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静 《新闻世界》2012,(4):181-181,194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日益开放,新闻采访活动也以向社会生活全方位介入,然而,新闻活动的开展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页利,“有偿新闻”、采访暴力事件等一系列不和谐的音符出现在社会主义新闻乐章中,记者采访权遭到破坏。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不良局面,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和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王亮 《新闻三昧》2001,(8):28-29
涉入采访是隐性采访的一种方式。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采访意图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亲身经历和感受事件的真相。记者“冒充”某一特殊身份涉入到新闻事件中是涉入采访的显著特征。涉入采访方式虽然有助于记者获得事件真相,但若使用不当,则有可能动摇记者的客观性,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导致新闻纠纷。那么,如何规范记者的涉入采访呢?这一问题日益引起理论界和新闻媒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记者“冒充”采访不宜提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者“冒充”采访不宜提倡周胜林新闻记者采访,历来有“冒充”一法。从早年的名记者到当今的小记者,从新闻工作经验介绍到大学课堂的新闻知识讲授,都曾有把“冒充”这一采访方法作为采访成功的例子加以肯定。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新闻竞争空前激烈,“抢新闻”...  相似文献   

4.
有 关人士认为 ,只要是法律没有规定保密的公务活动场所 ,都应该公开并接受监督。而新闻媒体又是公民实现知情权的中介 ,拒绝采访就是拒绝公众的权利。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新闻记者的采访特别是有关监督性的采访往往会遭到拒绝 ,甚至受到暴力威胁。受众拒绝采访的原因有三 :(一)新闻采访触及到采访对象的利益。(二)新闻采访侵害了采访对象的合法利益。(三)采访时机不当。面对拒绝采访 ,记者该如何处置?笔者认为 ,新闻媒体应该慎重对待采访对象的“拒绝采访”。要尊重采访对象的“拒绝采访”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新闻媒介有必要尊重采访…  相似文献   

5.
“陷阱新闻”与“隐性采访”、“传媒假事件”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它可以被看作是两者的交集。作为在实践中已变得越来越普遍的新闻现象,“陷阱新闻”有必要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陷阱新闻”导演事件、欺骗式采访和以审判者自居的特征,都是对新闻伦理规范的违背。  相似文献   

6.
采访是新闻记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作的了解客观情况的活动(见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第10页)。无论是报纸新闻的写作,还是广播、电视新闻的制作,都离不开采访。相对于报纸新闻和广播新闻的采访,电视新闻的采访有其鲜明的个性,其突出标志就是“镜前采访”。本文所探讨的“电视新闻的采访问题”准确地说应该是“电视新闻的镜前采访问题”。“电视新闻的镜前采访”(下文提到的“电视新闻采访”、“现场采访”或“电视采访”指的都是“电视新闻的镜前采访”)以其符合电视媒体特点,现场感强,更加形象、生动、逼真等优势,受到了电视记…  相似文献   

7.
在《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姿态”一指的是人的姿势、态度、气度。本文所说的“姿态”则比上述范围宽泛,主要指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既包括主体在对象面前的态度等外在表现,也包含二者的位置关系,比如是平等关系,还是有高下、主次之分等等。由此,新闻人的“姿态”主要指新闻人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也就是新闻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被采访对象,如何设定自我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新闻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摆正与新闻对象、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是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一步。同时,以上对于新闻人“姿态”的理解不仅事关新闻人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更事关新闻人自身成长和职业成就感等大问题,值得关注。尤其是在媒介生态日益浮躁的当下,新闻人与采访对象错位现象频发,轻则伤害新闻人群体的形象,重则导致新闻人产生职业枯竭感,值得深入分析其根源,探寻纠正路径。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的,是记者不公开记者身份而对人物或事件进行采访的一种新闻采访方式。也有人称它为“微服采访”、“隐身(形)采访”、“暗访”、“私访”等。这种采访方式对批评各种不良现象、揭露社会黑暗面,有着极其特殊的作用。随着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加强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多样化,隐性采访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因此,隐性采访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重大的社会题材,由于种种原因,公开以记者的身份出现是难以接近采访对象的。有时即使接近了也难以获得真实情况,特别是生活中的“假、丑、恶”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新闻界掀起了一股体验式采访热。体验式采访的运用,给新闻报道吹来了一股求真务实的清新风气,颇得受众好评。但体验式采访同其他任何一种采访方法一样,也存在固有的局限性,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闻竞争日益激烈.体验式采访在新闻实践中行情看涨,笔者以为,从理论上对它的优势,局限与相应对策进行探讨、研究、总结,实有必要。一、体验式采访的优势体验式采访,也称之为“介入式采访’域‘参与式采访”,对这种采访方法的最贴近的解释当属艾丰老师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所说的:“体验感受,是记者重要的基本采访方法。…  相似文献   

10.
郝娜 《记者摇篮》2010,(7):16-16
精品新闻,就是精心采访、精心写作、精心编辑出的好作品。成功的采访是写出好新闻的基础和前提。业内人士有“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之说,可见采访是写出新闻精品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1.
“监控新闻”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名词,即通过网络等方面的途径获得和本地有关的新闻线索,并进行补充采访,形成一篇本地色彩浓厚,有贴近性的新闻。在报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地方都市报最明智的对策就是在努力扩大信息量的同时,扬长避短,深入挖掘独具特色的地方新闻,打好“地方牌”,给读者提供“人无我有”的信息。监控新闻不仅能使记者以最快的速度搜索到最多的本地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12.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一种职业性的调查研究。不少有经验的业内人士都有‘‘新闻报道是七分采三分写”的体会,可见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根据自己对新闻采访学的研究和采访实践,我认为新闻采访对记者来说,要有“耳聪、目明、口巧、脑活、腿勤”等五个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访中,不少同行每每以“网鱼”做比方,把获取价值大、可读性强的新闻当成捞到了“大鱼”。但数年的新闻采访实践,使我对新闻有了一定的感性触摸和理性认识,我觉得新闻采访的路子与其说是像“网鱼”,倒不如说像猎人打猎更贴切。因此,在新闻从业中,我主张自己能成为一名  相似文献   

14.
在基层当通讯员很不容易,他们下乡采访没有人陪同,交通、发稿也有困难,所以在基层吃新闻这碗饭,不仅要学会“写”新闻、“找”新闻,还更应学会“抢”新闻,以“捷足先登”来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笔者最近在“军中孔繁森——林正书”的家乡采访,就尝到了“抢”新闻的甜头。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有句俗话叫“七分跑、三分写”,这里的跑指的是采访,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采访是新闻的基础,报道的依据,新闻则是采访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闻活动日益丰富和延伸,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无论是负面报道还是正面报道,记者吃“闭门羹”的事件时有发生,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现状及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的新闻采访中,常常听到有这样的说法:“你有什么好点子?”“这个点子不错”等等。什么是“点子”呢?“点子”,就是主意,即在采访写作中,触物于何方?立意于何处?寓理于何事?落笔于何点?“点子”是新闻敏感最重要的体现,它的实质是:从哪个角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新闻价值,才能充分地表现新闻价值。“点子”表现在采访写作和编辑的过程中,但在采访写作中又表现较为突出。“点子”在采访写  相似文献   

18.
论"隐性采访"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下,“隐性采访”成为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常用手法。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方法是无可厚非的,它能使记者获取正面采访得不到的信息和材料,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然而,在法制日益健全,权利界限越来越明确的今天,“隐性采访”稍有不慎就会带来职业道德上的问题,也可能会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道德与法律界限,是新闻记者时刻要注意的问题。 一、“隐性采访”的含义及法律思考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活动中不通报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工作目的,借助采访工具(照像机、录像机、录音机等)…  相似文献   

19.
电话,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记者通过电话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同采访对象对话,了解情况,采访新闻,叫电话采访。快,讲究效率,是新闻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信息时代的到来,加上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对新闻时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话采访作为一种采访方式,最大的优势是快捷。它突破了采访必须见到采访对象本人所带来的某些时空局限,对提高工作效率,赢得时间,是一种有效手段。在美国,新闻界对电话采访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叫做“快餐式采访”。一、电话采访的由来美国是电话采访的发源地。1876年,美国人亚历山大·…  相似文献   

20.
林晨 《新闻三昧》2006,(11):49-49
新闻采访是记者和通讯员进行新闻报道时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也是关系到后期的新闻写作是否全面、真实、精彩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在新闻采访时不仅要注意方法、技巧,而且在采访过程还要有一股“韧”劲,一股“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劲头。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具有深度和高度的新闻作品。面对被采访者的拒绝要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被采访者不合作的情况。这时,采访人不能因为一时的“碰壁”而放弃采访,使原定的新闻报道中途“流产”;也不能一味地胡搅蛮缠,激起被采访者的反感,使采访工作受到更大的阻碍。而是应该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