二、相关人物现场讲述。请事件的目击者,受影响者或事件的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现场讲述。三、主持人现场讲述。四、现场资料配画外音。用与现场相关的图片、音像资料,配上画外音加以说明。五、相关物件配画外音。用与…  相似文献   

19.
梅俊生 《视听界》2002,(1):23-2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经济活动日益成为政府部门、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相应地,电视传媒对经济现象的报道也不再拘泥于消息等形式,而是愈来愈注重运用电视专题来对某一经济现象进行深度报道。不过在为数众多的经济报道、经济栏目中,真正有深度、有影响的却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报道已成为新闻媒介的“重头戏”,受众也十分广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经济报道要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必须突出人本思想,通过体现人的经济活动、人与经济现象的紧密联系,以及人在经济生活中的情感与精神状态等,更多地反映经济生活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的本质,揭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