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诗经>中"莫"字用例的分析,认为"莫"为副词而非动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寻根文学"的典型文本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等,分析了"寻根文学"在表达方式上的悖论与反讽现象,指出其以世俗的价值观念表现超越世俗的文化意识和哲学意识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3.
加图<农业志>、瓦罗<论农业>和科路美拉<论农业>是古罗马留给后世的完整的农业著作.作为研究古代西方农业经济的第一手资料,这三部农书弥足珍贵.但这三部农书所记述的内容有限,尤其加图<农业志>只是农事指南性质的书,近现代学者研究古代经济摘引该书的频率极高,不乏对其史料价值的拔高.至于瓦罗和科路美拉的著作,无疑是体现了古代西方农学的成就,其史料价值不容低估.科路美拉的作品超出瓦罗的作品,不仅在农学本身,更重要的在于社会经济史价值.  相似文献   

4.
传统上所说<子虚><上林>当为一篇作品.前145年左右的"子虚之赋"乃<天子游猎赋>前一部分的部分初稿,具体讲,当是前一部分中子虚所对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豳风·七月>一诗有许多地方尚待进一步研究,"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即为其一.故从文化学角度,依据<礼记·月令>、<大戴礼记·夏小正>、<左传>等典籍的相关记载,以为"公子"当解为"豳公";"女"即为后妃夫人一类人物,"采蘩"与高禖之祭有密切关系,遂为"春日迟迟"四句提供新的理解途径.  相似文献   

6.
谷口   《职大学报》2007,(1):40-45
朱熹注意到<九歌>既是屈原作品又是楚国祭祀歌谣的双重性格,企图摆脱汉儒经学的约束.汪瑗比较注重其作为祭祀歌的侧面,但是明代大多数注家只认为<九歌>是屈原所作的抒情诗,忽略其宗教文化背景.清代注家十分重视<九歌>与祭祀的关系,考证日趋严密,但又带来了"比兴"、"寄托"等经学旧概念.闻一多认识到<九歌>的叙事性与抒情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7.
工会志不宜设<工人状况篇>(章)或<工人运动篇>(章),这主要是因"工人状况"和"工人运动"的内涵和外延超出了工会志的记述对象,犯了领属不当的逻辑错误.要提高工会志的编纂质量,必须"先求分目之允",使篇目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二者兼备,以<大连市志@工会志>为代表的体例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8.
笔者从核心概念的表述、内涵特征的辨析和外延结构的建构3个方面对<美国2061计划>和<中国2049计划>的核心概念"科学文化(素养)"和"科学素质"进行了辨析比较,在此基础上,就此3方面提出<美国2061计划>和<中国2049计划>的启示和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9.
陆衡 《职大学报》2006,19(3):38-40
亚热带动植物、"女鬼"与性这林白作品中凸现的三个共同因子,在她的新作<去往银角>、<红艳见闻录>中呈现出了某种承继延续性.通过亚热带动植物与人的同构、女人像"鬼"一样迷人的展示、当下性生活的描述,林白坚持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地理书写,完成了对女性底层的言说以及对性的更接近生活本原的真实或残酷的揭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珠玉词>中经常提到的"酒"出发,试图分析酒在<珠玉词>诸多篇章中的意义,通过对比说明晏殊词作的风格特征,并探讨其人其词之关系.  相似文献   

11.
周代文化是礼乐文化,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石。周代的礼乐文化与《诗》有着很紧密的联系,《诗》既是礼乐文化的产物,也是礼乐文化的载体。因此礼乐文化显性或隐性地观照着孔子的《诗》学观念,影响了孔子《诗》学观念的走向和特征。  相似文献   

12.
《诗经》"二南"的地位和重要性历来被诗学家所公认。自毛《序》以来,关于"二南"的内涵难有定论。客观地对"二南"作整体性考察,不难发现它的主题是两组有关婚嫁、家庭和宗族繁衍的诗,其艺术形式也不乏咒祝式的歌唱。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照“思无邪”在《诗经》和《论语》里所处的不同文化语境,阐发它的原初文化指向及其后的儒家诗学内涵,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孔子以“思无邪”对《诗经》“一言以蔽之”的缘由。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不仅内容丰富深刻,而且构词艺术也成就辉煌,尤其是叠字构词的运用,其手法之精妙令人赞叹。叠字构词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分为AA式和AB式。并由AB式派生出:AABB式、ABAB式、AAB式、ABB式。影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另一种是造就了许许多多生命力极强的成语。这些构词艺术不仅反映了我国先民的审美意识,同时对丰富和发展汉语语言艺术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清代云南文人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在"诗经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就诗论诗,运用生活经验印证和解释《诗经》,胪列各家注疏并逐一辨证后提出新见解,对于前人之说,或择善而从,或阙疑而不强作解人。  相似文献   

16.
刘晓红 《美育学刊》2020,11(1):39-44
2004年赵汀阳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可可西里的最后一枪》的一篇影评,文中提出,如何使艺术作品呈现出"真实"并"有力量"的美,这一点很重要,它触及了这个时代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问题。在美术领域,蒋兆和的《流民图》等作品,也阐释了"真实""公共性""力量""卓越"等艺术批评关键词。结合这些作品的分析,可以说,艺术作品要观照生活、关注人类命运,摒弃表面的琐屑和虚饰,揭示生活本质真实,通过"真实"获得"公共性",从而获得"力量",进而追求艺术作品的"卓越"品质,使这种力量外化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川端康成的作品大都以虚幻、哀愁和颓废为基调,折射出空虚的审美心理,创造出空灵的艺术境界,展示出纯真的感伤美,悲哀的虚无美,颓废的终极美,使作品充溢着悲伤与优美的意境,冷艳与凄美的旋律。  相似文献   

18.
自《诗经》以来,“香”就已经是我国古典诗词中一个典型的意象,人们运用这一意象来暗喻美好的情感,象征美好的事物和高洁的品格,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宋词中的“香”这一意象出现频率很高,宋人在自己词作中大量运用“香”意象来表情达意,其实与宋人习俗有很大的关系.宋人普遍有焚香的习俗和追求高雅的享乐情趣,这是香这一名物能够得到宋人青睐的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19.
陈逸飞的绘画技法纯熟、风格独特,用西方的绘画语言表现出浓郁的东方神韵。几组系列组画体现了他的艺术探索,并且都在中国和世界画坛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和反响。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领悟到了油画创作的关轮关奂,还体会到了他对关和生命的眷爱。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六经”之一,熊十力对《诗经》进行新的诠释,走的是一条“经学泛哲学化”的理路,把“四科”之中的“义理之科”作为“六经”之宗,没有“义理之科”的贞定,“经济之科”“考据之科”“文学之科”乃茫荡无根据。他明确指出《诗经》一定有《诗传》,并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诗传》的总纲领。同时认为,《诗经》里面的诗歌,大多出自“农家”学派之手。《诗经》中有大量表现“怨”的诗,当作孟子的论断“《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原因。熊十力对《诗经》中《二南》诗高度重视,之所以读《关雎》得出“思无邪”的评价,缘见得人生本来清净、真实,不须作更多的猜想。同时他指出了中国宗教之所以不兴的原因,即“即事多所欣”。在日常生活里,自有一种欣悦、和适、勤勉、温柔、敦厚、庄敬、日强等等的意趣,用不着起什么恐怖,也不须幻想什么天国,并要求我们通过解读《二南》,识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大步走上人生的坦途,向前努力,而不至于面墙了,表达了熊十力对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