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是文化的动物,其存在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一种文化的样态,并因此而构成了由自己作为因素的文化生态环境。文化生态与生命个体的关系状态,制约、支配、主宰着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甚至会演绎成生命悲剧的深层根源。《哺乳期的女人》和《雨天的棉花糖》通过对生命个体人性扭曲和异化的悲剧成因进行文化生态上的分析与透视,寄寓了对人类生命存在终极关怀在文化学意义上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而人性异化中的"异化"指的就是在异己力量的作用下,人的主体性受压制导致人的本真自我同现实自我发生分离的现象,主体性与自我实现自由的缺失是人性异化的重要特征。本文对小说《芳华》中主要人物产生异化的原因与其人性异化的表现进行揭示和剖析,同时对人性异化后尚未泯灭的人性产生的自我救赎作进一步的思考与追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所展现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人的自我异化以及人与社会的异化,探讨异化所造成的人与人的冷漠、隔阂与人性的孤独,人的自我散失、变为"非人化",展现海明威对异化的社会与人性的思考,进而揭示主人公哈里在临死前内心挣扎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沈从文认为人性的美好状态应该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边城》是沈从文表现理想人性的经典性作品。《边城》中的人性美体现在:人的生命的自然健康;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融洽。《边城》中的人性美具有传统文化(儒道)的内涵。作品中的人性美不仅在当时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同时对于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今天依然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它所提供的理想人性范式是我们对人类未来永恒的憧憬。  相似文献   

5.
西奥多·德莱塞是一位由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作家。他的作品既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又表现出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特征——人性异化。《美国悲剧》是西奥多·德莱塞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他最受好评的作品。本文旨在以《美国悲剧》为例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来解读德莱塞小说中人性异化的表现,探究人性异化的根源以及对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作为一部反映晚明时期人生世相的世情小说,是以对两性关系的揭示作为展现世情的一个重要手段。小说中人物的两性关系,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并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潘金莲在两性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恶德恶行,说明欲望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会因对它无限制的追求而导致人性的扭曲和异化而走向恶,而潘金莲本人既是男权社会结出来的恶果,又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小说《丈夫》给我们展示了人性异化的生存状态以及人性复归的历程。但由于他在叙事时采用的是男性的叙事视点,因而他笔下妻子老七的形象表现出来的是男权本位文化秩序中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带有男权文化的印记。  相似文献   

8.
从人类对生殖的崇拜、理性原则下的人性书写和市场经济下的人性纠缠三个角度对《蛙》中所体现的生育制度文化以时间的顺序进行阐述。揭示了人类生命的异化与扭曲,并由此引发人们对人类生存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变形记》与《犀牛》这两部作品都是以"变形"为主题展开故事情节的。《变形记》中人是被迫变形,《犀牛》中人是主动变形。两部作品虽存在变形上的被动与主动之分,但都表达了相同的人性异化主题。两部作品中的人性异化主要是由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现状以及人生经历所决定的。这告诫世人,只有自强才能帮助我们摆脱非人的状态,求得人性的完满展开。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的异化到人性的回归--文化与人性演变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异化导致人性的失落。中国儒家文化自汉代发生异化而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由这一文化所塑造出来的必然是片面的人性和单向度发展的人。人性的回归需要文化的增殖,现代化将实现文化和人性价值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11.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第一位用文学手段来表现人的"异化"问题的作家,其代表作品《变形记》深刻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与戕害。而我国作家贾平凹则一直着力于记录中国农村在改革洪流中的种种变迁,其作品《怀念狼》以几个猎人的故事为切入点,透过他们由人变狼的命运历程展现了民众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困境。两部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和傅山既有相似之处:一样的异化,但他们的行为在某些方面还是因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  相似文献   

12.
毫无疑问,“异化”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大主题,奏响这一主题的最强音者当推卡夫卡的不朽名作《变形记》。在《变形记》中,一个活生生的人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确实是骇人听闻的“异化”。然而细究其文,我倒觉得就人性意义而言,主人公格里高尔与其说是异化了,还不如说是复苏了。换言之,格里高尔因其人形的异化而获得了人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13.
欧仁·尤奈斯库的代表作之一《犀牛》,表现的是人的异化和人性丧失的问题。作者指出,在精神文明日渐衰退、人性逐渐遭到毁灭的悲剧时代,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抵制恶性的侵袭,保全自己的人格独立和人性尊严,坚守作为人的价值,这样才能使人性复苏和回归。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小说,特别是六朝志怪和唐代传奇中,常常通过神奇的幻想方式,把人异化为花妖狐怪、神仙灵祗等非人;或者把非人的飞禽走兽、昆虫鬼魂等异化成人。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方式叫做幻化。如:《聊斋志异》在表现社会人生和描写自然万象时,“幻化”是一种最常用的艺术表达方式。随着人与非人的互化,人间、冥界、梦境、异域也随着发生跳跃与转换,扑朔迷离,千奇百怪,变化万端。但无论如何幻化,都是人间社会的投影,都体现出一种热爱人生,寄希望于人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的思想特征。对此,本文将作如下申论。  相似文献   

15.
《哈利·波特》作为文坛的一本畅销书,风靡全世界,反映了现代多元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代表了后现代文学的一种潮流。本文从文学批评、文化人类学、创作原型和人的“异化”几个层面对近十年《哈利·波特》研究做出评述,探讨了《哈利·波特》的文体界定、叙事艺术和文化“寻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诗歌评论家吴思敬教授在《要打中读者的灵魂》一文中说:"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思想、不同个性的人会对同一首诗产生共鸣,就说明了在他们身上存在着某种相同的‘频率’,这相同的‘频率’主要的就是人性——尽管人性在阶级社会中‘异化’为阶级性,但不同阶级间依然存在着共同的人性。"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正是因为表现了这种共同的人性,所以愈久弥香,而其中充溢的人性之美和潜藏的人性之悲则是《边城》独特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卡夫卡,一个是中国清初文人,一个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小说家,国籍一中一西,作品相隔200多年,本不可相提并论。但是,他们的作品《促织》和《变形记》却表现出惊人相同的创作指向,正如钱钟书先生指出的那样:“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谈艺录·序》),在中西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社会情态背后,存在着普遍的“文心”,为我们提供了文本解读的巨大价值。一、创作指向都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会中“人的异化”的悲剧《促织》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但蒲松龄在无意间己隐约触及到了“人被异化”的问题。马克思对“异化”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英国戏剧家哈罗德·品特被称为"威胁大师",他的作品于荒诞之中夹带现实之因素,笔锋犀利且具有冷峻的解剖风格,他通过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解读后大屠杀时代犹太人的生存处境与现代文明之下普遍关注的人性异化问题,本文试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采用文化创伤的研究视角对其戏剧《送菜升降机》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9.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伦理观是关于人性、人的本质、人的解放学说的整体观。基于此,我们采用了内在的、逻辑与实在一致的表述方法。《手稿》中的伦理观,就是从一系列有关人性、人的本质、人的特性、私有制、异化劳动的科学分析中得出的若干伦理结论。  相似文献   

20.
进入现代以来,权力和金钱对人的异化和影响越来越严重。阎真的《沧浪之水》与王跃文的《国画》是我国两部典型的有关官场生存环境中的知识分子小说。面对权力和金钱的诱惑,池大为和朱怀镜最终都选择了屈服,戴上了官场角色所需要的面具。官运亨通后的他们最终在"权力"与"人性"夹缝中迷失成为精神的流浪者。在"权力"与"人性"两极的摇摆导致他们在人格上的严重分裂,身处高位的他们不得不时刻面对心灵的煎熬和灵魂的拷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