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台湾智库文化出版《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一书,讲述被称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对以西方形式离婚的怨偶七年的婚姻生活。作者张邦梅,第三代旅美移民,是徐志摩元配张幼仪的侄孙女。她在大学阅读“现代中国诗人”时,慕名研究徐志摩,才知道徐志摩的元配是自己的姑婆张幼仪,并回想起曾在一次家族聚会中见过她。后来,她鼓起勇气与姑婆谈起这段不适合的婚姻,一谈五年。令人遗憾的是,当张邦梅将她的这篇毕业论文改写成传记文学时,张幼仪却去世而不能成为这本书的读者。书  相似文献   

2.
徐志摩一生翻译过很多英语文学大师的诗歌,而他译介的英语小说则相对较少,在这些为数不多的小说中,曼殊斐尔(Mansfield)的作品占据了重要位置."曼殊斐尔"这个译名也是由徐志摩最先使用的,相对于后来一些学者使用的"曼斯菲尔德"这个译名,前省在发音上更符合中国人对女性称谓的审美需要,后者在发音上则更忠实于"音译",这种细节上的差异反映出徐志摩主观上对"曼殊斐尔"的情感期望,这种期望一方面来自于徐志摩本人与曼姝斐尔的私交,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当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3.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幼申.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徐志摩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更是一名骨子里的“浪漫理想主义者”.大家都熟知他在剑桥大学时所写的《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偶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然而他在美国的留学岁月却鲜为人知.笔者利用在美国访学的机会,实地查阅了徐志摩在美国克拉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档案馆的学籍档案、日记和书信,部分了解了徐志摩在美国的留学经历.  相似文献   

4.
徐志摩书信的最新编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洋洋四十余万言的书信集《志摩的信》(上海学林出版社版)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这是虞坤林同志近年继《徐志摩未刊日记》(外四种)和《徐志摩墨迹》(与吴德健合编)之后的又一本新著。著名作家、《徐志摩传》作者韩石山先生特地为此书撰写了序言,认为“这部书信集,可以看作是一部徐志摩自传的片断”,“等于又体味了一次徐志摩的感情历程”,“对于了解那个时候,对于订正一些史实的错讹,不无裨补之功”。因此,无论是对文学爱好者,或是徐志摩研究者、地方文史工作者来说,它都是一本有用的好书。手此一编,可以不必再在尘封的旧书老报刊中苦苦翻寻,而让我们直接从这一  相似文献   

5.
最近因为写《陆小曼传》,查阅了不少资料,在上海图书馆看旧报时,发现徐志摩、陆小曼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徐志摩在1929年9月29日《罗宾汉》上发表的《严正声明》,另外一篇是陆小曼在1932年3月24日《晶报》上的《陆小曼的一封信》,疑是佚文.为此,我立刻查阅了《徐志摩全集》和《陆小曼诗文》,里面没有收入这两篇文字.  相似文献   

6.
虞坤林先生整理编辑的《徐志摩未刊日记(外四种)》,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对研究徐志摩更是一个贡献,由于徐志摩早期日记的面世,对徐志摩的研究和评价,有重新审定的必要。日记是研究作家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而徐志摩在他人生的转折点或紧要关头都留下了日记。1911年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去杭州府中求学,写了《府中日记》,1918年他赴  相似文献   

7.
看拍摄电影《庐山恋》查尔斯·纳尔西亚他(灰上衣、白衬衫、没打领带)热情奔放地高呼:“啊,我爱你。”她(粉红色衣裙,项链上镶着一颗鸡心)兴奋得声音有点发颤地说:“再说……再说一遍。”他(坚定地)说:“我爱你,我爸爸和妈妈也爱你。”她(投入了他的怀抱)纵情地叫着:“亲爱的。”  相似文献   

8.
当今,说某人是个天才人物,未见得全是夸赞,然而,对于徐志摩,却只能这么说,否则你解释不了,一个原来没有想到写诗的人,会在短短十年间,成为上世纪中国最著名的诗人;更无法解释,好些名人因多角婚恋而身败名裂,至少也是声名受损,独有徐志摩却是,每经过一次婚恋,增加人生的一重光彩。他身边的每个女人折射着诗人的一个优异的侧面。纵然是他遗弃了的女人,到老也还是深深地爱着他。徐志摩第一任夫人张幼仪,晚年就说过:“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说不定我最爱他。”  相似文献   

9.
《新闻天地》2010,(11):45-45
徐志摩书房里挂着她的剧照、她的舞衣:走向生命倒计时的梁实秋,睡梦中还会念叨她的名字;因为她.正在苦恋张兆和的沈从文也曾动过心……  相似文献   

10.
读到铁凝的《母亲在公共汽车上的表现》,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我亲眼见过我母亲挤车时的危险动作,远远看见车来了,她定会迎着车头冲上去。这时车速虽慢但并无停下的意思,我母亲便会让过车头,贴车身极近地随车奔跑,当车终于停稳,她即能就近扒住车门一跃而上.她上去了,一边催促着仍在车下笨手笨脚的我——她替我着急;一边又有点居高临下的优越和得意——对于她在上车这件事上比我机灵。每次同乘公共汽车的时候我都是被母亲‘率领’着上车,总是母亲比我‘忙乱’而主动,比方说,当她能够幸运地同时占领两个座位,而我又离她比较远时,她总是不顾近处站立乘客的白眼,坚定不移地叫我去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