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国家与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农民增收困难的情况下,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加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一亿多农民走出家乡,成为农民工。这一庞大的新型社会群体的出现,既为改变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怎样在充分利用这些劳动力资源,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又尽可能减少流动人口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越来越多的进城农民工(据国家权威机构统计,目前约有1亿农民进城打工),已成为城市二、三产业重要的人力资源。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农民工进城之后干的是最苦、最累、最脏、最险、最差的行当,成为城市最弱势的群体。如何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事关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国家发展大计。作为主流媒体,如何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实在有效的打工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3.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社会分化就是农民的分化,而农民的最大分化就是分化出了一个独特的、人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阶层.事实上,"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工人阶层的一个亚阶层,我们称之为新工人阶层".  相似文献   

4.
1993年10月,在同乡的介绍下,四川绵阳市安县秀水镇五一村的农民杨伍伦背着一卷行李外出打工,从四川来到山西寿阳,成为山西晋中市寿阳县段王煤化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采煤工人。15年来,他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最平凡、最艰苦的岗位上,用智慧和力量,以及百折不挠、不畏艰险的精神,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2008年11月16日,杨伍伦跨进了人民大会堂,捧起了“全国优秀农民工”的奖牌。他成了广大农民工队伍的佼佼者,成为煤海中一个耀眼的农民工“明星”。  相似文献   

5.
温总理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面对目前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如何树立坚定信心.实现更多人就业成为当前社会最关注的热点。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提供的数据表明.全国大约有2000万农民工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了,占外出就业农民工总数的15.3%。加上每年新加入到外出打工队伍的农民,今年共有2500万农民就业面临很大压力。他们该何去何从?有哪些有效的疏通之道?  相似文献   

6.
据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全国有将近2亿的农民工,而这些农民工大都集中在我国特大城市中从事社会劳动.这些农民工大都来自偏远的农村,当大批的农民涌入城市,农民工与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难免产生摩擦和冲突.调查显示,30%的农民工在广东工作,其次是上海和北京.一说到农民工,大家往往把该群体与这样一些特征联系在一起:穿得脏兮兮的、不讲卫生、说话粗鲁、不懂礼貌等.笔者的一项抽样调查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农民工的欠佳形象是怎么在我们的印象中形成的?这种形象是现代农民形象的真实再现吗? 除了少数个人与农民工直接接触产生的认识之外,大众对农民工的形象认知与了解主要来自大众媒体的报道.上述农民工欠佳形象的形成与大众媒体对农民工的相关报道是不是有着直接的联系呢?  相似文献   

7.
王超 《东南传播》2011,(8):49-51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寻求工作和生活,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农民进城打工已经成为中国农民的一大潮流,也是社会的一大现象。本研究从2001至2010年近十年间的中国电影文本中,摘选出20部有关农民工题材的电影,并且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其时于农民工形象的再现。研究结果发现,有关...  相似文献   

8.
都市类媒体对农民工形象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以后,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产业工人,也就是媒体所称的“农民工“。“农民工“这个概念的出现是国家将公民划分为城乡两种身份的的结果,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在许多城市中,农民工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他们却不被他们所服务的社区所接纳,甚至被排斥。他们在城市里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他们  相似文献   

9.
1984年以后,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产业工人,也就是媒体所称的“农民工”。“农民工”这个概念的出现是国家将公民划分为城乡两种身份的的结果,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在许多城市中,农民工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他们却不被他们所服务的社区所接纳,甚至被排斥。他们在城市里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  相似文献   

10.
为生存奔忙的异乡人——论上海媒体报道中的农民工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城打工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种最重要方式。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上海具有庞大的农民工群体。2005年底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外省市在沪就业人数已达400万左右,其中农民工约占85%。在这样的形势下,关注农民工的生活状态,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就成为建设和谐城市的一个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1.
手机网民正成为互联网的新生力量.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手机持有人群体,中国势必成为全球最大网民群体.中国手机网民最值得关注的两个群体:一个是高龄网民,另一个是新生代农民工即"农二代"网民.  相似文献   

12.
张晓东 《青年记者》2012,(35):61-62
研究目的截至2011年,中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53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并称"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①由此可见,对于农民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2001~2011年《山西农民报》"新闻.打工"版的内容为样本进行量化分析,试图勾画出《山西农民报》关于农民工报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即保留农民身份的城镇务工者。他们是改革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新的社会群体。现在我国已有三亿多农民工,他们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可是,农民工的文化水平、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使他们成为弱势群体,他们的权利难以得到保障。面对这种无奈的情况,有的农民工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权益;有的不惜采取极端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造成不良的后果。  相似文献   

14.
贵州卫视的《中国农民工》栏目是国内唯一一档以农民工为对象的电视访谈节目。该栏目最深刻的意义在于改变了中国大众传媒在传播农民工群体和农民工问题时已经内化为惯习的叙事方式,不再把流动作为农民工的叙事中心,而是顺应了农民工的叙事语境从流动向迁移的转型。但与此同时,它对迁移进行理解和叙述的时候却发生了问题,某些节目的话题结构和叙述方式恰好收缩了迁移的社会内容,而将一些并不能准确反映农民迁移的个人和话题放大,与此同时,那些能够真正体现迁移内涵的主题却没有充分加以呈现。  相似文献   

15.
第一现场     
工会 中国工会将1亿多到大城市找工作的农民工也纳入了其保护范围。中华全国总工会在8月23日明确表示,所有进城务工的中国农民均可以加入其在各地的分支机构,成为工会会员。农民工的国民待遇又进一步。 历史上,中国工会只以城市  相似文献   

16.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从不规范到规范、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肃宁民营书业曾经被行业称为"农民教辅",并成为以低价搅乱市场的代名词,一直名声不好.但不管是"农民教辅",还是"教师教辅",出身并不重要,就像同样是工人,干同样的活,就不必一定将农村户口的称呼为"农民工".不可否认的是,肃宁教辅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辅业的竞争.  相似文献   

17.
徐东妹 《青年记者》2016,(21):34-35
改革开放以来,外出务工成为乡村潮流,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了独特的农民工群体.同时,农民工内部也出现了代际更替,出现了数量庞大的新生代农民工.值得注意的是,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中国产业工人的新兴主体,已逐渐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是近几年以来,新闻媒体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更是表示出极大的热情和关注度,其中,在网络媒体中,与新生代农民工相关的报道更是不在少数. 新闻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广泛报道的结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解构和重新编码,并随之传播给整个世界.特别是随着传播技术尤其是网络的普及,新闻媒体以更加便捷快速的方式把具有新闻价值的新生代农民工信息传播开来,由此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得以为世人所熟悉.  相似文献   

18.
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常常遭到不公平待遇,合同欺诈、拖欠工钱、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等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农民工:“最容易受伤”的社会群体在采访中,农民工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国农业电视节目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烨 《现代传播》2007,(2):147-148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与中国人口58·2%的农民包括从事农业生产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可以说是中国社会最庞大、最弱势的群体。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电视节目中才有了其他发达国家电视节目中很少有的以农民为主要收视对象的农业电视节目。一、中国农业电视节目的现状就农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即保留农民身份的城镇务工者。他们是改革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新的社会群体。现在我国已有三亿多农民工,他们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可是,农民工的文化水平、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使他们成为弱势群体,他们的权利难以得到保障。面对这种无奈的情况,有的农民工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权益:有的不惜采取极端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造成不良的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