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教学不能忽视学习者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是教育本身的一种需求.从语文教学实践来看,呼唤"体验"是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语文新课标》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等求。这些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  相似文献   

3.
教学不能忽视学习者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是教育本身的一种需求.从语文教学实践来看,呼唤“体验”是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关键所在。学生的学习体验不仅是教学设计的依据,同时也是课程生成的诱因和资源。  相似文献   

4.
让语文教学富有生命力,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学习的人文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新课程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来说,是一场深刻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来自于课堂。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审视我们的行为,我们始终习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认知体”,把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息结构能力作为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6.
<正>以"体验"为核心,这就要求教学应"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而且,新的课程标准也在教学中反复提出要有教学"体验"。这旨在呼唤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落实。作文是小学语文教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体验机会,达到学生自我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黄丽华 《云南教育》2004,(25):20-21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既是整个语文课程实施的要求,也是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它要求语文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忽视学生的生活背景和个性体验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独立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由于语文学习的材料形象生动,体验性学习是这种要求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亲-临实践,在亲历中生成"真切体验",产生个性化见解,使课堂洋溢人文气息,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堂要呼唤个性化,提倡学生在阅读中的多元感悟,提倡教师在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本文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应: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和体现"感染"二字;课堂互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科综合化,加强多学科渗透;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语文活动。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按语文教学的特点教语文,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章的表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去感受和体验。只有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体验和感悟,才能拉近他们与教材、作者乃至作品中人物的距离,使他们通过与教材、作者、作品的多维对话,不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提升人格。语文教学要想达到如此理想的境界,就必须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一条便捷途径——体验。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体验教学需要教师立足于课堂,并组织学生,实现以实践学习为学习的基本载体,以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深刻的教学体验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体验教学迎合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充分的教学体验,进而帮助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语文教学的发展,教师要积极地将体验教学引入课堂,实现教学方式上的转变,主动地结合外国先进的教学思想制订完善的教学方案。本文以如何更好地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开展体验教学为主要内容,进行相应的探究。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不能忽视学习者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是教育本身的一种需求。从语文教学实践来看,呼唤"体验"是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关键所在。学生的学习体验不仅是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呼唤体验教学,理想课堂召唤体验教学,语文教育更需要体验教学。正如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体验”这个词语在语文新课标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一共出现16次。可见,“体验”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的本质就是人的体验,没有人的体验就没有语文的生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的学习体验即学生那种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张大华 《语文天地》2012,(24):39-4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可见,语文教育已从以往的专注于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开始转向对人文性的关注。反映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感悟,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这又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上注重创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  相似文献   

16.
韦秀芹 《现代语文》2005,(12):49-5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关于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指出:"语文教学的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重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既要重视显性目标的评价,也要重视隐性目标的评价."新课标还强调通过学生的体验与探究,培养其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文考评能否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确定中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发现、探究和质疑,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工作人员已越来越重视和强调对学生主体性和自主体验学习能力的培养。现如今,体验式学习法已成为一个重要教学方式。体验式学习法的运用,切实地实现了由"文本课程"向"体验教学"的转变,不仅有利于指导学生获取专业的语文知识,还能让学生正确感受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以及相关的实践方面的知识。新课改教学体制下的小学语文体验式课堂教学,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学教材的基础上,采用体验式学习法,使学生在课堂中经自主感受、自主体验而获取知识、实现提升的学习方式。本文以如何更好地在小学语文课中运用体验式学习法为主要内容,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8.
陈春 《天津教育》2020,(2):94-95
由于新一轮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以素质教育理念改造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改良,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领域普遍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体验语文"是一种基于素质教育理念而研发出来的新兴语文教学观念和方法,由于在实践领域大量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成功应用,"体验语文"观已经获得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在这种形势下,进行"体验语文"学习法的推广已成为教育领域普遍认可的改进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积极策略。本文立足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些实务,探讨了把"体验语文"观用于改善语文教育质量,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的应用问题,并立足"体验语文"观视野,探究了以体验式学习法培养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不少教师对“关注体验学习”的理解局限于认识论视域,缺少学科教学论的考量,没有自觉地从体验与语文教学目的的关系中去把握其学科教学价值,致使体验学习浮于表面、缺乏深度.阅读教学,呼唤深度体验,教师应营造适切的情感氛围,创新情感体验的方式,并进行适度引领,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20.
现代阅读教学理念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写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的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尊重社会发展对语文学科提出的要求.语文教学呼唤质朴,寻求本真化生态课堂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