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君波 《新闻前哨》2005,(2):120-120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说你“被人当枪使”,意思就是说你这个人没有头脑,没有主见,是被别人利用了,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也许是“此一时彼一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一些新闻媒体,的确是在有意无意中“被别人当枪使”,并且常常还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2.
干练、白净的高文苏,尽管已是“腕级”记者,却依然保持着多少年的谦逊,见了哪怕是一个初次相识的战士,也会露出和霭的微笑。但你若是以为这个“看上去没有什么”的人实际上“也不会有什么”,那就大错特错了。常常的,当别人豪言壮语地描绘将来如何如何的时候,他已经在不动声色地制造着一声又一声“惊雷”! 智慧而又勇敢,这便是高艾苏留给我的印象。 没有称号的勇士 如果高艾苏的那些经历和成绩发生在部队中某个人的身上,他会得到什么样的荣誉呢?也许会被授予称号?我常常这样想。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对自己立过7次功的荣誉感到不…  相似文献   

3.
古时没有印刷术,书籍的复制要靠手抄写。在那时,被别人雇佣,专为人家抄书;或自己抄书,卖给别人,以求得所佣功夫的薄利,这种活动就叫作“佣书”。这种人就叫作“佣书人”。早在战国后期就已经有了“佣力写书”的记载。西汉武帝时曾“开献书之策,  相似文献   

4.
“情感报道”该是近几年来报纸出现的新文种——我找不到什么现成的词来给它归类,只好用“文种”这个词来表示它的不同凡俗。这是一种用各种文体杂交出来的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 先说它的内容。它是报道人的.但却并不报道人的事迹、经验、成就,所以你无法将它归到往昔的人物通讯的文本里去。在内容上,你说它是真实报道吧.人名、单位可是子虚乌有。一个真实的人如果顶着个假名,尚且难以把握他的言行;一个文章里的人若再挂着个假名,其人其事就更难免被作者信马由缰地演绎了。对于这类报道,你说肤浅吧,它可是已经深刻人的隐私中;你…  相似文献   

5.
红绿灯文化 在德国,几乎没人敢闯红灯,因为银行会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倘若你闯红灯被警察发现,就会留下记录,而银行会马上收到这份“闯红灯”记录。今后,别人可以长期贷款,你却不行;别人的贷款利率5%,你却至少需要10%——因为你曾经闯过红灯,银行认为你是危险的人,对自己的生命不重视。既然你的小命随时不保,银行当然有理由让你尽早还钱。  相似文献   

6.
大约三年前,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在浙江图书馆的书架上翻到了这本名为《阿尔小屋》的随笔集。作者在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宽展幽长的街道并没有把分散的人群拉开隔离,使之拥有相当的空间和心理距离,现代的交通工具把遥远的路途缩短得如电话线一样快:邮递员是绿色的风,所有亦真亦假的远方都吹到你的眼前,你成为别人的故事一如别人成为你的故事;各种各样的信息像原子弹一样不断爆炸,随时侵扰你关紧的房门——你的呼吸、你的默想、你的自语,都成为众人皆知的呼喊。”文字于我仿佛是一种被坚硬金属洞穿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威海劳动部门计划组织一个2000人的失业职工培训班,但实际到场的只有200人左右。有的记认为劳动部门搞了个失败的活动,没法写稿子,但有的记转换视角,却写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好新闻。实际上记在采访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事情并没有像采访之初预想的那样去进行,最终的结果甚至和预期的相反。这时许多记都会自然地想到:这个新闻没法写了。有的记就此放弃;但有的记却从别人的“没法写”处写起,写出了与众不同的好新闻。功夫就差在会不会“脑筋急转弯”。  相似文献   

8.
请你按“是”、“不是”和“不可里否”三个水平进行回答。一1.你是否不计较别人对你讲话的态度?’2.你是否对别人的批评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中的批评耿耿于怀?一3.你是否乐于看到同你关系不好的人取得成绩?{4、你是否经常将自己的失效归罪于客观原因?一5.你是否欢迎原先不如你的人如今超过了你?}6.你是否嫉恨才智不如你的人得到提拔?一7.你听有人讲你的坏话,是否能做到一笑了之?一8.你和别人争吵以后,是否常常越想越气? 9、你是否容易原惊别人不自觉的过失?一10.别人讲话刺伤了你,你是否一定要回敬对方几句?一n.你经常在领导面前夸难同事所取…  相似文献   

9.
戏剧与编剧     
剧作家是尊称,平时被称为编剧。在老戏班子里,编剧被叫做“打本子的”,和服装、化妆、道具一样都是为“角儿”服务的。看戏的人从来不问编剧,只问“谁的戏呀”?这是问“谁演的戏”。被问的人明白,回答的人也明白:“梅先生的”,或答“陈先生的。”没有人说某某编剧的,说了别人也不知道。  相似文献   

10.
钱爱民 《声屏世界》2007,(12):43-43
作家林语堂说过:“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而有了幽默的滋润,人们就能笑对一切,把生活中所有的不快和烦恼统统抛掉。比如,没有生病的时候人们常说“人是累不死的“,可当卧病在床才终于知道要珍惜身体,这反而是“因祸得福”,自然就毋须烦躁;又如,出了机械故障,当别人埋怨无法坐电梯时,你就想正好可以爬楼当锻炼,自然也就心平气和了。所以,幽默滋润也是需要刻意而为的。在这一方面,新闻媒介应该多起“鼓与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三年前,美国弗罗里达州的41岁男子本杰明·史密斯被捕,原因仅仅是他将车停在一家拥有Wi-Fi宽带的家庭旁边,用自己的笔记本“蹭网”。他的被捕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觉得他在未告知此家庭的前提下使用了其“财产”,是个名副其实的“窃贼”,但更多的人认为他并没有犯任何错误,因为他并不是黑客,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什么副作用——除非你坚持“凿壁偷光”也应收费。  相似文献   

12.
报纸质量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是版面设计与文章内容的有机结合,两者相互相承,相得益彰。有了高质量的文章.如果没有美观的版面设计,那就没有冲击力,难吸引受众的眼球。俗话说“人是桩桩,全靠衣裳”,是说明打扮、装饰可以树立人的外在形象,引起别人的好感,增加别人对你的赏识。  相似文献   

13.
慎出书     
郭双年 《出版参考》2009,(12):10-10
一个人能出书当然好,如果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写点美文出来娱乐观众自然是一件好事,假若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的文章波澜不惊,别人看了味同嚼蜡,那还是别出书为好。怕就怕没有自知之明,明明是一根“米米蒿”,楞把自己当成“灵芝草”,那就糟了,即使你皓首穷经,弄出来的竞是“文化垃圾”。  相似文献   

14.
书本上的知识,是别人嚼剩下的馍,是把别人发现的知识传授给你。你并没有读自然的“原典”,“自然课堂”,则是让孩子自己去面对自然的“原典”,以激发他们原创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国际媒介     
《青年记者》2006,(9):66-66
“自由”,是个神圣的字眼。自由是每个人的,也是全体人的。在“自由女神”火炬下的美国,政府和所谓主流媒体合谋假新闻已不是一次两次了,掩盖真相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可别人说了几句真话,就恨得咬牙切齿:“我炸了你!”为了国家政治利益,你有说假话和保持沉默的自由,但你也得尊重别人讲真话的自由是不?“免费”,是个诱人的字眼。在信息技术催生的“信息免费时代”,报业不得不思考:如何面对越来越挑剔、越来越期待“免费”服务的读者。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谓“免费”,不过是技术创新与营销创新的产物。打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喻,“羊毛出在…  相似文献   

16.
一位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他问智者:“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自己愉快,同时也能给别人带去愉快的人呢?” 智者看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很难得了。我送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西方人似乎比中国人更多些自省意识。我曾从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西方某家大公司的老板派人去参观另一家大公司,参观人员回来之后向老板汇报别人的技术和管理如何落后于自己公司,结果挨了老板好一顿训斥。老板说,我要你去参观,就是要你去发现我们跟别人的差距,我比别人好的,你不说它不会跑掉,别人比我好的,你发现不了,我们就永远也赶不上。这样的事在中国不太可能出现,我们最流行的做法是通过别人论证自己的正确和英明。西方人这种自省意识与基督教的“原罪”观念有不有关联,我没有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西方人好像并不把这种自省意识看成是丢了脸面,要不,卢梭当年就不会写《忏悔录》,德国总理就不会因为“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而向犹太人谢罪了。从西方跑了一圈回来的老鬼最近出版了一部非虚构的长篇小说《血与铁》,这本书因为它的忏悔意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  相似文献   

18.
继“王锋恋”、“李铁绯闻”之后,“张王恋”是近来有些媒体爆炒的又一大热点。在报道过程中,那些娱记们可说是挖空了心思,用足了劲头,甚至有的还吃尽了难言的苦头。  然而,这一切最终换来的是什么呢 ?据最新报道,所谓的“张王恋”其实“完全是一个有预谋的新闻炒作”,除了绯闻主角之一王海珍大出风头之外,对于媒体、娱记和读者来说,不管其有没有先见之明,事实上还是着实被人大大地“耍”了一把。有一句不恰当的话说,这是在“集体意淫”。不过,更令人心寒的是,这一绯闻事件的策划者竟是南方某大报的一个记者。这就不啻于说众…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与写作》2007,(1):62-62
从2007年起,“传媒人健康”与您见面了。传媒人,在“信息高速路”上的辛勤耕耘者,高压力、快节奏,使我们的生命常常处于透支的状态。但在唱响“健康是权力,是尊严,是财富”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再不珍重生命了。我们,比别人更能体会生命的价值,我们应当极大地去享受生命。那么请你走进“传媒人健康”,劝君多采撷。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克隆”是英文CLONE的译音,通常地称之为对原本的“复制”,大多应用于无性繁殖,是当今世界上的一大技术创新。然而, “克隆”这种没有被推而广之的新技术,却与风马牛不相及的电视节目结下不解之缘,被电视界广泛运用,频频出现在荧屏,各家电视台“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家常便饭和专利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