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天然管道。对于在"天然管道"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主体——教师,提出了什么要求呢?动情于自己的职业,动情于课文,动情于言表,动情于学生。不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不能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架起情感教育的桥梁。要教师动情,则要有对学生的爱才行。只有热爱学生,感情真挚,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也会因为教师的"爱"而具有活力和生命。最重要的,是要动情执着于自己所从事的这份职业,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以,教师走进课堂,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要给学生轻松、愉快、慈祥、富有朝气的感觉,教学时使用的伴随语言一定要优雅得体,庄重潇洒,风趣幽默。  相似文献   

2.
教育没有了感情,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了水。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牢牢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感受到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本文阐述了在"教师情、文本情"的基础上,如何让孩子在语文课中动情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3.
教育活动是人的社会性活动,必然有情感的存在。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必然具有一种关于教育的情感。教育情感应该是一种基于普遍人类情感而又高于这种情感,针对教育活动而产生的对于教育活动相关者的爱与关切之情,它的本质是爱的体验,包括教育信仰、教育道德感以及教育理性三个部分。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要形成这种情感,教师必须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会以理性的方式把自己对于学生的爱以及对于教育事业的爱贯穿和统一起来,简言之就是要用理性的爱把普遍的情感转化为职业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认知技能水平,更应具备良好的情感素质。然而,传统教育往往只注重对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忽略和弱化了教育的情感目标。教师只有在语文教育实践过程中充分渗透情感教育,才能真正寓情于美,以美动情。这就必须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充分调动一切因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达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5.
有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如果没有情感,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不融入自己的感情,不能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讲解起来也会很枯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现状分析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素质教育,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仍然占教学的很大比例。学生们为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一个高分而不  相似文献   

6.
在人的心理的知、情、意三维结构中,情感是不可缺少的有机动组成部分."情"更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任何没有动情的语文教学都不会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而人的情感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的情景和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情感的教育作用,善于创设课堂情景,使语文教学的生动形象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升华.情景教学法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尤其应当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学生减负,教学增效”摆在教师们的面前,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来达到教学增效。教学中教师的情感,首先源于教师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神圣之爱,从一位教师充满爱心的教学里,奔涌出来的是一股极大的感染力。教师的情感还源于教师对所授学科的热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对知识兴趣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所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教师的情感还源于教师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只有把教书育人工作当作事业来追求,而不仅仅当作职业来从事,教师才会全身心地投入于教学,就像演员全身心地进入角色一样。教师想教、爱教是学生想学、爱学的前提和关键。教师的情感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最有力因素。当学生感到学习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时,他们就会更乐意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给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认识上引导学生充分的思维,而且要在情感上与学生不断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师生之间只有保持心灵上的交流,才能创设一个和谐、祥和...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教师不仅要敬业爱岗,善于学习,在业务上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自己,而且还要以自身的情感去爱学生、感染学生,教师只有情感投入,从真正的爱生之情出发,教育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他们渴望真情和爱。在教学中力戒师道尊严,注意师生平等。我们要尽力摸准学生的动情点,以情促知,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与教师共鸣。寓情感于教学之中,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开发学生的智力。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提供了真、善、美的标准;而语文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完善学生人格,而且也展示了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培养自己的教学情感呢? 首先,良好的职业情感是教学情感产生的基础。 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要想使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产生深厚情感,就必须对该职业有深刻的认识。既要充分认识教师的劳动特点,又要充分认识教师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这样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复杂繁重的工作,自觉地更新教育教  相似文献   

11.
<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对于学生来说,每一次阅读实践,都是独特的生命体验,任何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都代替不了师生的情感作用。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情感贯穿始终,让阅读教学因情感而有效、因情感而美丽。一、营造亲情氛围,以爱引情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营造亲情氛围,以爱引情。首先是真正实现师生平等。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应创设多种情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  相似文献   

12.
李雅冰 《儿童音乐》2014,(10):56-57
正艺术教育就是要遵循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情感为纽带,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自觉、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目的。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以"境"唤情,以"情"激情,以"行"动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艺术熏陶,培养美好情感,成为情操高尚、情感丰富的人。一、以"境"唤情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蕴含在作品之中,而学生常因为与作家作品的时空距离而显得很难投入,所以作品给予学生的感情传递就十分淡漠。要想让这个现象得以突破与改变,这时候,教师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着更直接的感染力。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受到学生的尊敬,在教育过程中才能真正起到主导作用。教师以自己对学生的爱,换来了学生对自己的爱和尊敬。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利用好情感因素呢?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人格不可辱,自尊心不可伤害。一视同仁,掌握方法,因势利导,注意场合。教育家爱默森说过一句话:"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谁掌  相似文献   

14.
思想品德课,如何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关 键是要让学生动情。为此,我们十分注重了思品课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方法的探究。 一、以教师之情熏陶学生之情 教师的道德情感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育因素。教师只有积极主动地把健康情感表达出来,才能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动之以情,教师自身就必须对所教内容有真实的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地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充分理解教材,细致地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准确地把握情感兴奋点,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过程设计好教学程序和方法,用生动感人的教学语言和表情(情态语言)实施教学。  相似文献   

15.
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情绪的参与,而学生的学习情绪总是在教师的教学情感感染下逐渐萌发的。所以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如下三点: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情绪;对学生要有充满爱的情感;对学生要有平等、尊重、公平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如何激发培养学生情感,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要以教材(文本)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在“动情”上下功夫。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就有不少感人的美文,要发挥教材的感人魅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下掌握知识与技能、辨别真善美、学做真善美的人,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真的受感动,教师动情才能将抽象符号中蕴藏的“情”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情”,师生面对面的情感撞击才是最激烈、最有效的真情传递。这样,我们的语文情感教育目的才能达到。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一、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师生情感协调的基础。学生如果经常感到教师对他的爱,对他个性的尊重,便会激发出健康的情感,更容易变得生机勃勃,从而产生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和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上生命的涌动与成长。一、有情感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动情地朗读,可以充分发掘文章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融入情感,体  相似文献   

19.
在初中阶段,教师怎样才能把美育渗透在数学教学中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审美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应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在教学活动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诱导学生创造美.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审美意识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就是情感教育的目标,情感教育的实质就是审美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有审美教育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要有审美意识.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既肩负着各种专业知识传授的责任,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传播知识的  相似文献   

20.
自学能力作为一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它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1 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仅仅教师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