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级连接的时代,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与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在这种背景下,博物馆更应该创新连接公众的方法。北京奥运博物馆"我的运动日记"展览在进行展示评估与观众研究中,运用博物馆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互联网时代新公众的特点,探索博物馆拥抱新公众的展陈新理念,为研究新时期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提供了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自然史博物馆自出现至成熟历经了6到7世纪的演进。14世纪欧洲出现“自然博物珍奇柜”是为自然史博物馆之雏形;18世纪大英博物馆自然史部向公众开放,法国自然史博物馆更名是为自然史博物馆成熟之标志;19世纪欧美各大著名自然史博物馆相继建立,标志着自然博物馆的发展达到一个顶峰;20世纪后半期至今,各大自然博物馆适应社会化时代的需求,调整和改变着各自的态度和哲学的取向,不断采取新的呈现技术,为大众而教育的目的努力是为自然博物馆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当代博物馆发展的趋势表明,现代博物馆不再是单纯的文物标本的收藏和研究机构,而更应该是为公众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信息资料咨询机构。社会办博物馆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博物馆收藏、整理和研究标本,向公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科研和生产部门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我国自然博物馆的展示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参观人数也不断攀升,使得自然博物馆在公众科普中变得更为重要。博物馆的展示是博物馆实现科普教育的主要方式,古生物展示是自然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了解生物演化史的重要窗口。古生物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新的发现会不断改变原来的观点,本文以近十几年角龙类的研究历程为例来说明古生物学知识随着新标本的发现和新技术的使用而不断改变,因此必须对展示进行不断更新以保证科学性和前沿性。这就需要博物馆注重科研、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馆外专家咨询等来获得最新的研究信息,保持古生物展示的科学性,更好地为公众科普服务。  相似文献   

5.
自然博物馆是收藏、研究和展示自然及其环境物证以及自然文化遗产的博物馆。自然博物馆与其它类型的博物馆一样,具有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多种职能。自然博物馆的研究职能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博物馆自身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延伸和完善的。自然博物馆研究是自然科学研究与博物馆学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探究活动,内容包括天文学、海洋科学、地质学、生物学、地理学、历史学以及藏品收藏保存、陈列展示设计、科普教育活动、博物馆经营管理等。自然博物馆研究具有探索自然奥秘和传播科学知识等基本任务;具有实物性、自然性、多学科性等特点。在现有条件下,自然博物馆应加强管理,以提高整体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6.
论当代博物馆讲解员的修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对外开放的常设机构。它为研究、教育、娱乐的目的而把人类与环境的见证物为公众收藏、研究、传播、展示。其中宣传和教育是博物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职能。美国博物馆协会在1990年解释博物馆的定义时,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助镜像视野的烛照,从公共性和认同性的问题意识分野切入,从中抽绎博物馆与公众所建构的理论链接点。博物馆公共性的政治内涵因时代变迁而发生转变,由最初的权力限制、专断排斥进化为民主诉求、平等辩论,博物馆吸引公众参观并促进社会理解。博物馆存在的意义是获得公众的认同,公众对博物馆文化发展的认同经历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向,从单一性的事实考辨到多元化的人文阐释,博物馆应适时调整自身以促成文化自觉。博物馆对已有的经验、智识进行反思性建构进而生成新的智慧,即具有深邃的卓识洞见和思变能力,满足公众实际而有效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8.
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物馆是公益性社会教育的理想场所,它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方向,满足社会的需求,又要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如何拓展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要意义以及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途径。展示宣传和服务社会是博物馆的核心业务能力。但是博物馆和社会、和公众的关系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包括展览在内,博物馆应该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提供这些服务,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并获得更好的发展?本论文讨论了博物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通过改进和完善,真正发挥出博物馆应有的、能跟上时代不断前进的脚步,不断满足公众的多种要求。充分发挥博物馆更加完善、完美的社会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理查德·桑德尔提出"包容的博物馆"这一概念,博物馆应以包容和凝聚力为个人和社群赋能,为社会平等、创新发展而努力。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各地博物馆被迫闭馆,这给博物馆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带来挑战。即使疫情逐渐受到控制,博物馆得以重新开放,但它们采取在线预约等措施来控制参观人数,令许多公众因为无法进入博物馆而被排除在外。不过,物理空间的关闭并不意味着博物馆工作的停滞,一些始终秉承社会包容理念的博物馆开始尝试开放藏品或资料库、开发新展览模式、开展线上教育活动和公众参与式活动等新方法和新技术,重新与公众建立联系,分散和缓解了疫情给公众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构建新时期的包容理念。  相似文献   

10.
生态博物馆自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诞生,发展初期以民主赋权、公众参与等为重要准则,当下则更关注内涵的延展及与环境、居民的联结。戴维斯提出从地方层面来理解生态博物馆:每一个地方都由物理与人文属性交织形成,具有丰富的当地特色,其中的"文化展示点"以及当地居民的身份认同感中,体现着人与地方的密切联系。而当地居民对地方的定义和阐释所形成的地方自豪感,正是各不相同生态博物馆所共有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1.
鹿璐 《北京档案》2022,(10):50-51
<正>“博物馆”是近代从西方传入我国的“舶来概念”。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公认为是公元前3世纪位于埃及亚历山大的缪斯神庙。而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已不局限于神庙之中,2007年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中,将博物馆定义为:“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是很宽泛的命题,涉及到政策法规、管理体制、运营理念、藏品保管、学术研究、陈列展示、公众教育等方方面面。临时展览无疑是博物馆活力的鲜烈表征,与客流量、社会影响力密切相关。成功的临展与博物馆重视公众互动的策略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近期博物馆临展与公众互动特质的分析,阐释临展策划环节如主题构思、藏品遴选、宣传推广等如何与公众建立关联,以寻求临展与公众对话和共谋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从远古的图腾、火光、敲鼓、舞蹈、语言和文字,逐渐演变为现代化的手机、计算机、多媒体等高科技传播途径,人类阅读方式的转变使其重新进入“读图时代”,这是借助了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更为直接的、海量的信息传播方式。现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媒介不再拘泥于一种形式,而博物馆作为研究、收藏、陈列和展示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也是信息传播的媒介之一。本文将从博物馆视角来探讨信息的视觉传播,浅析在视觉文化下博物馆视觉传播的新模式以及视觉传播方式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一些公众眼里,博物馆是一座特殊的建筑,它里边盛满了宝物,而在我们这些从业者的眼中,这些物乃是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的物证,总之称得上是琳琅满目。但博物馆不完全是藏宝楼,博物馆也不完全是展示艺术的缪斯堂。博物馆这个屋檐下其实是个神奇的公共性精神与文化空间,它围绕藏品展开工作,但其实,博物馆的一切工作——包括征集、保护、研究、展示和传播,都是在以历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内涵与手段,在为着善——人和社会的完善而努力。  相似文献   

15.
博物馆作为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标本的社会公共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涉及许多道德问题,例如如何征集、保藏和处置藏品,如何向公众展示,如何对待观众,如何筹集资金,如何要求从业人员,以及如何认识博物馆自身的存在,等等。目前,博物馆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广受政府当局和社会民众的重视。国际的、国家的、区域性的及个案的博物馆规章制度出台很多,它们作为伦理约束被接受并自觉遵守,似乎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却不难发现,这种道德约束的理想时常与现实发生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6.
生态博物馆是超越传统博物馆围墙,探索将自然与人文遗产综合保存、展示和利用的一套理论和方法,缘起于博物馆服务社会发展的良好愿望,回应了人们对遗产与环境保护、社区重建等时代热点的关切与期盼,并对全球化、信息化和民主化浪潮起到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对生态博物馆国际国内发展史的梳理、特征的总结以及反思,有助于探索生态博物馆的治理和运营模式,在当下遗产的保护利用、遗产事业深化转型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文化经历了公共化、社会化过程发展成为现代社会公共文化的重要设施,但由于实物藏品解读的困难,普通公众对资源利用的程度受到局限。面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要求,博物馆必须致力于对展品进行更深入的阐释,使博物馆真正成为帮助公众理解历史与环境的大教室,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博物馆媒介化的概念。媒介化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展品的阐释与叙述,将展品转化为学习的介质,其方法包括构建易于理解的观察平台、提供操作与体验的参与性机会,并辅以文字与言语为主的符号系统,使观众通过观察、操作、体验、阅读与听讲,实现对展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以博物馆网上展览、网上文物数据库、网上直播导览、网上教育课程等为代表的在线文化服务内容资源,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从电气时代到信息时代,推动文化资源开放和知识共享,始终是博物馆的价值追求。综观世界博物馆发展潮流,面向公众开放数字文化资源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博物馆收藏保护的各类藏品、资料数据和服务于博物馆展示交流的陈列展览与教育活动数据是最受社会关注,也是大数据时代博物馆文化资源开放的主要内容,需要一套完善的服务机制保障其持续运营。博物馆数字文化资源开放是一项可以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人群共享博物馆文化的数字时代全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毛非 《大观周刊》2012,(40):187-187
博物馆是展示、宣传人类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播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宣教工作是博物馆的重要工作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精神的需求日益增加,博物馆宣教工作将变得更加重要。为充分发挥宣教工作的优势,有必要博物馆宣教工作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两大方面探索与研究了如何有效推进博物馆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20.
2014年国际博物馆日以"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为主题,具有兼容性博物馆方法论的特点。博物馆需要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态度和意识,更需要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让更多的公众更广泛地接触到藏品;以民主的姿态与公众交流或分享藏品的诠释;通过自己创新性的工作让公众读懂藏品,对于我国博物馆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