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缘情解诗     
古典诗歌是古代诗人心灵世界的凝聚物,是诗人情感外化的产物。陆机《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是说诗缘情而发,精妙无比。读懂诗歌的关键,便是读懂诗人的情感,而诗人情感的复杂性决定了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含蓄性、曲折性、模糊性,了解诗歌情感的这些特点,对于我们读懂诗歌极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如何尽快读懂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呢?诗人"情动而辞发",读者就应该"披文以入情"。我们要善于抓住诗歌中的"文"———那些与诗人的情感有关联的关键词句,即"情点"。  相似文献   

3.
鉴赏诗歌,首先是对诗歌思想情感的解读。本文着重谈谈读懂诗歌,解读诗歌思想情感的几个突破口:一是重视诗歌的题目,二是关注诗人和背景,三是把握意象的含义,四是理解典故的用意,五是抓住关键的词眼。  相似文献   

4.
在所有文体中,诗歌是最能集中体现作者情感的一种文体,在阅读古代诗歌时,从诗歌的情感入手,体会作者的心绪,是读懂诗歌的一种方法。一、从注释中把握情感。诗歌的注解往往把诗歌的写作背景交待得很清楚,而写作背景常常就透露了诗人创作的心境,人生的  相似文献   

5.
在诗歌教学及高考备考中,读懂诗歌是进行诗歌鉴赏的前提。而古代诗歌语言凝练,意蕴厚重,加之诗人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又很遥远,让学生正确地解读诗歌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笔者认为可结合古代诗歌自身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轻轻松松解读诗歌。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墨客以高度凝练的说话、必然的韵律节拍来抒发感情、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志向的一种文学文体。诗歌朗诵是朗诵中主要的文学样式,在全方位理解诗歌的情境中朗诵,根据诗歌的特点,朗诵者要做到:了解背景,倾吐诗人心声;理解感受,把握诗人情感;挖掘意蕴,品味诗人意愿;融情于景,融于诗歌意境;配乐歌咏,展现韵脚节律。  相似文献   

7.
古今中外大量的诗歌实路证明,诗歌是本情和主情的,其根本要求是抒情。本论从诗歌创作的真情和情感个性化处理两个方面阐释了诗歌抒什么情、应怎样抒情的理论认识。笔认为,诗所抒发的情性,不是直接的五官感受和一般的心理情绪,而是能够作为审美对象的高级情性,这种高级情性是以真情实感作为基础的。真情是诗人写作的原动力,是诗歌的生命。诗人只有追求并操守真情,才能在作品中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诗歌离不开写“我”,具有真情的“我”是诗歌个性的支柱,也是独特色的诗美所在。诗人应以广阔的现实世界和丰富的生活作情感的根基,表现真实、丰富而有个性 “我”,而不是虚情假意或极端偏狭的“我”。  相似文献   

8.
石经松 《学语文》2010,(6):32-33
诗歌鉴赏的切入点最佳的选择是要找到意象这把钥匙,读懂了常见意象的含义就能明白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或抒发的情感。诗歌意象虽从外表看呈现直观形象性,但它本质上是为负载诗人思想情感而存在的。因此,“象”为其标,“意”乃其本。  相似文献   

9.
张宁 《新高考》2010,(4):13-14
我们都知道,诗歌鉴赏应从读懂诗歌开始。而要读懂诗歌,笔者认为最直观的是从意象入手。意象,顾名思义,是具有一定意蕴的形象,它是历代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反复使用、逐渐认同并积淀下来的已被赋予某种特定内涵的情感载体,所以抓住意  相似文献   

10.
陈东喜  吴春云 《家教世界》2013,(12):152-153
诗歌思想情感类试题的解答,重要的是理解诗歌的内容,要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否则陷入模式化的解题套路,诗歌鉴赏就会沦为文学常识的考查,不仅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检验,考查的有效性也无法保证。而教学中如果按这种套路来做,高三复习课教学也只能是高投入而低产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读懂诗歌,进而能够准确评价、鉴赏诗人寄寓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我们从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1.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歌的核心,对诗歌进行教学最主要的就是引导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但要注意的是情感教学,入情还须出情,教师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引导学生.同时,还要做到立足学生,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欣赏诗歌就如同徜徉于一幅美妙的画卷,诗人那种或激愤不平、或感时伤怀、或慷慨激昂、或春风得意的情感我们都感同身受。大多数的诗歌在表达主旨方面都是意在言外,情在画中,而这画面、情感是通过一个个意象联结而成的,因此,我们赏析诗歌就不能不分析意象。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心灵的反映,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意象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深刻。文章通过对正始诗歌中飞鸟意象的分析,发现诗人用飞鸟意象来表现社会黑暗、超世之心、高洁之志,以及因高洁之志而生的孤独之情,从中可以看出从建安到正始时期士人心路历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心灵的反映,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意象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深刻。文章通过对正始诗歌中飞鸟意象的分析,发现诗人用飞鸟意象来表现社会黑暗、超世之心、高洁之志,以及因高洁之志而生的孤独之情,从中可以看出从建安到正始时期士人心路历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运用的妙处:给古典诗歌导入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让诗歌朗读进入真正的春天,让学生在名家诵读中深深地领悟了诗人的情感;利用直观视觉的冲击中开创了学生的思维,扩展和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全面地去了解诗人生活时代和创作思想,更深地走进诗人的心灵,真正读懂诗歌。  相似文献   

16.
情感是诗歌天性的最主要动力之一。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歌。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而情感也是欣赏者体验的核心,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最后的归结点也是情感。欣赏诗歌的目的在于领略诗人抒发的情感,并期望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情燃烧。欣赏者从自己的命运和遭遇,从自己内心的情感积累和先从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揭示作品的意蕴和感受诗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生动的自然景色和清晰的社会画面。另一方面,威廉.华兹华斯认为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溢。这种"镜"与"情"的统一则体现了华兹华斯的诗歌是诗人的精神世界与自然景色和社会情景相互交融的结果。可以从华兹华斯的诗歌出发,结合相关诗歌理论探讨其诗歌的"镜"与"情"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8.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是一种最 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是诗人情感的倾泻,也是诗人智慧 的结晶。鉴赏好的诗歌,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丰富阅历,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在诗歌 鉴赏教学中,我以为要着力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三美”:反复吟诵,领会诗歌的情感美。诗歌鉴赏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认知 、想象、记忆、思维。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赏诗,首先得读懂诗。通过反复 诵读,整体认知,理解诗文的词义、句义,把握诗的内容。其次,通过反复…  相似文献   

19.
文章把握了诗歌的意象、形象、情感、意境等特点,指出在诗歌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意象,理解形象,体验诗人情感,领悟诗歌意境,从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染与享受,提高艺术鉴赏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诗论认为,诗歌要表达人们的感情,具有情感性特征;在诗歌创作中,情感是创作的动因,是驱动诗人进行创作的一种动力;在诗歌接受时,读者一方面要深入体悟作品的情感内涵,另一方面,其自身的情感也被激发、感染和调节。在中国古代诗论中,“吟咏情性”、“诗缘情而绮靡”、“披文入情”的“情感中心说”是从先秦到晚清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