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山赋综议     
为了弘扬华山文化,展现华山雄姿,我们搜集整理了历代华山赋十六篇,为之作注语译,纵观这十六篇赋文,思想内容丰富,多角度地再现了华山的人文景观,表达了诸多作者对历史变迁,社会兴衰深沉广阔的感受;艺术表现精湛多样,从铺陈、用典、夸张、想象多方面体现了赋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王焕然 《丹东师专学报》2009,(3):115-120,126
兴礼乐促进了汉赋的繁荣,汉赋则是礼乐的重要载体。赋家赞美兴礼乐之行为。批评背礼乐之行为。礼的表述方式影响了汉赋的铺陈。赋家运用讽谏。与大臣进谏之礼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3.
“赋”字源于社会劳动生活的实际需要,赋体亦是为了满足“赋政”这种社会政治生活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形式。赋政促使了赋体的萌芽、形成与繁兴。赋字、赋政、赋体所具有的朝政实用性、铺陈体物性、宏观包容性则为后世文人从其身上发展和衍生出各种赋的类型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赋文学与洛阳渊契颇深,原因在于赋文学的创作非常重视铺陈。铺陈分为纵向铺陈和横向铺陈,但无论是哪种铺陈手法的成功使用,都要求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拥有充裕的铺陈对象和不一般的才学。而洛阳正好提供了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坚实基础。洛阳有着悠久的历史,使它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可供表现;而且作为中华民族3000多年的文化中心,洛阳曾聚集了大批才华卓越的文人墨客。所以,才使洛阳与赋文学有着这样深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5.
陆贾是汉初著名辞赋家,其《新语》一书因受辞赋创作手法的影响而表现出显著的赋化倾向。具体而言,它包括广泛运用铺陈排比、追求藻采、讲究谐韵等创作技巧。陆贾开了文章的赋化倾向的先河。  相似文献   

6.
宋玉被誉为"赋家之祖",他所开创的赋体文学对后世影响颇深,尤其是夸饰铺陈的描写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中言"自宋玉景差,夸饰始盛"[1:333],可见宋玉对中国赋体文学采用夸饰的写法有首创之功。究其原因,夸饰铺陈的描写手法与宋玉作为宫廷侍从的身份有密切的关系,更与以娱君为目的、讲究铺排夸饰的优语有着极深的渊源。  相似文献   

7.
宋玉被誉为"赋家之祖",他所开创的赋体文学对后世影响颇深,尤其是夸饰铺陈的描写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中言"自宋玉景差,夸饰始盛"[1:333],可见宋玉对中国赋体文学采用夸饰的写法有首创之功。究其原因,夸饰铺陈的描写手法与宋玉作为宫廷侍从的身份有密切的关系,更与以娱君为目的、讲究铺排夸饰的优语有着极深的渊源。  相似文献   

8.
作为清代阳湖文派的代表人物、常州词派的开创者,张惠言对赋也深有造诣。在乾隆后期浓烈的汉学氛围下,他编选《七十家赋钞》彰显自己的赋学复古理念,并以赋体为《赋钞》作序,还对其中的部分作品作了评注。序中他强调以志统赋,同时也不反对物象的铺陈,认为赋应通过穷其物、尽其象以言其志,并对22位赋家的源流得失作了评析。评注和他对"志"的追求相一致,多是对比兴和讽谏意义的揭示。他的赋学思想以后进一步延伸到词中,遂成常州词派。  相似文献   

9.
本从词体发展入手,通过柳词和周词的对比,阐述周邦彦“以赋为词”的艺术创新,即周词“铺陈”特点表现为:环形的结构特点;多角度、多层次的表现特点;浑厚典重,多有“余蕴”的特点。说明只有艺术上的创新,才是艺术发展富有生命力的关健所在。  相似文献   

10.
秦汉文学 1.关于汉赋受楚辞的影响。(提示)汉赋作为一种文体受到了楚辞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它的文体特点上看。首先,赋是铺陈写物的,这是汉赋,特别是汉大赋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以及杨、班诸人的京都,园苑、田猎等赋,都极尽铺陈之能事,  相似文献   

11.
尚奇是汉赋创作实践所呈现出的一种审美流向。西汉赋尚奇物之铺陈,多带有诡奇之气;东汉赋之尚奇则表现为题材的尚奇入怪。汉赋尚奇与汉文化受楚文化的影响有关,也与汉人尚奇谈的风尚有关,更与汉人对辞赋娱人性质的认识和汉赋作家文学创作上的超越心理有关。尚奇是汉赋创作的潜在动力。  相似文献   

12.
汉武帝提倡辞赋的一个原因是出于政治上选拔人才的考虑:奖掖赋家——文化建设的需要;提拔赋家拓边固疆的需要;黜罚赋家——君主专制的需要;倡优蓄之——供奉宫廷的需要。由于武帝对辞赋的喜爱与对赋家的擢拔,文学家纷纷麋集在他周围,赋从此由汉初的藩国走向宫廷,赋家也从王侯的客卿变为御用文人。文士被武帝网罗后,开始了与中央政权的合作,此后文学与中央政权结合得更紧密了。  相似文献   

13.
汉大赋以巨丽为美 ,与汉代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有密切的联系 ;汉代的物质文明为大赋提供了描述对象 ;以巨丽为美是汉人审美的时代风尚。以巨丽为美 ,离不开铺陈、想象、夸饰等艺术思维活动和艺术表现手法。汉大赋所表现的恢宏气度 ,是后世文学作品难于企及的 ;汉大赋作家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批有意识、自觉追求文章华丽的群体。大赋的说教成分某种程度上损害了作品巨丽之美的和谐。其结构未免过于单调或失于生硬 ,铺陈有时过于繁琐 ,连边字用得太多 ,行文少变化 ,夸饰失当 ,美感也受到影响。六朝以后的赋作 ,虽然克服汉大赋的某些不足 ,但灿烂夺目的巨丽也随之消失了  相似文献   

14.
东汉都邑赋家的话语策略成因有四:统治者的政治需要;都邑功能的转变;西汉赋家的率先垂范;儒家经典意识的导向。受其影响,东汉赋家们的话语策略因时代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具有三种不同的模式:前期赋家追寻历史依据以示慎重;中期赋家假借虚构人物以述己意;末期赋家则关注世俗生活以示冷漠。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界有一种很特殊的文体,那就是“赋”。它既不同于诗,也不同于文;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溯其源,它是诗歌的衍变。所以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又说:“大儒荀卿(即荀子)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上见“《两都赋序》,下见《汉书·艺文志》)因此,《汉书·艺文志》把诗与赋列为一门。把屈、荀两家作为辞赋的鼻祖。赋原来的意义是“铺陈”,“赋起于事情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铺陈之。”(刘熙载《艺概·赋概》)另外对赋的起源及其发展在《文心雕龙·诠赋》  相似文献   

16.
从汉赋内容的变迁看西汉赋家的心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赋的内容变化反映了西汉赋家的心态变化,是探索赋家心路历程的重要依据。总体上讲,西汉赋家的心态变化表现在三个方面:矛盾对抗引发的隐逸意识;被迫认同后所形成的颂美倾向;依附王朝权威的兴趣减弱后所产生的疏离意识。  相似文献   

17.
《文选》音乐赋在表现音乐时,隐含了赋家儒道兼有的音乐思想。一方面,赋家受儒家礼乐观的影响和压制;另一方面,他们要抒发自己不同于儒家礼乐观的对艺术、人生的感悟。赋家对传统儒家观念的突破,体现在《文选》诸篇音乐赋中是双层面的。无论是音乐还是文学,都具有人性解放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汉赋以铺陈之法来体物,就汉大赋主要类型与代表性的篇目来看,它的铺陈是一种地理铺陈,亦即刘勰所说的“体国经野”。《西都赋》《上林赋》诸篇皆可为证。汉赋的地理铺陈渊源久远,它源于贡赋制度。贡赋各有等差,故须罗列分明,此乃铺陈之源;贡赋附着于土地,故与地理密切关联,此系地理表现之源。贡赋之地理铺陈于《禹贡》已见端倪,但对《诗经》赋法的片面理解导致未能追溯到汉赋地理铺陈的贡赋之源。  相似文献   

19.
说“赋”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既是诗的“六义”之一,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故特受学人重视。班团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笺》);刘勰则说:“赋者,铺也.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而朱熹又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凡此种种,释义不一。然则“赋”字本义如何?它与诗之“六义”和文体之“赋”有何关系?看来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从“赋”字本义谈起.一、…  相似文献   

20.
刘长娥 《学语文》2006,(5):11-11
汉乐府的代表作之一《孔雀东南飞》,是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它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除了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外,我认为它所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铺陈,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铺陈,也称“敷陈”、铺叙或“赋陈”。是一种详细描述、详加论列的写作技法,古代赋和骈文中运用较普遍。它能淋漓尽致地描绘事物、丰富细腻地表达感情,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那么,这种艺术手法对本诗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