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月19日起,全国范围内近20万通过自主招生联考初审的考生将陆续走进各大城市的考点,开始高考之外的另一场规模最大的"小高考",最终获得录取资格的考生,将获得高考成绩5至30分的优惠。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场国内一流高校对各中学"尖子生"的"组团"捕猎。自2003年正式实行自主招生考试,自此变成三大一小的四个"联盟"。由清华大学和北京大  相似文献   

2.
新闻榜     
《中国新闻周刊》2004,(23):12-12
贾树川:大一学子策划高考舞弊案 西北民族大学法律系2003级学生贾树川6月16日从兰州被押解回河南,他被疑为今年河南镇平高考舞弊案的最高策划者。 被贾树川组织参与舞弊案的是一群高二学生,其中一部分通过各渠道获得进人高考考场的资格,负责把试题带出考场。另一批则作为“枪手”负责答题,然后把答案汇总后通过手机发送给场内考生。贾树川本人也在兰州答题,再传给河南。据统计,目前37人涉案,包括贾树川在内,5人被刑拘。 今年另一起严重的高考舞弊案发生在河南濮阳县,与镇平县不同的是,濮阳是多名教师涉案。目前该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县教育局局长和涉案中学校长已被免职。  相似文献   

3.
1991年高考的小作文试卷,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一轮满月”作参考材料,把“圆”想象成另一个物体,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想象作文。想象作文主要是考察考生的想象能力和文字描写能力。针对教育中还存在“满堂灌”和“题海战术”偏向,瞄准21世纪所需人才的要求,重视培养和训练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在去年“高考”的第一天,深圳一位考生不慎将准考证遗留在出租车上,无法进入考场,考生和学校情急之下向正在进行高考现场报道的深圳广播电台交通频率《新闻早班车》“听众短信平台”发出求助短信。直播间的主持人第一时间将这条短信进行直播报道,已开车前往其他地方载客的出租车司机听到这则消息后,在车上找到准考证,马上调转车头,把准考证送到该考生手中,考生得以及时进入考场。笔者认为,《新闻早班车》之所以能够把常态化的高考报道做得如此精彩,在于整组报道巧用了以下“新概念”:一是“民生新闻”概念——该组报道选取当天市民最关注的民生事件“高考”作为重点,精心策划;  相似文献   

5.
王若松 《青年记者》2009,(18):24-25
报道内容已偏离“素质教育”的舆论导向 一年一度的高考新闻已落下帷幕,媒体纷纷将视线的焦点投向新生开学的报道上面,在分享着众多考生历经高考洗礼之后迈入高校大门的喜悦时,一则标题为《山东部分高分考生因“综合素质评价低”被退档》的新闻映入笔者眼帘,大致是说在今年高考招生中,临沂师范学院投档考生中有十几名考生由于“综合素质评价低”而被退档,同时也有刚上投档线的考生因为“综合素质评价高”被录取。据悉,这是山东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依据以来,首次出现投档高分考生被退档的情况,因此,新闻一经发表,来自社会各界褒贬不一的声音便不绝于耳,把这条中规中矩的高考改革报道推到了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6.
今年全国统一高考结束了。回眸沪上主要报纸对高考3天的新闻报 道,可以发现各报均注意把握舆论导向,积极投入,报道面广量大,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图片新闻各显风格 7月7日是全国高考第一天,上海各主要报纸都派出记者“赶考”,将采访镜头聚焦于各区县主要考场。新民晚报、新闻晚报当天都在一版醒目地刊发了申城8万学子早晨赶考之景,不约而同地将赶考的新闻图片作为一版头条。新民晚报记者以娴熟之技抓拍了一群考生含笑步入卢湾中学考场之景,考生们富有朝气而信心倍增,给读者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印象。此幅照片的构图一改以…  相似文献   

7.
时下已是六月,气温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变热。然而,在这个月份里却又一件事的热度明显超过了天气。这个“事”就是高考,随着去年高考日期的调整,六月就和高考结下了不解之缘。高考对于考生和家长而言,意义的重大无须赘言,而高考之后,如何选择正确的对自己进行评估,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则是这个“意义”中的重中之重。这个选择中包括两个方面,院校选择和专业选择。虽然这二会在一定的程度上被考生的成绩自然区分,然而也离不了家长及考生自己审时度势,这一点在后的表现上尤为明显。考前夕,北京市教育科学院,IMAP教育研究院,天利信息网,搜狐教育频道等四家单位组织了一场考前咨询,名教育心理专家张贵良,就步入高校前的专业选择与广大考生家长面对面交流。  相似文献   

8.
根据高考阅卷,今年考生在作文上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的问题: 一、偏离题意 偏离题意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审题不清,诚信的含义是诚实、守信用,有的考生把“诚信”等同于“诚实”,审题不全面。还的考生把诚信理解成为“诚实+自信”或“诚实+信仰”;有的考生把“诚信”拔高为“忠诚”。二是转移话题。这种作文开头尚能扣住话题,但越说越离开话题,直到完全转移话题。 例如有一个考生是这样展开论述的:诚信很重要──诚信属于精神文明建设──只有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培养好大批人才──人才很重要,要珍惜人才,培养人才。三是另起…  相似文献   

9.
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从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至今,高考不再只是学生的一场考试,已经发展成“全民高考”,与之相关联的不仅仅是考生及其家长,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可以消费这个新闻。那么,新闻媒体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目前的新闻作品又是否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呢?  相似文献   

10.
王豪 《新闻三昧》2004,(8):29-29
一年一度的高考终于在媒体的喧嚣声中结束了。回顾一些报道却带给我们很多忧思。有些嗅觉“灵敏”的记对今年的高考进行了“深入挖掘”,抖露出了很多抓人眼球的新闻,如:“南京一位考生考前为减压到洗头房找小姐”、“一考生因为前面坐的女生穿衣太露、香水味太浓影响发挥”、“一考生因为迟到两分钟被拒绝入考场”;等等。  相似文献   

11.
杨志刚 《新闻窗》2010,(1):95-97
每年高考来临之际,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中学的考生往往受到媒体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很多相关部门都要为高考“让路”,尽可能向考生提供各种“便利”,从各种车辆的喇叭声到建筑工地的搅拌器等,都要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实行“禁鸣”。相对而言,社会对广大农村中学的考生就没有如此高度而集中的关注,但高考对于他们具有同样甚至更为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田田 《军事记者》2002,(11):45-47
一、媒体炒作的冷与热每年的高考,都是全国考生、家长的头等大事。往往还未进入7月,考生和家长便如临大敌,而大大小小的媒体却如过节一般,早早搭起戏台,唱起了名目繁多的“高考经济”大戏,什么保健品、高考房、高考套餐、高考状员出高招、考前预测、考后分析,你方唱罢我登场。不知怎的,今年媒体格外沉得住气,进了7月,也没见擦出多少火药味来。实在令人心里纳闷,媒体都忙着炒什么去啦?一日到网上溜达,见到一则消息,才恍然大悟。上面说,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已呼吁各媒体“决不炒作高考”,因为“高考是中国一年一度的教育工作,为…  相似文献   

13.
高考命题全国统一,这对中学各科教学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和指令性,围绕高考“指挥棒”转,似乎成了一种难以改变的事实。所谓高考“指挥棒”,其实是说高考命题是一种强大的文化指引和文化规范力量。出什么类型的题,控制在怎样的高度和难度,当然会引起中学各科教师、考生、将成为考生的学子及其家长们的极大关注。而语文试题,特别是其中的作文试题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从恢复高考至今,作文命题年年变化,在应对这繁复多变题目的试卷中,有一些现象已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作文试卷中的“作假”令人德国1998年作文考题三选一。其中…  相似文献   

14.
2003年的高考刚刚过去。在中国恢复高考25午后,今年的高考非常独特:它正赶上中国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SARS之灾。考期也比以往提前了一个月。 历史上,和这届高考一样特殊的,大约只有1977、1978年的高考。有趣的是,如今时光流转,当年的考生已经做了家长,他们的孩子却是今年的考生。  相似文献   

15.
高考因为关注度极高。牵动着社会的神经和不少人的心弦。因此.一年一度的高考注定成为各媒体报道的热点和重点。高考期间,各重要考点都会聚集各路媒体记者。他们穿梭于考生与家长之间,调动各种手段,捕捉采访对象,抓紧采拍新闻。这几乎成为每年高考考场内外的一道风景.“高考新闻”占据了包括央视等各级各类媒体的重要位置和时段。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三昧》2008,(7):F0004-F0004
中国高考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延期高考3日在汶川地震灾区开始,十多万名考生参加,其中有7名受伤未愈的考生出现在两个专门设置的“病房考场”。两个“病房考场”分别设在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和四川德阳市人民医院旌南分院。  相似文献   

17.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二十年来,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无需在此赘言。然而,从近几年的招生情况看,走“后门”的现象似乎成了公开的秘密。“七月份考学生,八月份考家长”,并非空穴来风。诚然,今天的“后门”比以前的“后门”要小得多。它不会把一名大字不识的人送进高校。但是,它可以将本应上热门专业的考生录取到冷门的专业;它可以将本应上重点学校的考生录取到一般院校;它甚至可以将未达录取线的考生送进大学。所以,每年高考前夕,有关部门领导总反复强调严肃纪律的话,目的是让考生  相似文献   

18.
天还没怎么热,有关高考、中考的报道就开始升温。一些媒体紧锣密鼓地策划点子、推出报道,或分析今年高考趋势,或请历届高考“状元”现身说法,或邀名师、专家点拨,可谓用心良苦。大部分的报道和活动,体现出浓浓的“关爱”之情,除了提醒考生怎样调节心理、注意身体外,更多的是着重分析考生在班级、年级、全校排名优劣的关系,怎样复习,怎样抓分,甚至有名师在电视上一项项地为考生“抠”小分,关照这个不能漏了,那个要特别注意;还有的  相似文献   

19.
时下又是高考的季节,广大考生、考生的家长以及与考生有这样或那样关系的各色人等都在密切关注着一件事情——即根据预估的考分填报志愿.据美国教育学家多年来的研究结果,一个人第一次进入的学科领域将决定着其终生的思维方式,即便该人后来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换了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其思维方式也不会有根本的改变.另……  相似文献   

20.
张晓嵘 《新闻世界》2008,(11):50-51
2007年6月25目,受到上百万安徽考生和家长关注的高考分数线公布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文科分数线比预期低了很多。与此同时,文科考生纷纷对自己的文综成绩比估分时大为减少产生疑惑。次日,《新安晚报》A5版稿件《文科分数线缘何大跳水》对这一看似平常却又反常的现象进行了报道。第三天,各大媒体出现“安徽文综分数线漏统”这一消息。在当年的安徽新闻奖评选中,凭借对重大事件的敏感和预见性,《文科分数线缘何大跳水》获得了安徽新闻一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