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皖南事变前中共中央有关皖南新四军北移指示的分析,认为中共中央出于斗争策略的考虑和对形势过份乐观的判断,坚持了皖南新四军北移“拖一两个月”的立场。作者提出这是影响皖南新四军北移进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1941年     
1月4日-13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共9000余人奉命北移,在茂林地区遭国民党顽军7个师的围攻,“皖南事变”发生。新四军广大指战员虽经浴血奋战七昼夜,但终因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 一部分被俘,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与顽军谈判被扣,项英遇害。皖南事变是蒋介石密令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立即领导全党全军在政  相似文献   

3.
不少同志以皖南新四军被围歼的结果,逆推出南下茂林的路线是一条错误的路线,是导致皖南新四军失败的首要或主要原因,如刘庭华《略论皖南事变在军事方面的历史教训》,陈枫编著的《皖南事变本末》、段雨生等著《叶挺将军传》等均持此说。黎汝清同志更认为南下茂林的北移路线是皖南事变的“根本性问题”,谁决定了这条北移路线,皖南新四军全军覆没的历史责任就应由谁来承担(见小说《皖南事变》代后记)。对此,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4.
皖南新四军的北移路线,不是国民党当局指定的,中共中央是知道的,这种路线不是绝路。  相似文献   

5.
对皖南事变研究中两个问题进行再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一,过去许多研究者认为对日妥协投降是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的重要原因,作者认为对日妥协投降不是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的重要原因:首先,皖南事变发生前,德、日、意三国同盟成立使英美和日本的矛盾正日趋激化,在这种有利形势下,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不可能对日妥协投降;其次,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自身安危受到严重威胁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主要倾向是抗日;最后,从历史发展的事实看,日本的诱降活动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第二,关于皖南新四军失败的责任问题,有人认为皖南新四军失败应由项英负全责,也有人认为皖南新四军失败的主要责任在中共中央,作者认为皖南新四军的失败项英应负主要责任,但不是全部;中共中央对皖南新四军的失败也负有一定责任.  相似文献   

6.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奉命在叶挺、项英等的领导下进行突围,结果以叶挺谈判时被扣留,项英被随从副官杀害为结局。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蓄谋已久的阴谋,应该说皖南事变的发生是必然的。中共中央对形势估计不足,发给新四军的电令不果断,对项英、叶挺分工不当;项英对中央分工不满,再加上其南征理想;军长叶挺在新四军后期突围时没有听取他人意见,作战指挥方式不当;又有地势险要,天气异常等原因,导致了新四军突围失败。  相似文献   

7.
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在其通令、发言人谈话以及报刊中,多次诡称我新四军叶挺军长被"擒获"、"拿获"、"俘获",甚至诬蔑为"投诚".而历史的真实却是叶挺军长为了解除全军的困境,按照党中央指示去参加国民党在阵前提出的"谈判"而被无理扣留,后被投入囹圄,受尽折磨的.现仅就有关文字记载及调访资料对这一问题记述如下:由于项英同志右倾路线的错误,新四军在执行党中央北移方针过程中犹豫拖延,给国民党造成调集顽军包围我新四军的时机.  相似文献   

8.
刘明德老师的文章对皖南新四军北移可以选择的三条路线作了简述,并得出结论“皖南事变中,新四军不是违令南下,而是遵令绕道北上”。我完全赞同他的观点。或许,同学们要问:三条北移路线从地图上看,其行程就地北渡路线最近.东进苏南北上路线次之,南下绕道苏南北上的路线最远。那么,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为什么要让国民  相似文献   

9.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9000余人从浙江云岭驻地遵命北移,行至皖南径县茂林地区时,突遭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战士英勇拼杀,奋战七昼夜,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除2000余人突围外其余大部被俘、失散或牺牲,军长叶挺被无理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不幸被叛徒杀害。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并声称要将叶挺交军事法庭审判。同时,令汤恩伯。李品仙等部进攻江北新四军,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这一事变掀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二次反共高…  相似文献   

10.
对于皖南事变,已经有不少人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其发生的必然性,痛斥了蒋介石顽固派蓄意制造惨案、围歼新四军的罪行.而对于新四军如何避免重大损失却涉及较少.毛泽东在皖南事变发生后的1941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言指出:“皖南新四军的失败,从我们自己方面来说,首先是由于新四军的领导项英、袁国平等没有反磨擦的思想准备,其次便是指挥上的错误.新四军本来可以北上但项英动摇,如不是项英动摇,是可以不失败的.”项英之所以未能防患于未然,犯严重错误,是与他认识上的片面性有关的.本文就项英认识的片面性及其后果加以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作为皖南事变的主角项英 ,史学界一直倾向于他反对中央“向北发展”方针的观点。本文通过大量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证明项英确有南进计划 ,不过对这个问题要分阶段地具体分析 ,其主流是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 ,只是他在最后阶段 ,在北移问题上才犹豫不决。因而不能认为他一直对抗中央向北发展的方针  相似文献   

12.
皖南事变发生前后,作为南方局书记和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殚精竭虑,利用在国统区的特殊条件,自始至终与毛泽东和党中央协同配合,作出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决策,为援救皖南新四军和打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对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3.
1939年3月,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参加了周恩来在云岭新四军军部主持召开的军部负责人会议,讨论新四军发展的战略方针,有关内容历史上并无详细记载。1978年,白艾协助粟裕撰写战争回忆录,记录整理了粟裕口述的皖南事变回忆资料,标题为《皖南事变前,周恩来和项英、叶挺、陈毅、袁国平的对话》。对话详细生动,是就新四军发展战略展开争论的"现场"再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核心内容是周恩来、陈毅、叶挺主张新四军应该东进、北上,并尽快地大发展,批评项英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株守皖南的错误想法。结合党中央与项英的来往电文可知,项英即使没有明确的"三山计划",也未能完全执行党中央东进、北上的战略方针,没有认识到扩大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意义,贻误了新四军军部向敌后转移发展的良机,应为皖南事变的发生承担一定的责任。不过,项英虽然有错,但与张国焘和王明不同,不应定性为路线错误。  相似文献   

14.
《家教世界》2015,(1):1
1941年1月6日国民党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一个支队共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的伏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约有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相似文献   

15.
1940年,国民党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后,又制造新的反共高潮.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悍然向北移中的新四军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此后,中共中央仍然以抗日大局为重,在军事上严守自卫,在政治上坚决反击,使蒋介石在政治上陷于孤立,第二次反共高潮被击退.  相似文献   

16.
总结皖南事变的历史经验,实事求是地说明项英在皖南事变中的错误,必须把项英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认为,项英在皖南事变中的错误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皖南事变前,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认识不足,理解不深项英虽然拥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也出席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但他并没有真正  相似文献   

17.
1940年,国民党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后,又制造新的反共高潮,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悍然向北移中的新四军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此后,中共中央仍然在抗日大局为重,在军事上严守自卫,在政治上坚决反击,使蒋介石在政治上陷于孤立,第二次反共高潮被击退。  相似文献   

18.
一月     
记录你所不知道的历史……
  1941年1月6日
  国民党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一个支队共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的伏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约有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相似文献   

19.
皖南事变与新四军军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南事变与新四军军部陈始强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一次震惊中外的反共事件,这次事件之所以发生和给我党我军造成极大损失,除了国民党顽固派反共灭共的根本原因外,还与当时的新军最高指挥机关──军部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关。本文拟冒昧地谈谈新四军部与皖南事变的...  相似文献   

20.
张宪祥 《文教资料》2008,(10):68-69
皖南事变距今已整整67年了.7000多名新四军官兵在这次事件中遇害,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杀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突围中阵亡,其损失之大在中国民族解放战争史上极为罕见.究其原因,除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恶之外,新四军领导人在命令执行、军事指挥诸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