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江南河道总督的设立,对江南地区的水道治理、工程修建、漕运事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江南河道总督不仅与两江总督存在着事务上的合作与协商,更有权力与利益上的冲突与博弈,其位置是否稳固与中央权力及地方权力是否保持平衡有很大的关系.清政府虽专注于保漕,但缺乏对黄淮运进行系统与长期的规划与治理,加之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与河政官员的贪赃枉法,最终也没能改变河政走向衰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河道总督是清代河政实施的中心枢纽,也是清代治河行政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政府环节。清代河道总督一职的设置变更频繁,因此,对其历史沿革进行详细梳理非常必要。同时,频繁的制度变更状况说明清政府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即河道总督的设置面临着通筹全河与分区治理的两难。  相似文献   

3.
总督制是清代地方行政的重要制度之一。传统研究对于总督制度的讨论视角往往局限于乾隆朝以来所确定的“八大总督”的格局,以此为基础进行宏观、线性的梳理,未能将讨论代入到制度的关系与过程之中,因而忽略了这一制度形成过程中的有机与动态。本文所讨论的川陕总督,在清朝初期发挥着巨大功用,几乎贯穿了清前期总督定位调整变动的全部历程。在乾隆朝定格总督部署格局之后,川陕总督这一职务遭到拆分,因而通常被既往的总督研究所忽略,将其简化为四川总督和陕甘总督形成过程中的临时形态,从而忽略这一职务在清前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职务的设置、调整、变动进行还原梳理,以期深化学界对总督制度的形成过程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1895年,清政府为推动“联俄制日”外交,在为筹措对日赔款的政治借款问题上主动倾向俄国,引起其他列强的不满。俄国也企图通过借款扩大在华利益,在中俄借款谈判中多次提出额外利益索求。清政府未能有效保护本国主权利益.最终向俄国妥协。列强在华利益的竞争更加趋于恶性化,导致清政府进一步陷入外交危机。  相似文献   

5.
一、洋务运动 1.洋务派与顽固派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仍面临内忧外患的严重威胁:内有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外部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扩大、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干涉和控制加强。清政府内部。以恭亲王奕祈和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巡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主张“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为体,  相似文献   

6.
[重点难点解析]一、洋务运动 1.洋务派与顽固派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仍面临内忧外患的严重威胁:内有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外部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扩大、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干涉和控制加强。清政府内部,以恭亲王奕訢和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巡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主张“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为体,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即以中国的纲  相似文献   

7.
刘长佑于同治初年出任直隶总督,是因为畿辅地区陷于多种"匪乱",清廷期望靠他平乱致治。其任间,只能以在外督军作战为主,驻衙署时间较少,对其他政务的操理受限,不过,创始"练军"之事可算"亮点"。他在被任用的同时,也不免受到疑忌。其最后被革职,直接和表面原因是不能有效镇压"盐民"起义,就深层原因而言,则与湘系群体势力的趋衰态势不无关联。无论如何,其人对于湘、淮要员主政直隶乃至北洋来说是为前驱。  相似文献   

8.
总督是清代政治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联系清廷中央政府与各省地方政府的中间环节.常设定制八总督虽无明确的任期限制,但却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与科举制度及考绩制度有着内在联系,反映了清代政治演化的基本规律.咸同光宣时期与雍乾嘉道时期相比,总督人选上的满汉比例及总督的任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受湘淮系督抚势力坐大的影响,总督们的任期较大幅度地延长.  相似文献   

9.
1816年7月2日,布朗海岬。南大西洋之上海风强劲。一群海鸥正围着一艘五十米长的三桅帆船"梅杜萨"号乘风飞翔,等待着船上抛下残羹剩饭。船长肖马雷正一脸谄笑地陪着法国新委任的塞内加尔总督在甲板上闲逛,三天前船上的面包炉因为起火而被毁,几天没吃上新鲜出炉的面包让这位总督大人的心情不是很好。肖马雷不得不陪着小心,想尽办法哄总督大人开心。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后半期,伴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对清王朝的侵略,中国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传统的宗藩关受到了严重冲击。同一时期,作为"隐者之国"的朝鲜在闭关锁国政策之下,封建统治逐渐衰落,加之,日本等资本主义列强随着清王朝国门的开启也开始对清之藩属虎视眈眈,朝鲜也面临着严重的开国危机。清王朝向来以体制攸关,尤其重视中朝之间传统的宗藩体制,然而此种情况下,清政府为时局所迫不得不改变旧制,以在朝鲜实施"以夷制夷"之策来应对朝鲜已经临近的侵略危机。从众多层面上看,清政府对朝政策的转变是朝鲜的开国危机与清国半殖民地的程度不断加深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晚清,"以夷制夷"外交策略大致孕育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80年代正式形成,特别是在甲午战争期间,晚清政府秉承"以夷制夷"外交思想,采取了"联俄制日"外交,即利用俄国和日本在华利益冲突,使之彼此制约,以达到抵制日本侵略,保护自己的目的。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朽,"联俄制日"不仅没有达到"制日"的目的,反而为俄所用,同其签订了《中俄密约》,为俄国扩大在华侵略打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2.
有清一代,河道总督在死后受到祠祭的现象相当普遍。清代一百三十二位。河道总督中,死后受到祠祭的就有近三分之一。其祠祭类型更是复杂多样,大体有五种:河神;贤良祠;名宦祠;专祠;地方报功祠。厘清河道总督在后世受到祠祭的各种类型,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河道总督这一行政群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北洋"最初是一个地域概念。1861年,清政府根据地域管辖范围,设立南、北洋通商大臣。1870—1895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被人们称为北洋势力,"北洋"成为李  相似文献   

14.
清代河东河道总督是管理山东、河南段黄运两河,以及附属河流、湖泊、闸座、泉源等水利设施的最高行政长官.其不仅担负着黄运两河的防洪、修缮、挑挖等任务,而且还负责附近区域的治安、巡防、催攒漕粮等责任,是一种行政与军事职能并举的部门.通过对河东河道总督的研究,对我们了解清代东河的河道、漕运、水利设施都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04年末,在上海公共租界内发生的"警世钟案"实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制造的冤案,其实质是列强针对中国人排外情绪的惩戒。它的发生是《警世钟》一书所传递的"文明排外"主张与列强在华利益发生冲突的结果,而此时蔓延在华人社会中的排外情绪则将二者的冲突放大了。清末此起彼伏的排外运动给列强的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列强处理"警世钟"一案时格外强硬。清政府在本案中态度暧昧、抗议无力,很大程度上迁就了列强。  相似文献   

16.
1900年夏季,在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之际,在南方,由美国策划,大买办盛直怀穿针引线,经两江总督刘坤一与湖广总督张之洞联络东南各省督抚,派员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商定(中西宜议订保护长江内地通共章程)及(保护上海租界城厢内外章程)。这就是所谓的“东南互保”。它的出现绝非偶然,是出自西方列强和东南督抚的共同需要,也是当时各种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矛盾的产物。(一)英国策划“东南互保”的原因英国在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得利颇丰。长江流域实际上成了英国的势力范围。英国在此拥有巨大的政治优势和…  相似文献   

17.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B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8.
台湾学者魏秀梅《从量的观察探讨清季督抚的人事嬗递》一文对从嘉庆以迄光绪的各朝督抚数量作了精细的考察,其结论广为学术界所引用。然而经重新统计,其中道光朝总督人数应为51人,并非魏秀梅所论43人。因之,总督任期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1904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与沙俄帝国主义为争夺中国东北与朝鲜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这场战争主要在满洲及其临海进行,但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保持中立。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并请求列强予以保护。但是就中国而言,日俄战争决不是一场局外战争。它的引发、战场及其最终解决,都与中国休戚相关,为什么清政府会采用这一政策?本文拟从国内外两方面具体考察这一政策出台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焕星 《初中生学习》2014,(12):15-15
中国有铁路始于清朝末期。然而清政府腐败、保守、专制,唯祖宗之规是从,不肯接受新生事物。他们把修建铁路、应用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认为修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因而顽固地拒绝修建铁路。1876年7月3日,由英、美合谋,由英国在华的代理人——怡和洋行——背着清政府诡称修建从吴淞到上海的一条"寻常马路",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上海吴淞铁路建成通车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