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华文明,即华夏文明。《春秋左传正义》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孔颖达注曰:“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华夏”二字在现实中的实体展示就是服饰、礼仪、经典。华夏文明是炎黄血统、诗书礼仪文化和中华疆界统合在一起的实体。华夏文明的源点在黄河中下流。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着许多部落,  相似文献   

2.
郑士良 《小读者》2012,(10):47-47
华夏 “华”是指礼仪之盛,“夏”指国家很大。“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武成》篇。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摇篮,所以古人把我国称为“华夏”,其中深藏着为灿烂文化而自豪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华夏考     
詹鄞鑫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5期撰文指出,在殷墟甲骨文中,“华”“夏”二神具有与“河”神相似的崇高地位,这提供了揭示华夏文明起源和“华夏”名称来源的重要线索。“华”和“夏”本  相似文献   

4.
“华夏”是中国古代的别称,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的“武成”篇。具体地解释:“华”是指礼仪之盛, “夏”是国家之大。  相似文献   

5.
中国名称考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  相似文献   

6.
中日华夷史观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论中日初原华夷史观,再论此史观于近代之演化。 一、中日两国初原华夷史观 “华夷”论产生于中国儒家思想,是以中国中心论为特征的古代国际秩序论。这里,首先诠释“华夷论”的两个基本概念“华夏”与“夷狄”。 关于“华夏”,《书》《武成》云:“华夷蛮貊罔不率俾”。疏云:“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华”的本意是“华美”,《书·尧典》:“重华协于帝”。《传》云:“华谓文德,言其光文重合于尧,俱圣明。”由此可见,中国称华夏,是因为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在东亚以至全世界,是最早诞生的文明之邦之一,是礼仪具备。文章华美之域。在东亚以中国为文明发源地与辐射地,形成了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在内的东亚文明圈。  相似文献   

7.
一般辞书查不到“付之阙如”。《现代汉语词典》仅收“阙如”,意为“欠缺;空缺”。“阙如”出白《论语·子路》:“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意为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就不发表意见。“阙”通“缺”,空缺的意思。郦道元《水经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相似文献   

8.
(三)《十二木卡姆》的内容及唱词格律《十二木卡姆》中大部分“木卡姆”的名称源自波斯、阿拉伯语。对其语意的解释众说给云,较为统一的说法有:《西尕》意为“第三”,《恰尔尕》意为“第四”,《潘吉尕》意为“第五”。《拉克臆为“纯洁、自然”,《马扎勒》意为“高昂”,《乌夏克》意指“情人”,《纳瓦》意为“美妙”。其他几部“木卡姆”名称的意义尚在争论之中。《十二木卡姆》主要是依据音乐的逻辑连篇成章的,其中的每一部都没有完整的故事内容,前后连接的各段乐曲所填唱的诗词在内容上也完全没有联系。一般来说,每部木卡姆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讲究礼制,“华夏”一词本身就有“礼仪文明之邦”的含义,如《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所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孔子曾这样赞扬管仲的历史功绩:“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认为如果没有管仲,中原地区的民众很可能像其他民族一样“被...  相似文献   

10.
华夏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殷墟甲骨中,“华”“夏”二神具有与“河”神相似的崇高地位,这点提供了揭示华夏明起源和“华夏”名称来源的重要线索。然而,百年来这两个字一直被误释为“岳”和“Kui”。本主要通过甲骨字形与周秦两汉古字中已确认的“华”、“夏”等字的形体比较,考释甲骨“Hua”(华)“夏”二字。“华”和“夏”本来都是地理上的名称,分别指华山和大夏。两对峙于黄河南北,遥遥相望,迤逦相连,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河”神擘开“华、夏”的神话。由此得以理解甲骨卜辞“河”、“华”、“夏”三神相提并祀在认识上的根源。“华夏”一带正是上古尧舜禹和商周秦各代相继据有的核心重地,被视为“中土”。“华”“夏”由此转化为“中国”(指中土)的代称,而与“四方”、“四夷”相对;又以处“中”之义转化为“中华”、“中夏”之称,均为地域概念;然后以地域化的内涵转化指“中国”人民。“华夏”作为民族之称,代表的不是血缘上的,而是地域化意义上的民族概念。论分四部分:一、释甲骨“Hua”;二、释甲骨“夏”;三、“华”“夏”地望及开辟神话;四、“华”“夏”地位与华夏族称。  相似文献   

11.
一 何为“清简”?清简,在《汉典》中初见于《后汉书·赵咨传》:“咨在官清简,计目受奉,豪党畏其俭节。”意为为宫“清廉俭约”。  相似文献   

12.
《史记》言吴、越皆古国。吴为周太王长子太伯之后,越为夏少康庶子之裔。吴居苏南,都于吴(苏州),越居浙北,都会稽(绍兴)。二国王室皆华夏之裔。然其人民则为越族。其语言与华夏迥异,必“待译而后通”。吴之子胥,越之大夫种、范蠡,均言吴、越语言相同,其风俗习惯亦相同。但与华夏则大不相同。《史记·吴世家》说吴太伯、仲雍居于句吴,“断发文身,示不可用。”《左传》说:仲雍在吴,“断发文身,裸以为饰”。这就是说:断发文身,非华夏之俗。太伯、仲雍奔吴后,断发文身,乃从民所俗。《越世家》言越之先世封于会稽,“断发文身,披草莽而邑焉”。也是说禹之后  相似文献   

13.
庞新民 《语文知识》2006,(10):27-27
1.殚精竭虑 处心积虑 “殚精竭虑”意为“竭尽心力谋划”,褒义成语。例如:“为我们的航天事业殚精竭虑的人,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鞠躬尽瘁的人.他们的英名和业绩是永存的。”“处心积虑”意为“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例如:“他日夜处心积虑地把我卖了,他好度他的快活日子。”(老舍《赵子日》)  相似文献   

14.
常用的汉语词典都把“当下”一词确定为副词,其语义及用法也一目了然。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当下”意为“就在那个时刻:立刻”。例如:“我一听这话,当下就愣住了。”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1版)中,“当下”表示“就在当时”。例如:“主任当下作出了决定。”  相似文献   

15.
《语文知识》1996年第11期蔡尤臻《诸葛亮的疏忽》一文说诸葛亮的《出师表》开头有“益州疲弊”一语,意为“蜀汉的军备薄弱,财力不足”,而下文请命时有“兵甲已足”一语,意为“武器装备已经充足”,显然前后矛盾,蔡先生由此得出结论说“这显然是他的疏忽”。我认为蔡文失  相似文献   

16.
Key(3):I.1.B get around意为“四处走动”:get along意为“进展”:get through意为“(电话)接通”;get together意为“聚会:相聚”。句意为“他渐渐老了,很少冉到处走动了”。可知get around符合句意.2.C句意为“池子里所有的鱼都死了,因为它们不能适应温度的变化”。adjust oneself to…表示“使自己适应……”,而fit意为“适合”;  相似文献   

17.
在小说《药》中,鲁迅以爱憎分明的感情,塑造了夏瑜、华老栓和康大叔等几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作者在给人物命名上也是煞费苦心,匠心独运的。 《教参》中只为人们揭示了两点。 一是“华、夏合指中国”。也就是说华夏的两家的悲剧,就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二是“夏瑜暗指秋瑾”,因为“夏”和“秋”即是姓氏,  相似文献   

18.
东施效颦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天运》,后来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嘲讽不顾客观条件一味模仿,以致效果很坏。其中的“效”意为“模仿”,“颦”意为“皱眉”。  相似文献   

19.
1.《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中的“裳”,现行两版语文教材及配套教参均未标注读音,该“裳”音不能读成shang。当读成cháng。因为“裳”在古代作为与“衣”相对的一个词,意为下裙。《说文解字·衣部》中说:“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正韵》中说:“裳,‘陈羊切’,  相似文献   

20.
<正>“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出自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著《诗艺》,意为在娱乐中寄托教育的作用,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把教育寄予在乐趣里。太原市育华幼儿园基于幼儿年龄特点,以“乐”育为根本教育途径,提出“三乐”教育理念,通过提质增效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乐”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