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以朱彝尊、汪森“醇雅”说的论词理论为参照系,论述了厉鹗词论的“雅正”说的特点:一是重寄兴托意,重作家对时代和社会生活的感发;一是维护词固有的审美特质,即“格高韵胜”、含蓄瘟籍的审美风格。交指出厉鹗“雅正”说是对朱、汪“醇雅”说的积极发挥和必要补正。  相似文献   

2.
清代浙派词以“雅正”为词学旨归。其内涵包括:倡醇雅——反对淫语艳词,力求雅洁清新,脱去亵秽;贬伉直——主张婉曲含蓄,认为词之正宗风雅蕴藉,排斥苏、辛一派的豪放词;标骚雅——提倡寄兴托意,借香草美人寄寓家国身世之感。厉鹗是浙派词中期的领袖和巨匠,对“雅正”说加以补充和深化。其词论独特之处首先是明确揭示“雅正”的标准是“格高韵胜”,其次是将寄托的主旨由家国之恨转为内里情志,此外就是对词体的尊崇。  相似文献   

3.
乾隆中后期,王昶将“格调派”诗歌理论融入“浙派”词学理论当中,强调词的“醇雅”风格,淡化朱彝尊、厉鹗词学中的“骚雅”精神;强调人品对词品的影响,淡化遭际境遇对词人创作的影响。他的理论,体现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和审美情趣,偏离了厉鹗词学抒写寒士悲情的基本特色,将“浙派”词学带到更加注重形式的道路上,是“浙西词派”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清代浙派词以“雅正”为词学旨归,而随着流派自身的演变,“雅正”的概念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近二百年中经历了三个时期:前期朱彝尊等上承南宋张炎——确立期,倡“醇雅”和“骚雅”,严“正”、“变”之分;中期厉鹗等的强化补充——深化期,“醇雅”的标准得以确立,即“格高韵胜”,主张情调高雅,余韵曲包;后期吴锡麒、郭麟的融贯通变——修正期,主要在于“正”的突破,以“正变斯备”代替专宗姜、张,开放门户,导扬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5.
词至明代,渐趋表微。为此,朱彝尊提出了醇雅词论。所谓醇雅,即斥淫哇、抑豪放、崇雅正、偏清空,以南宋姜夔为宗。朱彝尊的词论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清初词的创作方向,但崇正抑变、独取一端,也未免失之偏狭。  相似文献   

6.
厉鹗是浙西词派中期的代表作家,也是一位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词学理论家。在他手中,浙西词派的词学理论体系更趋严密,词派建设意识更为自觉,创作内容更加丰富,词艺也更为精湛。他论词既推尊词体,宗法周邦彦、姜夔、张炎,倡导醇雅、清空词风,又强调寄托,注重词作的现实意义。厉鹗的词学理论既是浙西词派前期代表朱彝尊、汪森等人词学理论的总结和发展,又对浙西词派后期代表吴锡麒、郭唐等人的词学理论有所启发,在浙西词派词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7.
崇雅正、黜俗艳,以“雅正为宗”、“雅正为尚”,这是贯穿整个词史的创作审美理念。而以“雅正”作为词学批评标尺,指点词坛创作风尚,引领词学创作风气,也是一种独领词坛风骚的词学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8.
南宋末年,词人张炎为总结一代词章而《词源》。在论中,他推崇白石,力倡雅正,标举清空。“雅正”是张炎论词的基本原则,“清空”则是他论词的理想境界、最高的美学要求。形成于康熙前期的浙西词派,以及嘉庆年间由浙西词派衍变的常州词派,其二的词学理论虽和张炎主雅正、清空的理论一脉相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们的理论却不尽相同。由此,可以说《词源》代表了词论的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9.
张炎论词主张音乐与词作并重,其"雅正"说实包括音乐之雅正、词作之雅正和雅词协音三方面。张炎提出"精粹"、"妥溜"等审美范畴,服务于"清雅"词论体系。融贯之美是他词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审美要素,用以达到清空中有意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朱彝尊是浙西词开派宗主,清代词坛大家。他论词以醇雅为最高标准,醇雅是针对词的语言和风.格而言的。朱彝尊的经师身份、诗文理论,对这种词学观念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力求醇雅,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本色论”是词论史上的一个重要论题,它萌芽于晚唐五代时期,“词为艳料”是这一时期“本色论”的重要内涵,北宋后期的李清照,在《词论》中是一家的“论点,阐述了词的特性,从而使”本色论”具有了一定的理论色彩,“别是一家”标准志着这一论题的正形式,南宋时期的“本色论”在“别是一家”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其主要倾向表现为推崇“雅正”。  相似文献   

12.
作为清代浙派词中期的领袖和巨擘,厉鹗承继了浙派之“清空”宗风,并以其孤淡幽冷的审美趣味与创作特征,成为“清空”艺术的真正代表。厉鹗在取境上多选择萧疏开阔的背景,并善于通过冷寂的意象,营造出深窗清隽的意境,用字上则趋向寒瘦,色调无华,呈现出清幽冷峭的特色,从而将“清空”艺术发展到了极致,但厉鹗之作能“清”能“幽”而不能“厚”,后学流于枯瘠冷僻,浙派也从此衰落下去。  相似文献   

13.
作为经学家,王昶以重考据的态度编选了《明词综》等词选;作为词学家,王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醇雅"词论。将两种身份结合起来,通过对其清代诗经学的解读,可以看出经学家王昶推崇的词风是平和醇雅的一派。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著者《词论家对苏辛词比较说略》一文的续篇,就词论家对苏辛词的“雅情与雄气”、“气体与魄力”、“性情颇歉与缠绵悱恻”等说法作了解说。  相似文献   

15.
南北宋之间,由于时代的原因,词论家都主张复雅,但是,古人所说的雅正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指风雅的反映现实的精神,这是雅正的合理内核,一指文艺为政治服务,往往造成政治对文艺的粗暴干预.北宋后期李清照的《词论》继承苏轼门下晁补之《评本朝乐章》的韵味观,对词提出了情致加典重的要求,代表了雅正的正确方向;南宋初阳居士的《复雅歌词序》则把文艺的政治作用强调过头了,对中唐至北宋的词作基本取否定态度;同时的王灼、胡仔等人转而继承晁补之、李清照的词学观,一方面强调雅正,另一方面坚持词的韵味,促进了词的发展.正由于有了李清照、王灼等人对苏轼、晁补之词学观的继承与发展,才有了南宋词的繁荣.  相似文献   

16.
朱彝尊诗学和词学的核心观点虽然都是醇雅,但在诗学和词学里的体现各不相同。诗学里的醇雅包括功能论上的言志抒情,风格论上的温柔敦厚而不愚,创作论上的以学问入诗。而词学里的醇雅在功能论上前后有变,前期和诗相同,后期则只是思想上的不淫邪而已;风格论上则强调统一的雅的风格;创作论上则尊重词的音乐性,固守词的音律。其中,功能论上的差异是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清词与唐宋词的不同特点出发,指出清词流派纷呈,严格地说有五派;清词流派有很强的地域性;清词流派有开派的宗师,有鲜明的理论,特别是阳羡、浙西、常州参派词论明确而实践自觉;清词各派互有功过得失,但应说对于促进清词的发展、繁荣,是利大于弊的。其中贡献较大的有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其次,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后继者厉鹗,推尊周邦彦甚于姜、张。再次,以张惠言为首的常州词派,大兴比兴寄托之说,周济发展完善了该派的理论。清末尚有朱孝臧等人的强村词派,实际在常州派的局囿中。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的《词论》对词的发展过程的总结是基本正确的。它从词的特点出发,把词分为盛唐、晚唐五代、宋代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次阐明了词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为后人研究词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词论》中对历代作家的评论是比较全面的,既看到成绩,也指出缺点。从各种体裁间互相取长补短上说,“别是一家”之说有其局限性,但从区别体上说,“别是一家”的提出,又是卓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清代浙派词中期的领袖和巨擘,厉鹗承继了浙派之“清空”宗风,并以其孤淡幽冷的审美趣味与创作特征,成为“清空”艺术的真正代表。厉鹗在取境上多选择萧疏开阔的背景,并善于通过冷寂的意象,营造出深窅清隽的意境,用字上则趋向寒瘦,色调无华,呈现出清幽冷峭的特色,从而将“清空”艺术发展到了极致,但厉鹗之作能“清”能“幽”而不能“厚”,后学流于枯瘠冷僻,浙派也从此衰落下去。  相似文献   

20.
有清一代的词学家都力图改变词为“小道”、“末枝”的局面,使之自觉地表现出重大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感表世界,常州词派进一步从词的起源,言情等角度来论证“诗词一理”的主张,从而达到推尊词体的目的,他们突出词的表意情,强调词人精神情操的培养,提倡雅正的词风,体现出鲜明的道德伦理性和政治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