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初期,作为清华大学外语系德语专门化(德语专业)的一名学生,季羡林购买了德国原版的《荷尔德林全集》,阅读和翻译了荷尔德林这位德国诗人的许多诗歌,先后发表了《现代才被发见了的天才:德意志诗人薛德林》和《近代德国大诗人薛德林早期诗的研究》,对荷尔德林在中国的早期译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诗的“建筑的美”,在本质上,是附属于诗的“音乐的美”的,与之同属听觉,而不大属于视觉。作为诗意的载体,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属于听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符号的符号,当然也属于听觉。正如音乐属于听觉,记录音乐的乐谱也应属于听觉一样。只是由于洋为中用,新诗分行分段排列,其文字呈现才有了时间及空间的双重性,才有了听觉及视觉的双重性,诗的“建筑的美”才被发现,才被提出。但它绝非绘画、雕塑、建筑以及舞蹈那种真正的空间艺术,纸上的文字的诗,一经朗诵或歌唱,其虚拟的“建筑的美”又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3.
在上世纪之交,德国诗人荷尔德林以诗人特有的敏感与忧郁对诗的未来提出了质疑:“在这贫瘠的财代,诗人何为?”一个世纪匆匆走过,这个世纪或许是诗所面临的最为尴尬窘迫的时代。人类凭借技术理性的锐利,构筑起物欲膨胀的世界文明。然而,物欲世界的极度膨胀与精神域界的渐进医乏却构成了互为俸逆的二律背反。诗的神圣仿佛是弃置久远的荒凉庙宇,诗的言说几乎丧失了所有的语境空间,诗人在这近乎窒息的语境空间里蜕变成孤寂的守望者和行为怪异的边缘人。关于诗,关于诗的思,已成为如此遥远而陌生的话题。一位哲人说过:我思,故我存在。…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的语言有数千种,不同文化种族的人思维习惯也不尽相同。萨丕尔的《语言论》在第一章《什么是语言》中,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假说:语言决定思维。但是总会有人认为,自己可以做到不用语言来思想。萨丕尔将这种现象的产生归为两个原因:其一是没有能够区分印象和思维。我们不需要语言就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印象。而当我们把一个印象和另一个印象在意识上发生关系,便需要语言的辅助了。印
  象之间关系的产生,就是思维的过程;其二是将语言与听觉符号错误等同。语言可以用运动符号或视觉符号一个对一个地代替,仅因为一个人不觉得有听觉符号存在就否定了语言的存在,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5.
电视媒介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向受众传递信息,视觉语言、听觉语言和复合语言构成了电视语言系统。对于电视新闻来说,画面语言是它的基础语言。电视新闻就是靠具有形象特征的画面和声音同步进行信息传递、叙述事实的。一条优秀的电视新闻是声音和画面(包括字幕)完美统一的结晶。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好的新闻体裁由于没有充分运用电视画面语言的独特优势,而未能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书评家在读者看完全书之前,就泄露书中的“惊天大秘密”是不道德的。就像你看延时直播的球赛时,有人把比分提前告诉了你一样。 我保证不会说出序幕里杀害卢浮官美术馆馆长的凶手是谁,也不会预先说破死者用自己的尸体精心设计出的身体符号到底代表着什么,但我不得不转述一下《达·芬奇密码》中的另一个大秘密,好在它虽与本案有重大之利  相似文献   

7.
东西方传播观的差异“我思,故我在!”没有比笛卡尔的这句话更能一针见血地概括西方近代社会的特点的了。“我思”意味着我们人类是理性的存在,西方的近代社会可以说是人的理性能力得到高度发挥的社会。追溯西方近代社会,人们都用理性的目光去理解世界,其结果带来了科学和技术的飞跃性的发展。在人类所具有的理性和感性两个特点当中,西方的近代社会更加肯定和重视了理性这一特点。自从有了笛卡尔的这种豪迈宣言以后,西方社会的发展一直是以人的合理性为中心的。即,绝对地信赖人所具有的理性,以此为基础,把历史的发展和进步视为理所当然,进而…  相似文献   

8.
广播电视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体,受众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接收节目信息的。所以,声音和画面就构成了广播电视传媒中最重要的语言载体。但是,怎样才能让受众静下心来,收听或收看你的节目,接受你的观点呢?笔者想就广播电视声音中记者、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口头语言的表达,谈点自己粗浅的看法。第一,要着重体现广播电视口头语言的个性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9.
收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每大接受新闻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电视能以全方位的综合性语言来传递新闻信息.所谓发挥电视传播新闻的优势,主要是在丰富这种综合性语言上下功夫.这种努力造就了当前电视新闻中图文并茂,其中,动画镜头随着电脑的普及,由过去局限于片头和广告制作进而用于新闻事实的表述,渐渐成为电视新闻综合性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动画语言是一种中介性语言电视的综合性语言包括三大类:由现场音和解说组成的声音语言,由字幕组成的文字语言,由实景画面组成的图像语言.如果按视觉和听觉来分类,属于听觉的一类包括解说语言和自然声音语言,属于视觉的一类包括字幕语言和实景图像语言.两类语言分别都是由抽象和具体这样两种反映客观世界的信息载体所组成.比如,听觉的一类,就是由抽象概括性的人的语言和直接具体性的自然声音所组成;视觉的一类.就是由抽象概括性的文字字幕和直接具体性的自然画面所组成.在以上两类语言中的抽象概括和直接具体之间,各自存在着中介性的语言,它既有抽象概括的特点,又有具体直接的  相似文献   

10.
每当我们看一部好的电视专题片常常希望能读一读它的解说词,解说词是专题片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说中的精彩之句,常使人印象难忘。然而当你拿到解说词时,你会发现解说词是无法脱离画面而独立存在的,这就是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独特性,它在写作上更是区别与其它文体,有自己特殊的规律。如果说影象是电视专题片的躯体,那么,解说词就是电视专题片的灵魂。电视专题片的构成基本是由视觉和听觉两大基本要素组成,而解说词是听觉要素之中最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正如剧作家曹禺所说:“闭目静听,一切人物,生活的无穷变幻,凭借神奇的语言和音乐,你不觉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奥妙的世界中。想象打开了五光十色的宝库,你看得见深情的眸子和明丽的光影,你看得见暗淡的眼神和阴郁的气氛,你会看见人的崇高与雄浑,你会看见人的卑鄙与邪恶……“广播节目是听觉想象的艺术,听觉想象本身就是一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视听语言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淼 《记者摇篮》2009,(3):61-61
电视必须依赖其独特的语言系统来交流情感和传递信息,它是通过视觉和听觉两方面作用于观众的感知系统的。视觉和听觉构成了电视语言的两大要素,两大要素相互调配,便构成了电视语言系统。  相似文献   

13.
音乐是"世界语".美国作家阿伦·茵曼在《我的名字叫"音乐"》诗中写道:"我拥有无数嗓音和各式乐器,身居一切入的心中和唇间,在世界各地,在各民族中,愚昧无知、目不识丁的人了解我,并不次于有钱而又有学问的人.我同所有的人交谈,用一种人人能懂的语言."凡有听觉的人都能感受音乐,音乐没有区域限制,即使一首外国歌曲用听不懂的原文演唱,人们仍可以体会到其中的情绪,这是由于人们对音乐的感觉基本上是相同的缘故.  相似文献   

14.
理清诉诸听觉的解说词与诉诸视觉的电视画面的关系.对我们进行电视解说词的写作具有重要意义。而对语言和影像对现实世界的认知的哲学思考,是我们从深层次上理解解说词与电视画面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今天/时间推开了又一个黎明/你又一次占据了我佰分百的世界/百分百的灵魂",这是一首写给心爱女人的诗,写的时候心情很纠结,感叹世界上最深沉的不是大海,而是女人的心灵.我把整个自己都抛进去,却不见泛起一丝涟漪.  相似文献   

16.
谭维 《出版广角》2006,(9):60-61
在新技术的推动下,页码设计已经由原来传统单一的静态视觉模式向有听觉、动态效果的方向发展。未来它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又会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7.
洪国舫 《现代传播》2004,(2):125-126
一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声和像的总汇,声来自万物的震动,像是光照射的产物,通过人的感官而感知。光速比音速要快得多,人的大脑的视觉反应比听觉反应要快,而当我们在看电视和听音乐时,据说脑波的反应后者要强一些。影视语言类型的划分可以是多视角的。比如,以元素多少的角度,分为:(1)纯视觉语言,如默片,而有了声音以后,作为修辞手法,也经常有局部的无声画面;(2 )纯听觉语言,这虽然很少出现,但有。如云南电视台拍摄的《湖边》,开头有这样一段,黑屏上什么也没有,只有摩梭老人的声音在回忆走婚的往事;(3)视听语言,符合人的感知习惯,显然是主导语言,…  相似文献   

18.
服饰色彩造型在影视作品中的审美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色彩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我们用眼睛来看,用脑子来想,我们创造了许多视觉色彩图像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直觉、认识、理解和幻想。世界本来就以色彩斑斓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语言是抽象的,可以用来交流和传达信息,但语言离不开形象作为基础。思维也可以是抽象的,但艺术的思  相似文献   

19.
播音作为语言艺术无疑是存在美的。那么我们怎样去发现和挖掘播音美呢 ?我认为应该从听众的角度去发现 ,去挖掘。下面就从美的谐振 (共鸣 ) ,美的表现 ,美的风采这几个方面与大家进行探讨。一、美的共鸣播音美首先产生于感觉域 ,具体讲就是听觉域、理性域。这是因为从听众角度欣赏播音既是语言艺术 ,也是听觉艺术。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 ,播音曾一度不再是听觉的感性对象 ,而成了哲学与思想政治运动的传声筒。它的功能似乎只作用于人的思想 ,而不是人的感受。但是当我们的听觉能够真正清晰地把握判断一切播音样式的时候 ,我们听众便用自己…  相似文献   

20.
以强大的世俗力量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的视觉文化,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对于视觉文化广泛传播带来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波德里亚称之为"超美学".视觉文化转向蕴含的新感性的支点与视觉性的新奇引起了大众经验的重构,同时审美性的低限与技术性的歧路也预示了一种隐忧;现代电子图像传媒具有启蒙性拓展与权力性隐蔽的双重属性,而景观电影在凸显视觉性的同时带来了意义场虚设的实效.我们越来越受制于以形象来理解世界和我们自己;在形象占支配地位的文化中,景象或景观取得了主导地位,视觉文化的基本样式明显具有转向景观的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